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竹笋栽种技术

麻竹笋栽种技术

麻竹系牡竹属巨型笋材两用竹,主产于亚热带地区,栽培历史悠久,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重要的经济竹种之一。

麻竹又称大叶乌竹,单笋重量可达5千克以上,成年竹直径可达20~25厘米,竹高可达25米。

麻竹前两年生长较慢,从第三年开始进入迅速生长期,产笋量和竹杆直径迅速提高。

它既是一种经济植物,又是一种绿化河滩荒山,防止水土流失的理想植物。

麻竹在温度为-7℃至42℃,PH值在4.5~8的江河两岸、荒滩、荒坡、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等均能良好生长,且栽培管理粗放,病虫害极少,投资成本低,经济价值高,一次投入可长期受益。

一般亩栽111株(2×3米)或222株(1.5×2米),种植当年一般每株可产笋3~5条,亩产600千克左右,第二年亩产鲜笋2000~3000千克,第四年进入丰产期,进入丰产期后亩产鲜笋10000~16000千克,产值10000元以上。

每年5月至11月为产笋期,产笋期长达半年以上。

竹笋作为一种新型食品正在成为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畅销商品,而市场潜力大。

就国内市场而言,全国12亿人口,如每人食用1千克鲜笋,就需要培育几百万亩高产笋用林才能满足其需要。

目前,国际市场上笋片、笋干的消费量达500万吨以上,但市场远未饱和,可见市场前景广阔。

麻竹除笋用外,其竹秆粗大,茎直,可作建筑材料、竹筏、水管及抬扛等用。

麻竹竹壁厚,但竹质较松软,通过工艺加工为板材,其经济效益更高。

麻竹竹叶巨大,叶长15~35厘米、宽4~8厘米,可用于制作斗笠、船篷、蓑衣及包装用品。

近年来还利用竹叶提取黃酮、叶蛋白以及一些抗衰老物质,并制作竹叶酒、竹汁饮料等。

一、营造麻竹林的整地方法1. 营造“四旁”林的整地挖穴方法麻竹性喜温热、湿润、肥沃的土壤,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利用田边地角,房前屋后栽植麻竹营造四旁竹林,既能绿化美化环景,保持水土,又能收获竹笋和竹材,获取经济效益。

四旁栽植麻竹,一般地块零星、面积大小不等,形状各异。

因此多采用挖穴植竹法营造,可以根据具体地形地势,因地自宜,选择适当的密度,如2×3米,3×3米等,进行整地和开挖栽植穴,一般栽植穴以长70厘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左右规格,除去穴内石块、杂草、灌木根系,表土填入下层,底土翻到表层以利风化。

整地挖穴工作应在头年冬季封冻前完成,以利土壤熟化。

栽植后的3~5年内需逐年扩穴。

2. 营造成片林的整地方法整地包括林地清理、全面开垦和挖穴三个工序。

造林整地质量好坏,不仅影响成活率,并且直接影响成林速度与竹笋产量。

山地及丘陵坡地通常采用带状水平阶整地,带宽为1~1.5米,带间距大小,主要视设计造林密度、种植点的配置及造林地的坡度大小而定。

一般在坡度较陡、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带间距的宽度可以大些,以便拦蓄和保持水土。

而需整理翻耕的带面宽度也与坡度有关,通常坡度为10~20度、21~30度、31~45度以上的坡面,则整理翻耕带面宽度相应为2~3米、2~2.5米及1~1.5米。

对于坡度较缓的翻耕带可进行全深翻30~40厘米深,对较陡的翻耕带可先挖栽植穴(规格同上法),但需对翻耕带内的杂草及灌木除去,其空间待栽竹后3~5年内逐年翻耕完毕。

在坡度陡的地方,带间植被(灌草)头年可以只割刈而不挖翻,只挖栽植穴,以免带来水土流失。

待竹苗成活发笋生长后,第2~3年通过扶育逐年挖除。

若在沟谷缓坡或河岸冲积地带,则可采用块状整地。

同样既可以全面深翻或先挖栽植穴。

整地挖穴填土需在头年土壤封冻前完成。

二、竹苗栽植技术1. 麻竹苗的栽植时间麻竹一般在3~4月发叶,6~9月发笋,栽苗造林最好在1~3月竹子“休眠”期进行。

不过,在不同地区,由于温度、降水的季节性分配不同,则造林时间也不一样。

如春季降雨充沛,无春旱的地区,1~3月份均可栽植;如有明显春旱,但有充足水源灌溉或灌水条件好的,也可以在1~3月份内任选时间栽培;而既有春旱,又不能较好的灌溉的,应在春旱及将结束,春季较大雨量的降雨期及将来临前栽植为好。

这样,竹苗栽种后就能很快满足体内的水ā分动态平衡。

这是确保造林成活率提高的重要一环,并有利于当年发笋长竹。

2. 竹苗的选购与处理竹苗应从正规公司购买,较大数量购苗时,应先前往苗地考察、签订相关合同。

要按先整地改土,后栽苗的程序,衔节调运苗木时间。

应随挖、随运、随栽。

如一时不能栽完,应放在阴凉避风处“假植”,或用稻草打湿后覆盖,定时浇些水。

远距离运输需打泥浆保湿包装运输,防止根芽干枯。

在运输途中或上下车时要注意保护竹苗不受损伤。

在栽植前,用锋利快刀把竹头伤口削平,除光竹头笋壳,用浓泥浆(泥浆里加入适量浓度生根粉更好,生根粉的包装袋上有使用说明,按说明操作)浆根备栽。

3. 栽植方法由于麻竹的地下茎有节间缩短的特点,在土壤中不作长距离的蔓延生长。

栽苗时在整翻好的土壤上或栽植穴上面需开穴(即挖窝)栽植,穴的空间处理很重要,要求每穴(每丛)用腐熟堆肥、厩杂肥15~25千克,与表土拌匀垫底,浇足底水,然后将竹苗直立栽植于穴内(直栽适宜于密植,常规稀植时也可以正面斜栽),分层对竹蔸盖土。

竹蔸部覆土时要使细土与之紧密结合,适当提苗,再覆第二次表土踏实,然后再覆心土,直至穴面成弧形,以免穴内积水,弧形高度仅高于竹苗秆基3~5厘米,栽植深度以刚露出竹枝的一个节为准。

注意回土以压实为度,不能用锄头捶打覆土;栽后灌足定根水;栽苗后,可用地膜或稿杆覆盖,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发新根;覆盖后若发现土壤干燥或遇持续晴天,应揭膜灌水后再覆盖上地膜。

当气温回升,夏季到来时揭去所盖地膜。

竹苗成活走新根后才能按要求施肥,未成活或半成活时不宜施肥。

三、麻竹的抚育管理技术1. 灌溉林地土壤的水分状况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

新栽的竹苗,经过挖、运与栽植,根蔸受到损伤,吸收水分能力降低。

若土壤水分不足,竹苗会因失水而枯死;相反,若因林地排水不良,基至栽植穴积水,根蔸不能正常呼吸代谢,会腐烂死亡。

所以造林第一年初,如遇久旱不雨(7~10天),土壤干燥时,则必须及时灌溉;而当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或遭冲刷时,又须及时培土和做好排水工作。

灌溉时可以开挖水平沟引水自流灌溉,灌水量以土壤湿润为度;排水可在林地周围开排水沟,也可在林中挖排水沟引出。

2. 松土除草新造竹林,在林枝郁闭前,每年要松土除草1~2次。

第一次在5~6月,这时杂草幼嫩,易腐烂;第二次在7~8月。

稀植林栽后的1~3年可以间作豆科作物,若有间种则结合抚育农作物进行。

同时,注意结合松土除草进行壅垛压青,把杂草铲除后堆在竹蔸附近,也有培土的效果。

这样有利于竹笋生长,可提高产量。

3. 施肥每年3次。

第一次称春肥(基肥),3月中下旬扒土暴晒后进行,促进笋目萌发,增加竹丛产笋量。

常用的春肥有人粪尿、猪栏肥、牛粪、饼肥等。

一般每丛施人粪尿、猪栏肥或牛粪25~50千克,或腐熟的饼肥7~10千克,亦可施塘泥或堆肥150~200千克,肥料施入已扒开土的竹丛周围,施后随即盖土。

第二三次施肥(追肥),应在竹笋出土的初期和盛期(6~8月)进行,促进竹笋生长,提高其产量。

追肥以速效化肥为主,每丛每次可施入氮磷钾混合肥料(5:1:2)1~1.5千克,或尿素、硫酸铵等化肥0.5~1千克。

先在竹丛四周开沟,将化肥均匀地撒入土内,或用水将化肥稀释后浇灌,施后随即盖土。

要注意防止肥料直接接触嫩笋,以免引起竹笋萎缩死亡。

4. 培土未出土的竹笋,笋箨黄褐色,笋质细白脆嫩、味鲜。

竹笋出土受光后,笋箨变绿或暗褐,竹笋老化,笋质降低。

因此,在竹笋尚未出土前,用细碎的潮土培土,可避免竹笋的笋箨见光变色,防止老化,提高竹笋质量。

通过培土,还可培育大笋,提高产量,培土厚度一般为15~30厘米。

5. 扒晒扒土是让竹蔸上的笋目露出土面,暴见阳光,以便提高温度,刺激和促进笋目萌发,同时也便于施肥。

一般在2月底或3月初用锄头自外向内将竹丛四周的土扒开,使笋目露出土外,但应注意不要损伤笋目。

然后结合施肥ā覆土填回土壤。

6. 割笋割笋应掌握日期,割笋过早,笋体过嫩,产量低;过迟,则笋体老化,品质差。

一般出笋初期和末期气温较低,竹笋生长缓慢,可每隔5~6天割1次,出笋盛期,气温高,生长快,笋质容易老化,每隔3~4天割1次。

割笋时,先扒开竹笋四周的泥土,用割笋刀从笋蔸上部切下割断,采割时切勿损伤附近笋目,割后必须用泥土覆盖已割笋的笋蔸,如肥水充足,其上部的笋目还会萌发出竹笋。

结合割笋覆土,在竹丛四周松土除草。

7. 留笋养竹采笋与留养母竹是重要的技术关键,因为竹林是异龄林,合理的年龄结构及每丛保留合理的立竹数量甚为关键,可以视为竹林产量形成的内因。

母竹留养方法有以下两种:7.1 第一种养竹方法第一年,竹苗栽植造林成活后,在首批出土的竹笋中,选留健壮的竹笋1~2株抚育成竹(第一次由母竹分生的后代,称第一支派、第二支派)。

新竹长成后,在冬季来临前可砍去1/5~1/4的竹梢,以减少蒸腾,提高抗寒力,促使来年多发笋。

此称“留母”。

关键是不能在中后期出的笋中去“留母”,也就是说,中后期笋可以全部挖食。

第二年,把所有出土的竹笋全部挖食,本年度每丛可产竹笋5~10千克。

第三年,将早晚期笋全部挖食,只在第一支派、第二支派的盛期笋中选留2~3株母株。

如果初期选留母竹多了会过多消耗竹丛养分,影响当年竹笋产量;而晚期发的笋,往往成竹质量差,而且此时选留母竹到冬季梢部尚未老化,易受冻害。

第四年,同第三年一样留养母竹,至年底,每丛留存母竹(1~4年生竹)7~8株。

此时竹林已开始进入郁闭成林,每丛产笋20千克左右。

第五年,可把所有出土的竹笋全部挖食。

第六年,除首批笋选留2株外,可将全部出笋挖食,并于年底把第一年留养的母竹与栽植的母竹砍去。

以后每隔5年进行一次。

第七、八、九年就只采笋,不留母竹。

第十年除采笋外,每丛选留新母竹3~4株,并于冬季将第三年留养的母竹砍除。

总之,麻竹的经营管理,以每丛母竹保持在7~8株左右为好。

造林成活后留好母竹,每年都可采笋。

每隔4~5年疏伐一次,而疏伐当年又留母一次。

最好在8~10年时挖老竹蔸一次,以放宽地下空间,有利于林地持续利用。

7.2 第二种留养母竹的方法在第1~2年“留母”,即第一年的首批笋选留2~3株。

第二年在头年留的新竹上长出新笋,又各选留1~2株培育成新竹。

这样每丛竹中就有新竹7~8株。

第三、四、五年只割笋,不留母竹。

第六年除割笋外,每丛选留新母竹3~4株,并在冬季砍除3~4株老的母竹。

第七、八、九年同第三、四、五年。

第十年同第六年,并将第一、二年留母的老竹蔸挖除。

如此周而复始。

由于笋用林每年要从林地里采笋,带走大量有机物质,因此,为了确保稳产高产,必须补充养分。

要求每年每公顷追施有机肥37500千克;并配合施用化肥,以氮、磷肥为主,每年每公顷225千克,可分期施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