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二——
你认为剧中的塑造的夏洛克是一个应受惩罚的恶人或是宗教与文化差异的牺牲品,还是二者兼有?
摘要
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由于其特殊的犹太身份,自然成为莎剧中最具阅读张力、最具文化争议的角色之一。
夏洛克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贪婪、吝音、奸诈、残忍的反面人物,这种结论似乎已“盖棺论定”。
本文从夏洛克的社会存在,经济地位、宗教信仰、民族地位等方面分析,得出夏洛克不只是一个反面人物,而是一个具有多重性的立体形象,他既令人憎恶,又叫人同情,还使人钦佩,既是一个应受惩罚的人也是宗教与文化差异的牺牲品。
关键词:反面人物,牺牲品,宗教,多重性
毋庸置疑作为一个放债人,夏洛克有其贪婪、吝音、奸狡的一面,的确令人憎恶;但作为异教徒,他又是一个深受种族歧视和宗教压迫的牺牲品,也叫人同情。
特别是面对强大的以安东尼奥为首的基督徒阵营和公爵为首的法庭,他又表现出“威武不屈”和以理相争的骨气,更使人钦佩。
正如阿尼克斯特断言:“划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做法,是同莎士比亚格格不人的,对他来说,只有一种被他极为深刻而多方面地揭示出本质的人。
普希金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夏洛克形象具有多面性。
夏洛克不纯粹是一个“反面人物”,而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立体形象。
一
作为放债人,夏洛克一上场就显示出他是一个老陈精道、锱铢必较的奸商形象。
夏洛克还有他自己的一套“积财”理论。
在安东尼奥斥责他不讲义气、重利盘剥时,他立即搬出《圣经·旧约》为自己辩护,说圣亚伯兰的后裔雅各也曾以羊取利,并说:“这是致富的妙法,上帝也祝福他,只要不是偷窃,积财就是积福。
”“守财就是进财”,正是坚守这一信条,他才赶走仆人,诅咒女儿。
仆人朗斯洛特说:“我替他做事,把身体都饿瘦了,您可以用你的每一条手指来摸出我的肋骨。
”他的女儿杰西卡也抱怨说:“我们这个家是一座地狱。
”结果,仆人另找主家,女儿卷逃私奔,他自己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女儿卷逃私奔后,他竟歇斯底里地诅咒她:“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那些珠宝都挂在她的耳朵上,我希望她就在我的脚下安葬,那些银钱都放在她的棺材里。
”可见,除了钱财,哪里还有一点父女之情。
更有甚者,他为放债的利息与安东尼奥结成宿怨,趁安东尼奥替人借债衍约之际,坚持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以罚之,不顾当地二十个商人和有名望的绅士的请求,甚至连公爵的请求也不放在眼里。
他竟然将称肉的天平,割肉的刀子也带到法庭上,而且在法庭上一个劲地在鞋口磨刀。
真是磨刀霍霍,欲将安东尼奥置于死地而后快,这确实是一幅残忍可怕的面孔。
就此而论,夏洛克无疑是一个贪婪残忍的放债人,确实令人瞠目。
二
夏洛克的人物背景,种族:犹太族,宗教:犹太教,职业:放债。
夏洛克的悲剧就从这里产生。
《威尼斯商人》全剧五幕二十场。
夏洛克出场五场,但当面或背后不叫他是夏洛克,而都称他为“犹太人”或“杀人狗”的地方竟达四十多处。
安东尼奥的辱骂,众基督徒的群起攻之,只因他是一个犹太人。
“割肉”官司这场戏是整个戏剧的高潮,也构成夏洛克形象发展的契机,“割肉”反映了夏洛克的残忍,但这一举动也是一个深受种族歧视和宗教压迫的犹太人向其敌对者的报仇雪恨。
从这点意义上讲,就谈不上残忍或不残忍了。
虽然夏洛克因为坚持割安东尼欧的一磅肉而被很多人所唾弃和讥笑,但是他的这种行为恰好反映了犹太民族遵守契约的文化传统。
也许现代夏洛克——美国犹太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的一席话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夏洛克,他说:“金融市场不是不道德的,而是超道德的,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努力在竞争中取胜。
我向往成功,但我并不想为追求成功而丢掉自己的身份。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严格区分商业活动与个人生活的原因。
我发现,先挣钱然后再把钱送给别人要比把道德考虑引入我的经营活动更容易一些”。
根据这番话,是否我们也可以做如下猜想:夏洛克只是按照契约、按照市场规则和他本人作为金融业参与者的身份来行事,而安东尼奥先是傲慢地签订契约然后又想办法毁约的行为才应该受到唾弃。
夏洛克是诚实并值得信任的,尽管安东尼奥歧视并多次在公众场合辱骂过夏洛克,他仍然愿意从夏洛克、而不是他的其他朋友那里借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放贷者,夏洛克是有着良好口碑的,即便是夏洛克的仇敌也向他借钱。
广场上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对话,里面有控诉、也有揶揄。
夏洛克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反击,首先向安东尼奥提出人格上与经济上的平等。
对安东尼奥众多的帮腔助势的同僚,夏洛克疾恶如仇,寸步不让。
三个月之后,安东尼奥因商船遇难不能按约偿还借债,派来的说客劝夏洛克不要割安东尼奥身上的肉,并说“那有什么用处呢?夏洛克回答的义正严词,针锋相对,好一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身”的气概。
如果说,开始夏洛克只是“想出出我这一口气”,但到后来,发展到“我们”,他已超越了自己,要报的是整个犹太民族的民族恨与宗教仇。
他在这里主张的是民族上的和宗教上的平等。
海涅认为“这出戏所描写的根本不是犹太徒和基督徒,而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以及后者将骄横的虐待者所加诸他们身上的屈辱连本带利予以奉还时所发出的极度痛苦的欢呼”。
这哪里是原告在求公爵大人打官司,简直把公爵当成了被告人。
夏洛克无情地揭露了社会不均人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
莎士比亚借夏洛克之口发出了反压迫反岐视求平等的正义呼声。
在法庭上一幕戏里,夏洛克作为原告,有契约在手,本来是一场稳操胜券的官司,但由于安东尼奥纠集一伙基督徒上下串通,强词夺理,结果反倒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悲惨下场。
他非但未讨还本钱,而且自己的整个财产也被没收,甚至连生命也得听候处置。
更为可悲的是,安东尼奥还当场强逼他改变信仰阪依基督教。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宗教压迫。
犹太民族是一个宗教民族,犹太教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安东尼奥要夏洛克改信基督教,这比人身上割一磅肉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时我们愤恨和憎恶已经不是对夏洛克而发,而是为夏洛克而发了。
美国作家迈克尔·哥尔德在回忆童年看《威尼斯商人》的演出情景时说:“令人惊异的莎士比亚,尽管他具有基督徒的偏见,可还是记录了犹太人悲剧中极其痛苦的几页。
我母亲平时是难得哭泣的,这会儿也跟着全戏院人一起掉泪了。
可见夏洛克形象无论在英国还是在美国以及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都得到广泛的同情。
当然,这时的夏洛克不是作为一个重利盘剥的放债人,而是作为一个深受种族歧视和宗教压迫的犹太人而受到同情的。
结语
莎士比亚的伟大,在于他在当时一个对犹太民族充满敌视与偏见的社会环境中,并没有把夏洛克写成寓言式的纯粹邪恶的化身,而是在谴责夏洛克的“复仇”的同时,也描写了夏洛克所遭受的歧视,揭示出夏洛克在“恶”的背后的“怨”和“恨”,用现实主义的大手笔间接地揭示出造成人物冲突的宗教根源,使这出喜剧暗含了深刻的悲剧性。
参考文献:
[1] 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
[2] 论夏洛克形象的多重性,王述文,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3] 夏洛克的命运犹太人的悲剧,何小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4] 安东尼奥对抗夏洛克,韩旭,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5]从单一走向多元——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及其夏洛克研究在中国,李伟民(四川外语学院莎士比亚研究所),外语研究,2009年第5期第1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