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摘要]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电影作为文化艺术形式,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部分。
电影片名的翻译受着文化差异的影响,就电影翻译中如何更好地再现原片的文化特色和艺术效果,以求在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中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让人们欣赏到优秀的外文影片。
[关键词] 电影片名中西文化差异翻译技巧
电影作为一种世界性、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在各国的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大量英文影片的引进, 电影翻译也备受关注。
电影片名的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审美观等目的语文化环境下, 如何翻译出让观众认同并接受的电影篇名, 是翻译者为之努力的方向。
一、电影是文化艺术的载体,电影片名的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
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在不同地域和时空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应尽可能地正确把握源语民族语言中的文化信息,适时地进行选择和适应,以求在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中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对等。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个桥梁, 与其说它是语言的翻译, 不如说是文化的翻译。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 不但要知道词语本身的字面意义, 还要弄清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事和对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寓意。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寓意。
电影“Red Shoes”(英国),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不能做出正确选择,最终走向悬崖的悲惨故事。
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却没有更深的寓意。
后来这部英国影片又被译成《红菱艳》。
译者把那双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
它寓意红菱虽出于污泥,却仍美丽动人。
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浸入了女子血泪的三寸金莲。
与《红舞鞋》相比,《红菱艳》这一片名更体现出了电影的意境美。
再如,美国电影“American Beauty” .大陆和香港都有自己各自的片名译文版本。
大陆译作《美国美人》,香港译作《美国丽人》。
而这两个简单的直译版本都很不贴切。
根据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美国传统词典>>),“American Beauty”是一种玫瑰花,花大叶长,呈紫红色。
这种花美丽而神圣,象征着崇高而神圣的爱情。
影片中,导演用联想的手法,用这种花用来象征着一个女孩的爱。
因此台湾译本《美国心·玫瑰情》更加传意贴切。
审美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活动,包含了复杂的感觉、心理、思维、情感等一系列多样又统一的精神活动。
审美作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
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审美情趣的差异。
审美的差异决定了译者要深入把握源语电影作品的思想美学内容,用目的语的艺术形式传达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将原作的审美体验生动形象地传递于译入语的电影艺术观众。
例如,在某些形象的审美上,汉文化也不同于英语文化的审美习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芙蓉总是与美丽动人联系在一起,唐代诗人李白就用“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这样的诗句来描绘美人杨贵妃。
影片“Bathing Beauty”译为“出水芙蓉”更自然贴切,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再如,“Blood and Sand”翻译成“碧血黄沙”,贴近汉民族的修饰与生动传神的审美需求,而英语的表达惯式则不使用修饰性的形容词。
译名不仅充分展现了原名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还忠实了电影的内容。
三、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方法及技巧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
奈达提出的对等概念,金隄从三个方面对该概念进一步阐释:接受者概念、效果概念、对等概念。
关于效果概念,他指出,在明确了效果指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后,需要强调它应该包括信息的全部作用,也就是接受者从中所获得的一切理解和感受。
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三大要素(1998:18)。
笔者认为,这进一步明确了严复“信、达、雅”标准的内容。
效果概念是否全面掌握,实质
就是翻译过程中是否真正以等效为目标。
电影片名的翻译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又要有良好的商业效应;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本国观众的语言文化习惯和审美取向。
翻译片名时,应在深入理解影片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借助适当翻译技巧与方法,谨慎措辞,言简意赅,传情达意,形神兼备。
片名的翻译通常有以下几种技巧与方法:
3.1. 直译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在不违背电影原文思想内容,又能以生动、形象的译入语再现片名。
例如:“Basic Instinct” 译作《本能》;”Superman”《超人》;“Spider-man”《蜘蛛侠》;“Tess”《苔丝》;“Rain Man”《雨人》;“God Father”《教父》;“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
但这种形式与内容都可直接对应的作品较少。
因而要在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等方面都达到对等,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是完全必要的。
3.2. 意译法
所谓意译,简言之为“神似而形不似”的翻译,但并非偏离原作的含义。
意译与直译的区别集中体现在表达形式这一层面上。
现实中很多片名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直译难以体现其中精髓,译者在综合、分析、理解原片内容、风格、情节甚至于文体等的基础上,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加工,将它译成能反映原片特点的译名,以实现其文化、审美、经济等方面的对等。
“Midnight Cowboy”中的cowboy本意为“牛仔”,是美国特有文化,与汉文化中的“牛郎”并无关系,但作为折衷,《午夜牛郎》似可接受。
还有“Cash Mccall”翻译为《商海情深》;“Gone with the Wind”《飘》;“Ghost”《人鬼情未了》;“The Piano”《钢琴课》;“Cats &Dogs”《猫狗大战》;“Seven”《七宗罪》;再如“Top Gun”是美国海军空战部队学校的一般叫法。
影片描述了机师彼得刻苦训练、经过种种磨难最终成功的故事。
若译为《高枪》可能会使观众误以为是枪战片,而非励志电影,现译为《壮志凌云》使观众对影片的题材及风格一目了然。
同时,“凌云”二字也充分体现出原名“top” 的方位概念。
3.3. 音译法
很多电影片名本身常为表示人名、地名的专有名词,在不引起译入语文化的曲解时,可直接将其音译。
如:“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Romeo and Juliet”《罗密噢与朱丽特》“Rocky”《洛基》;“Jane Eyre”《简爱》;“Harry Potter”《哈利·波特》等。
但事实表明,纯音译的例子很少,因为表示片名的人名、地名多为国内观众所不熟悉的。
由此应考虑音译加意译这一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Patton”《巴顿将军》;“King Kong”《金刚》;“Forrest Grump”《阿甘正传》等。
四、结束语
翻译是从一种语言符号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的再创造的活动。
由于源语和译语的不同特色和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把片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非易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在影片名的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语言和民族文化差异,同时要求译者具有对电影艺术的审美能力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加之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最大程度地保留其文化特色, 尽可能翻译出理想的电影片名,以供人们欣赏。
参考文献
1.肖陆锦.英语影片名汉译技法探讨[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
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7.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 外语教学,2001.1
5.金隄.等效翻译探索(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6.何跃敏.当前西片译名中的新问题和策略[J.中国翻译,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