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战争和秦朝的灭亡大泽乡起义在秦始皇去世之前,已是民怨沸腾,反者四起。
其中有的人,如彭越、英布、刘邦等已初步组织起具有农民起义性质的队伍。
这种局面的出现,生动地构成了农民大起义的前奏曲。
而始皇之死与二世、赵高的倒行逆施,则大大加速了大起义爆发的进程。
二世“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①“赵高以峻文决罪于内,百官以峭法断割于外。
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
百姓侧目重足,不寒而栗。
”②二世、赵高极端专制主义的黑暗统治,使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劳动人民以及社会各阶层,都无法按原样生活下去了。
“天下敖然若焦热,倾然若苦烈。
上下不相宁,吏民不相僇。
”③“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
”④社会剧烈震荡,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南北各地如同堆积着易燃的枯草,最高统治者恰似坐在那将爆发的火山口上。
因此,只要有人率先振臂高呼,举起革命的火炬,就必然会使早已出现的分散的点点反秦星火,迅速燃遍各地,使微弱的前奏曲演成威武雄壮的场面。
历史急需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人物也必然会涌现出来。
于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高呼一举拉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⑤人,出生于一个地位极为低下的贫苦农民家庭。
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一名贫苦农民。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 年),朝廷强征大批“闾左”贫民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在今安徽、河南交界地区,有九百人被征调出发。
陈胜、吴广在被征发之列,并被推定为屯长。
这年七月,他们走到蕲县(今安徽宿县南)大泽乡(今宿县东南)时,碰到滂沱大雨,道路不通,延误了到达渔阳的期限。
按照秦代法律的规定,误期就要一律处斩。
死亡威胁着每一个人,暴虐的统治,激起了九百名贫苦农民莫大的义愤。
在这紧急关头,陈胜、吴广共同分析了当时的情势与出路,一致认为,逃亡是死,起义也可能死。
同样是死,倒不如起义反秦,为争国而死。
陈胜还进一步提出:现在人们遭受秦的暴政之苦已经很久了!特别是秦二世作为始皇的少子,本不应继位,当继位的是长子扶苏。
扶苏是由于多次劝谏秦始皇,引起始皇的不满,才被贬到边地去将兵的。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①项燕原是楚国的名将,屡建战功,关怀士兵,深受楚人的崇敬与拥戴。
现在有的人以为他死了,有的还说他逃亡在外。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②于是两人决定立即采取各种方式,制造反秦舆论,准备组织起义。
①贾谊:《新书·过秦》。
②《盐铁论·周秦》。
③《淮南子·兵略训》。
④贾谊:《新书·过秦》。
⑤阳城,今属何处,史学界迄无定论。
主要有河南商水说、登封说、方城说以及安徽宿县说等几种看法。
笔者以为商水说更为合理可信一些,故从之。
①《史记·陈涉世家》。
他们先去找人占卜。
占卜人深知其用意,便说:你们的大事本是可望成功的,不过,最好还是求求鬼神。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③他们于是用丹砂写了“陈胜王”的帛书,悄悄塞进渔民准备出卖的鱼腹里。
戍卒买鱼烹食时,发现了这种帛书,感到十分奇怪。
夜间,陈胜又密令吴广潜入戍卒驻处附近荒野丛林中的神祠里,燃起若明若暗的篝火,学着狐狸的嚎叫声,高呼“大楚兴,陈胜王”。
戍卒们听到后更是惊恐不已。
等到天刚亮,他们便以奇特的心情指目陈胜,纷纷传说着与他有关的“丹书”、“狐鸣”的奇闻异事。
这时,在戍卒心目中,陈胜显然已是一位具有神奇色彩的人物了。
陈胜、吴广经过一番舆论准备之后,迅速采取果断措施。
这时适逢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酒,吴广便故意一再扬言自己打算逃亡,竭力激怒将尉。
果然,将尉一听吴广说要逃亡,就当众辱打他,而且拔剑刺之。
一时间,戍卒们群情激愤,怒不可遏。
吴广乘势夺剑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至此,陈胜、吴广实际上已是九百名戍卒的首领。
他们下令把这批最早的反秦勇士们集合在一起,郑重地宣告: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①这是一篇农民起义的誓言。
它阐明了人们当时面临的严峻处境及可供选择的最佳出路,表达了革命农民蔑视秦代等级秩序,敢于斗争,宁死不屈的意愿,也是对传统的贵族血统论的有力抨击。
陈胜、吴广的号召,得到了全体戍卒的热烈响应。
大家搭起祭坛,祭以尉首。
袒右盟誓,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号称大楚。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迅速组织起一支农民起义军,攻下大泽乡,一场空前未有的农民革命战争爆发了。
“张楚”政权的建立与反秦斗争的蓬勃发展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之后,立即如燎原烈火,四处燃烧起来。
起义军首先攻蕲(今安徽宿县南),蕲下。
接着,陈胜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自己则率主力向西北进击,连克铚(今安徽宿县西)、酂(今河南永城西南)、苦(今河南鹿邑)、柘(今河南柘城)、谯(今安徽亳县)等地。
起义军进展迅速,屡战皆捷。
大军所至,人们“赢粮而景从”。
当起义军逼近陈(今河南淮阳)时,已是一支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步卒数万人的队伍了。
起义军决定集中兵力攻陈。
陈的郡守、县令都不在,只有郡丞率师抵抗。
但他们一战即败,郡丞死。
陈胜乃入据陈。
陈原是西周、春秋时陈国的都城,又是楚的后期国都。
秦灭六国后,还在这里设置郡、县治所,加强防卫,把它视为皇朝在东方的重要统治据点。
所以,起义军顺利克陈,首战告捷,不仅直接打击了貌似强大的秦军,而且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起义军入陈后,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陈胜很快就在这里召集三老、豪杰等“皆来会计事”,决定正式成立农民革命政权。
三老、豪杰一致认为,陈胜“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功勋卓著,宜立为王。
在大家拥戴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
”《史记·天官书》说:“秦遂以兵灭六王,并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因以张楚并起。
”②《史记·陈涉世家》。
③《史记·陈涉世家》。
①《史记·陈涉世家》。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的《土星行度表》里还有以“张楚”纪元的确凿记载②。
所以,“张楚”作为陈胜政权的称号或国号,应是确定无疑的。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李奇云:陈胜“欲张大楚国,故称张楚也”。
颜师古注《汉书》引刘德说:张楚,“若云张大楚国也。
”当然,陈胜这样做,并不是真正为了“复立楚国之社稷”,而是出于一种策略上的考虑。
大家知道,秦的暴政,秦在故楚地区的残暴统治,曾使这里的人们产生过一种相当普遍的反秦暴政、眷念故国的社会心态。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人心思楚,群起反秦,这是故楚特别是陈、蕲一带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一个显著特点。
陈胜长期生活于这一地区,深知要在这里顺利地发动和组织反秦起义,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出兴楚的旗号,以此为天下唱。
司马迁、班固称其张楚是为了“从民欲”①、“从民望”②,这是有见地的。
“张楚”政权的建立,使各地农民纷纷投入起义行列,“家自为怨,人自为斗,各报其怨,而攻其仇”③。
《史记·秦始皇本纪》写道:陈胜为王后,“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
《史记·陈涉世家》也说:“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在一段时间内,群起反秦的数百人以至数千人的起义队伍,各地多有,“不可胜数”。
如早已“亡之江中为群盗”的刑徒英布等,这时就正式“聚兵数千人”以“叛秦”。
在东阳(今江苏盱眙东南),人们亦杀其县令,“相聚数千人”,并有“异军苍头特起”④。
在淮海之间,还有凌县(今江苏泗阳西北)人秦嘉、凌县(今安徽宿县西)人董緤、符离(今安徽宿县东北)人朱鸡石、取虑(今安徽灵壁东北)人郑布、徐县(今江苏泗洪南)人丁疾等,在“陈王初立时”相继起义。
他们共同将兵攻郯(今山东郯城),一度把秦东海郡守庆围困在这里。
还有,陈胜称王后,故鲁一带的许多儒生也“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委质为臣”。
连孔子八世孙孔鲋(甲)也曾“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①。
反秦起义席卷各地,“从之者如流水”。
远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闽越(今福建沿海一带)等越族人民也参加了反秦斗争。
当时,全国确已形成了天下共起反秦的形势。
在农民起义大好形势的影响与推动下,一些前六国的旧贵族和官吏也被卷进了反秦斗争的浪潮。
原韩国贵族出身的张良,其“大父、父五世相韩”。
秦灭韩后,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陈胜起义后,良“亦聚少年百余人”②以反秦。
①《史记·陈涉世家》。
②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星占〉附表释文》,载《文物》1974 年11 期。
①《史记·陈涉世家》。
②《汉书·陈胜传》。
③《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④《史记·项羽本纪》。
①《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
原齐王田氏宗族田儋,于齐亡后北至狄(今山东高青)。
陈胜初王楚时,儋即佯为缚其家奴,从少年之县廷,假借请求秦狄县令杀其奴的机会,“见狄令,囚击杀令”③,随即与其从弟田荣、荣弟田横召集豪吏子弟以起兵。
原魏宗室诸公子魏咎,故魏时受封为宁陵君。
秦灭魏,迁咎为家人。
“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
”④还有与魏贵族有密切联系的“魏之名士”张耳、陈余,因受秦的悬赏缉捕,两人曾变易姓名,逃之至陈,“为里门监以自食”。
陈胜入陈后,他们也求见陈胜,加入了反秦行列。
农民大起义的风雷,搅动了社会的各个阶级与阶层。
六国旧贵族卷入反秦的激流,一方面扩大了反秦的社会势力,孤立了统治集团,加速了秦皇朝的瓦解;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反秦往往是为存亡继绝,据地为王,恢复旧的社会秩序,夺回早已失去的天堂,因而不可避免地给整个斗争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与危害。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影响与危害日趋严重,以致酿成反秦队伍内部的分裂,并使陈胜农民起义军陷入了失败的困境。
陈胜起义军的军事进攻及其西征的失利随着反秦斗争形势的高涨和农民武装力量的壮大,陈胜以陈为中心,迅速组织起义军和各地反秦武装,分途出击,从几条战线上向秦皇朝及其统治地区发起攻势。
在东南一线,陈胜为了开拓后方,防止腹背受敌,继前已派遣葛婴徇蕲以东之后,又增派汝阴(今安徽阜阳)人邓宗进攻秦九江郡(郡治今安徽寿县),以控制大江南北的广大地区;在北线,陈胜采纳陈余“请奇兵北略赵地”的建议,以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给予兵卒三千,使北上渡河,攻占原属赵国的地区。
接着,又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在西线,以夺取关中为战略目标,兵分三路:一路以吴广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今河南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