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代绿色金融发展的模式探索与建议——以甘肃省为例

新时代绿色金融发展的模式探索与建议——以甘肃省为例

新时代绿色金融发展的模式探索与建议——以甘肃省为例一·引言绿色金融是一种新兴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促进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大大增加。

水污染、土壤污染、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

环境治理需要耗费相当庞大的资金,由此,绿色金融成为了新时代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创新型政策和工具。

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两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绿色金融助力于绿色产业的发展;而绿色产业又使得传统金融得以优化、更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为了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以及对绿色金融所涵盖的行业进行约束和规范,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和政策——2008年银监会和国家环保局都发表了关于节能减排的相关指导意见,“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以及“绿色证券”的基本规则初步形成;2012年银监会印发了《绿色信贷指引》,加大了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和社会表现;2016年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使中国成为全国首个建立了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要“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并明确了“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的目标。

绿色金融作为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点,是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更是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绿色金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缺乏结合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还需要再继续不断的探索。

因此,本文研究的新时代绿色金融助推绿色产业的发展路径,这对于“兼得”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绿色金融的发展特点及模式1.国外绿色金融的发展经验与成果国外绿色金融的发展,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其中主要是以欧盟模式和美国模式为主。

1.欧盟模式欧盟主要是以政府来积极运作绿色金融的发展,及运用少量的政府资金,来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绿色项目。

其一是通过政府的担保以及税收政策的优惠,推动绿色项目的发展。

例如欧盟对于绿色信贷和证券化产品,提供利率优惠和贴息。

其二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推进私人资本注入绿色金融。

例如英国政府于2012年出资成立的GIB(英国绿色投资银行)。

1.美国模式美国主要是有政府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的制度保障与金融创新。

一是美国制定并出台了大量的关于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和环境条款,明确了主体范围,做到了对银行和投资者的约束。

二是美国的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丰富,涉及到了信贷、保险、证券,拓宽了绿色金融的融资渠道。

例如无抵押优惠贷款,降低了融资的成本,又促进了清洁能源技术水平的提高,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甘肃省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建议1.绿色金融发展现状1、绿色金融框架体系逐步建立近年来,在甘肃省政府的努力和推动下,甘肃省的绿色金融发展呈逐步稳健、可持续发展态势,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相协调,推动绿色经济发展——2017年,甘肃省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创新,支持和鼓励发行绿色债券,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同年,金融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提出要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加大在循环经济、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资金支持;2018年出台了《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实现;2021年2月,兰州市正式发布了《兰州新区绿色项目认证及评级办法(试行)》,明确了绿色企业与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为促进绿色产融对接提供制度保障。

2、绿色金融规模逐步扩大甘肃省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以及绿色信贷业绩评级等政策工具,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创新力度,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

据统计,截止到2021年一季度末,甘肃全省绿色贷款余额高达2389.04亿元,新增贷款96.4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10.41%。

甘肃省政府积极开展债券市场、票据市场融资政策宣讲与能力培训,指导市场主题用好用活各项融资政策与产品工具。

甘肃银行、兰州银行成功发行了40亿元的绿色金融债券,募集到大量资金定向支持绿色企业、绿色项目发展;支持兰州投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总额10亿元的绿色中票,成为了甘肃省银行间市场收单绿色金融债务融资工具。

3、绿色金融建设能力不断增强甘肃省聚集全省绿色金融的智力资源,成立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和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努力完善绿色金融的智库体系。

2021年1月,甘肃省金融学会和兰州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在前期良好的合作基础上,组建了碳金融与绿色发展实验室,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科技产品的运用,为甘肃省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搭建了基础理论平台;2021年4月,甘肃省召开了绿色金融研讨会,发布了《生态资源资本化实践路径》研究成果,分别针对绿色金融标准、碳中和下的机遇与挑战、绿色债券业务等方面进行了主题研讨等,为甘肃省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同年6月,甘肃金融学会和兰州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在设计绿色金融培训模块的基础上,对相关人员进行绿色金融专题培训,促进绿色理念的科普和宣发,提升全省的绿色金融创新能力。

1.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1.绿色金融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薄弱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经济地段,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

甘肃省作为我国的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禁止开发区域占辖区面积的80%以上,有着发展绿色金融的天然优势。

但是甘肃省由于省内的重工业资源丰富,过去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重工业的发展。

一直以来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绿色金融又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造成了甘肃省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甘肃省当前上市的32家公司中,只有大禹节水一家公司达到了绿色企业的标准。

由此可见,甘肃省缺乏真正有实力,并且规范化管理和绿色经营生产的标志性龙头企业,绿色产业发展滞后。

甘肃省当前也未能有效地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企业信息的征集、更新、共享机制还较为欠缺,造成了政府相关部门与金融监管机构、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和对接出现问题;绿色金融机构对于企业和项目的具体环保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仅依靠媒体的报道和调查获取,掌握还不够完整、准确;绿色产品交易平台目前仍然未在多处设立,阻碍了绿色金融担保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1.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参与度低甘肃省目前的绿色金融处于起步阶段,金融机构对其的认识度不高。

但绿色金融有别于传统金融,它需要调动起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使金融机构充分认识并大力参与其中。

甘肃省当前共有27家银行,而超过70%的绿色信贷是由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兰州银行这五家政策性银行发放的,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的绿色信贷规模仅为7%h和5%。

由此可见,传统的贷款业务仍然占据着金融市场的主体地位,地方银行业和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的认识和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造成了绿色信贷的发行量下、参与度低。

1.政府的政策支持机制不健全,缺乏内生动力甘肃省处于我国西北部的脆弱地区,国家和当地政府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十分重视。

甘肃省近年来虽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绿色金融的发展方面的投入力度很大,但是相关政策的支持机制仍然不够健全。

第一,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的甘肃省并未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绿色金融的统计制度,对于绿色金融的缺乏基础信息的了解,评估、激励和约束就难以进行。

第二,银行业市场上,仅有针对绿色债券的的相关激励措施落实,都还只局限于放宽相关指标限制、设立绿色审批专用通道等基本方面。

对于鼓励银行业、债券业和金融机构的发展上,绿色金融产品并不具有成本优势,例如:绿色融资的担保、财政贴息和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措施并未落实,发行绿色债券还需额外支付相关的认证费用等。

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机制的不健全,严重挫伤了企业推动发行绿色债券的积极性,银行业和金融机构的主动性意愿也越来越弱。

第三,在鼓励绿色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在绿色企业发展和上市方面,缺乏激励措施,导致绿色企业的动力不足,主体经营能力弱,发展速度缓慢。

第四,绿色金融是应时代发展要求而生的创新型金融体系,与传统金融的理念不同。

而当前银行业、债券业和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缺乏绿色金融的相关专业知识,关于绿色金融活动的认知还停留在表层,对于绿色金融的效益和风险缺乏科学、正确的判定,导致了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甘肃省政府对于绿色产业的优秀人才引进没有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绿色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

1.推进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1.完善政策支持政府政策的支持对于保障绿色金融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甘肃省政府不仅需要进一步对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还需要提升政策支持的水平,落实“党委总览、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人行推动、金融机构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求。

第一,人才是当今社会最具有竞争力的武器,甘肃省在出台相关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人才的同时,还需要自主培养人才。

甘肃省应当大力宣传绿色金融的理念,营造绿色金融氛围,增强大众对其认知度和参与度;在省内的高校开设绿色金融的相关课程,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校专业人才,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针对已经从业的银行和金融业工作人员,应该对开办绿色金融培训班和国际交流论坛,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业务能力的培训、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掌握和思维模式的开拓,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强化绿色金融的专业化团队建设。

第二,甘肃省应当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对绿色金融的发展进行规划、协调、监督和推进,大力推进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的方案。

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促使银行业和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金融的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绿色信贷规模。

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发展,增强国际资本、讯息、先进技术对绿色产业的服务力度,扩大绿色项目的覆盖面,提升绿色产业的市场主体经营力。

1.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绿色金融的内生动力第一,要将政府绩效考核与“绿色GDP”挂钩,激发政府对于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的动力与主动性。

加强对于各地的绿色环保督导,加大问责和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对于生态环境优质的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性生态补偿或放宽对于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市场供给方的限制,对绿色产业进行调减税负和财政补偿等,弥补正外部性的盈利不足;对于排污量大、生态环境治理不到位的地区,严格管理、批评和处罚,强制关停污染企业、征收高额环境税等,惩戒负外部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