不同方式开塞露灌肠解除老年脑卒中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式开塞露灌肠治疗老年脑卒中便秘的效果。
方法将60
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以传统的方法灌肠,实验组以改良的方法灌肠。
结果改良开塞露灌肠排出大便的例数、排出量均比传统的方法多。
结论改良开
塞露灌肠治疗便秘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老年人便秘开塞露灌肠
便秘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尤其是老年脑卒中患者,而粪便在肠道内停
留时间过长,经肠道细菌作用,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对于便秘病人,我们
临床上通常增加食物中的纤维素,应用缓泻剂等方法,往往还不能解除。
而灌肠
是经肛门由直肠管入液体,达到软化粪块,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清洁肠道为
目的的方法[1]。
老年脑卒中病人由于肛门括约肌张力下降,相互协调功能下降,
灌肠液注入后易从肛门向外流出,影响灌肠效果。
2009年5月~2010年5月笔
者对老年脑卒中患者采用改良式灌肠法,并结合文献使用3次灌肠法[2],收到了
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住院老年脑卒中病人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65~80岁,均5天以上未解大便。
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两组年龄、性别、便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实验组首先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
指导
病人取左侧卧位,取开塞露3支开启,用一次性60ml注射器抽取60ml,乳头处
接一次性吸痰管(14号),用药液润滑吸痰管前端,然后将吸痰管轻轻插入肛门
5cm,缓慢注入药液约5ml,接着再插入10cm达直肠骶曲,注入药液约20ml~
25ml,第三次插入至20cm~25cm注入剩余的药液后再注入少量空气后退出,嘱
咐病人有便意时排便。
1.2.2 对照组首先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
指导
病人取左侧卧位,取开塞露3支开启,用一次性60ml注射器抽取60ml,乳头处
接一次性吸痰管(14号),用药液润滑吸痰管前端,然后将吸痰管轻轻插入肛门
10cm,注入开塞露60ml后再注入少量空气后退出,嘱咐病人有便意时排便。
2 效果观察
2.1 2组患者用开塞露排出大便情况实验组28例(93%)排出大便,排出量
≥300克;对照组18例排出大便,排出量约150克。
2组排便率及排便量均有显
著性差异。
2.2 2组患者用开塞露开始排便时间比较见表1
注:①与实验组比较,P<0.05
3 讨论
老年脑卒中病人腹肌及肠张力减退,结肠、直肠内常积滞大便[3],而灌肠液
在肠内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插入深度及灌量多少又影响保留时间。
对照组灌肠插管深度10cm,而直肠长度12cm~16cm。
当直肠压力>7.3KPa 时,直肠壁感受器就发生强烈兴奋。
老年人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自控能力差,
导致灌肠液在体内停留时间短。
药液不能长时间与粪便接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实验组分次注入药液后有利于降低直肠压力,使药液大部分进入结肠,药液可较
长时间与粪便接触,以充分软化粪便,刺激肠蠕动,促进粪便下移,当下移到直
肠内的粪便达到一定的压力时才产生便意,因此比灌肠液直接刺激直肠产生便意
的时间延迟。
一方面达到充分软化粪便的目的,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地刺激肠蠕动,同时也更好地解决了肛门括约肌松弛患者药液停留困扰。
表1显示:两组灌肠效
果差异明显,证明改良式开塞露灌肠优于传统方法,值得临床探讨。
参考文献
[1]陈维英.基础护理学[J].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7.
[2]孙亚玲.介绍一种高龄病人的清洁灌肠方法[J].护理研究,2003,17(A):86.
[3]皋忠岚.浅谈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J].家庭护士,2006,4(12B):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