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简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是小浪底景区内最具特色的风景线之一。
风景区以举世瞩目的水利枢纽工程为依托,下辖爱国主义展示厅、大坝、地下厂房、坝后生态保护区、移民故居、老神树等六个游览区数十个景点。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挑战性的杰作。
工程开发目标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
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地下发电厂房,高160米、长1667米的粘土斜心墙堆石坝,巍峨的进水塔,壮观的出水口,在不足一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纵横交错的108条隧洞的洞群系统群等,是旅游者观赏黄河沧桑巨变的一大景观。
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活动,气势雄伟,巍巍壮观。
坝后生态保护区以其秀丽的山水、活泼可爱的动物、巧夺天成的雕塑,让无数游客流连忘返,在品味黄河工程文化的同时,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全国一流生态旅游精品、国家水利风景区、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北国山水好风光——黄河小浪底,热情欢迎您的到来!坝后保护区讲解词在进入景区之前,请允许我给大家提出两点注意事项:第一,坝后保护区面积比较大,尤其是河边、湖边,水深石滑,请注意安全,不要擅自离队;第二,请爱护草木和景区环境,不要乱扔废弃物品。
各位来宾,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坝后保护区总面积1000多亩,其中水上面积近300亩。
这里原是440米宽的黄河故道河床。
在它的上游25公里是八里峡,河床仅有几十米宽,水流急,浪花大,是大浪;到了小浪底,河床突然变成几百米宽,水流减缓,浪花小,是小浪,故得名为“小浪底”。
不管是“大浪”还是“小浪”,它们都同在黄河的最后一个峡谷。
现在我们脚底下是70多米深的沙砾石覆盖层,这些沙砾石来源于黄河上游。
黄河的中上游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据测算,黄河中上游每年向下游输送的泥沙有16亿吨之多。
水土的流失给上游的生态环境以及气候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为了保护好水土资源,使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建国后,党和国家一直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先后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起不少水利枢纽和水力发电站,一来利用水利资源,二来改变生态环境,并在黄河两岸造起了许多防护林带,植被逐渐形成,水土流失在逐渐好转。
小浪底水库当水位蓄存到275米高程时,库区周围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到那时,山会更绿,水会更清,山体植被会更加葱茏茂密。
小浪底水利枢纽可通过科学调水调沙,变黄河水沙不平衡为水沙谐调,形成有利于河床冲刷的水势,同时,为小浪底水库长期运行和下游河道减淤,找到科学的治沙方法,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和黄河长治久安的远大目标。
坝后保护区在小浪底水库的下游。
1997年10月28日大坝截流以后,这里成了碴场,区内没有任何植被覆盖。
枢纽工程建成以后,小浪底建管局对坝后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视,从1999年开始,加大了坝后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并委托上海园林设计院对坝后保护区进行地表整治、防护和设计规划工作。
保护区的景点创意新颖,它把绿化和文化结合起来,使游人在观赏宏伟工程的同时,也了解到了黄河的发展史、文明史。
尤其是参观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后,你会对我们的水电工作更加喜爱、更加赞美。
她能触动您更加爱好祖国大好河山的心灵。
各位来宾,坝后保护区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保护区分为:南门区、大坝区、工程文化区、湖岛区、黄河故道区、黄河文化区、工程纪念区和出水口区。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南门区。
前面是观光平台。
由五根柱子支撑着五片不锈钢造型,五片不锈钢构成波浪形,一层高于一层,寓意“逐浪高”的诗境。
站在“浪花”下的观景平台上,坝后景区尽收眼底。
在这里驻足瞭望,你会浮想联翩,既能领悟到人定胜天的真谛,也能欣赏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景。
2002年7月4日,世界水利史上最大规模人工调水调沙原型实验在小浪底进行。
那几天,泄洪工程出水口3条排沙洞和3条明流洞喷涌而出的6股巨大飞瀑,如黄龙腾空而起,如玉龙从天而降,带着呼啸的风声和震耳欲聋的轰鸣,潜入世界最大的消力塘,翻滚搏杀,掀起排排巨浪,咆哮着直向黄河下游冲去……其磅礴之势,惊心动魄,叹为观止!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感叹地说:“世界上任何瀑布与之相比都要显得逊色!”欢迎诸位有机会再来小浪底观看这气势如虹的壮丽景色。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来到了大坝区。
这座大坝叫壤土斜心墙堆石坝,坝体中间采用的是粘土,两边由沙子、鹅卵石、石块等17种填筑料一层一层填筑、碾压而成,其施工工艺相当复杂。
大坝1994年5月30日发布开工令,至2000年11月30日坝体填筑全部完工,历史6年,比合同工期提前13个月。
坝体填筑量为5073万立方米,如果把它砌成一米见方的土石堤,可围绕地球转上一圈多。
大坝采用了以垂直防渗为主、水平防渗为辅的双重防渗系统。
垂直防渗,就是在大坝中间、原河床的岩石上,穿过70多米的沙砾石,从下往上浇筑起一道砼防渗墙。
防渗墙深81.9米、厚1.2米、宽439米,是目前国内最深最厚的防渗墙。
大坝在填筑施工中选择了国际上一流的设备。
其中推土机、装载机、平地机、为美国CAT产品,挖掘机为日本产品,汽车为意大利产品,液压自行式孔钻机为芬兰产品。
这座大坝在世界排列第八位,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属于最高最大的土石坝,堪称中国之最。
在大坝中上部位置用白色乳胶漆书写了“小浪底”三个庞然大字,每个字的面积为46×64平方米,它作为小浪底工程的标志,给游人照相留下远久的记忆。
各位来宾,大坝的东面是工程文化区。
在工程文化区中部设置了1:18.7比例缩小的大坝断面模型。
通过断面模型使我们对坝体里面的构造有了直观的了解。
这边是洞群施工用的钢模抬车。
在三条直径为14.5米的导流洞施工中,它代替了传统的木模浇筑工艺,不仅大大提高了工效,而且确保了洞体的浇筑质量,为导流洞施工立下了“战功”。
各位游客,在我们的前方可以看到一辆自卸载重汽车,这辆车叫“佩尔蒂尼”,载重量65吨,轮子直径2米,由意大利生产制造,拦河大坝的土石填筑就是靠这种车辆运输的。
“钢模抬车”、“佩尔蒂尼”仅仅是小浪底大型机械化施工的一个缩影。
它们长年守护在这里,与大坝相伴,与大坝相依,永远不愿离去。
这里有拟人化的情感,更有小浪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象征意味,是小浪底一种物化了的文明,是爱国主义展厅的延续,是任何展厅也无法放置的展览实物。
诸君何不以它为背景留下一张美妙传奇的合影呢!各位来宾,现有我们来到了湖心岛区,是大家观光小憩的佳处。
湖心岛是在光秃秃的河床上用施工的弃渣堆积而成的。
这半月形的湖是依山就势开凿出来的,人们号称她“月牙湖”。
小浪底建设者在治理和改造黄河的同时在美化黄河。
岛上种有苹果树、银杏树、芭蕉树、女桢树、椿树、雪松、万年青、月季花、小叶红等经济树木和花草。
主要景点有拱桥、山亭、曲桥汀步。
岛的东面建有爬山廊形茶室,造型新颖别致、节节登高,犹如大鹏展翅。
岛的北侧利用陡坡和弃水设立了大型花坛式阶梯瀑布与扬程为50米高的喷泉对应。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小浪底又靠山又靠水,以小浪底的山水优势,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
座座假山簇拥着瀑布,瀑布托起一块巨石,巨石中央用篆体镌刻出“浩然”两个大字。
绿石、红字,相映成趣,分外醒目。
浩然之气,乃正大刚直之气。
它寓意着小浪底建设者“治理黄河水患,为中华人民造福。
”的浩然正气、寓意小浪底人续写浩瀚治黄历史的光辉篇章。
各位来宾,你们可以在我们的湖心岛景区信步漫游,或者在碧绿的湖水中荡起一叶小舟,畅想一番你们心底的感受;如果你们当中有恋人,是伴侣,也不妨在棕林深处、绿荫下、花丛旁,在这毫无污染的“绿色公园”中(在这蓝天下碧水旁)窃窃一番私语。
我相信在这跨世纪宏伟工程中、在黄河“母亲”的宽广博大的胸怀里,一定会赶走您紧张工作的疲惫、都市的喧嚣、俗世的烦恼,使您心情舒畅、心旷神怡,使您们之间的情感更加浓烈、深厚。
穿过九曲桥,向南通过湖边十几个石墩,便到了黄河故道区。
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小浪底工程建设者殉职纪念碑。
纪念碑为长方形,用大理石镶嵌而成。
碑面为降紫色,寓意着小浪底建设者心血、汗水、智慧、生命与黄土铸成。
碑文共183个字,字里铿锵,行间悲壮。
碑文两边是在灰色的大理石上雕刻成的腾云图案,寓意壮士们直上“云霄九”的寄托。
大理石上面工整地刻着为小浪底水利枢纽殉职的152位建设者的名字,其中有7名外籍人员。
碑前长长的大理石上勒石为花,“花”的后面植常青松柏。
“立碑镌石,寄思缅怀,精神永存,千古彪炳”。
各位来宾,纪念碑上边东南角是移民故居。
那原始的黄土山、古老的黄土窑,祖祖辈辈没有离开过养育他的黄河,没有离开过世代劳作的小浪底。
他们对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有着割舍不去的浓厚的情节。
但为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他们舍小家、顾国家,离开了依依不舍的家园。
在政府的安排下,移民们很快地住上了几辈人连想也不敢想的小楼房,他们开心地笑了。
当移民局的领导走进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大娘家,问生活得怎样?老大娘感激地说:“感谢共产党的领导,让我们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
”问她还有什么要求时,她说我只想再回老家看一看,看看门前那棵树,摸摸门前的那块大石头。
她孝顺的儿子第二天就把母亲背到了离别不久的故居。
为了感谢人民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支持,把真情撒向人间,小浪底建管局专门在景区设立了移民故居,供游人参观。
各位来宾,从南岸黄河故道区往大坝方向走,不远便到了竹林溪瀑。
它是“月牙湖”湖水的发源地。
竹林溪瀑的水清澈见底,即使是在夏季也凉意袭人。
它来自南岸山体的渗透,经一号排水洞好似山间小溪源源流淌,在这里跌落。
因周围种植有竹林,故称“竹林溪瀑”,是坝后保护区一道自然景观。
溪水不是山泉,胜似山泉,冬暖夏凉跟随人意,似一泓晶莹剔透的矿泉,似一池仙境玉液,让人心醉。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河文化区。
文化区以“黄河大观”为主体。
凡是来到坝后保护区的游客们,都被这条微缩的“黄河”所吸引。
一条落差为7米的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在北高南低的坡地上奔腾而下。
“黄河”宽3—8米,长约800米。
在“黄河”上,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修建有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万家寨、三门峡和小浪底共六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模型。
还模拟再现了黄河源头和壶口瀑布两处著名景观。
每座枢纽、电站都按比例依照实体建筑缩造,栩栩逼真。
您可“一日千里”,漫步在“黄河”两岸,顷刻之间便游览了整个“黄河”,如云中窥视,似空中鸟瞰,另有一番情趣。
她给人们开辟了一个观赏黄河的新视点,一个了解黄河、认识黄河的独特窗口。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黄河发源地。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客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
约古宗列(藏语是炒青稞的浅锅)。
这是一个美丽的盆地,盆地面积236平方公里。
盆地西南是玛曲曲果日(藏语意为黄河源头山)。
在玛曲曲果日山坡上,有许多泉水汇合而成东、中、西三支清澈溪流,在山下串联了大大小小水泊,最后形成了一条小河,蜿蜓向东流去,藏语称之为“玛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