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认识与理解引言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它既要符合大众口味,又要注意审美取向。
电影译名和商品一名一样,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但是要译得好,译得切题,使人看了片名解渴望先睹为快,就不那么容易了。
片名的翻译,一般要收到原片名的很大限制,还要考虑到诸如电影观众的理解能力、心理作用等社会因素。
英文片名的汉译,应该在忠实于原片名的影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生动活泼,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
著名的翻译家眼福曾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
”可见“雅”是翻译的最高境界。
追求雅趣应该是翻译家们的终身课题。
外国电影片名的翻译同译制片的作用一样,起到了文化媒介的效果。
尤其是1995年引进首部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以来,中国人又重新燃起了看电影的热情。
除了电影本身的品质外,电影片名作为“导看者”,是很重要的一环,人云“片以名扬”。
自然,来自国外的电影师傅吸引中国人的眼球,那么其片名的翻译就是重中之重了。
好的译名能让佳片锦上添花,使普通电影更上一层楼;但是不好的译名却能使佳片黯然失色,使一般电影光彩尽失。
片名是窗户,是影片的眼睛,透过“眼睛”可让观众洞察影片的内心世界。
它虽字数寥寥,却是整部影片的向导和灵魂。
片名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能吸引观众眼球,及其观看欲望,使其欲罢不能,欲弃不忍,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和高尚情操的尽然。
从交际目的来看,电影片名作为呼唤类语篇之一,译者应该从交际翻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片名翻译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与观众沟通交流,片名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影片的传播与反响。
从翻译的手法来看,片名之于影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翻译手法的特殊性,它除了要遵循翻译的一般规律与法则外,还得通晓电影片名的特殊性,斟酌出片名中蕴含的丰富的影片信息和联想意义,并且在片名中反映出来,使观众赏心悦目。
随着我国文化市场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文化的流动与沟通,每年都有数十部乃至数百部的外国大片被引进,影片片名的翻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性愈加凸现。
电影片名是对应内容是研究,兼有艺术观赏和商品广告的双重功效,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导视和促销的作业。
在译制电影的传播和推介过程中,片名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影片艺术性的展示和商业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影片的上座率。
一、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外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过程具体有三个阶段:语言转化、文化顺应及市场预测。
相应地,片名翻译的标准便在这三方面中形成。
(一)语言转换标准翻译所追求的“信达雅”,“雅”这一字中包含着译文所具有的音义美,二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应遵循音义俱美的标准。
一是在语音上,电影片名的翻译应讲求音韵美。
音韵美主要靠声调、韵律、节奏来实现。
在语音上讲究急徐驰张和升降抑扬的电影片名颇受观众的欢迎,是因为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优美动听。
作为声调语的汉语,其音韵美主要体现为高昂洪亮和抑扬顿挫,同时这种音韵美也能把丰富细腻的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
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电影译名中大量四字格成语或短语的应用。
在追求汉译片名的音韵美的过程中,四字短语很受译者的欢迎,四字短语占汉译片名的60%以上。
四字格式具有较强的伸缩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形式上短小精悍、含蓄优美,便于记忆和传播,特别具有感染力。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古汉语的影响和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多的原因使得四字短语在片名翻译中影响力极大。
从文化心理来看,不得不承认四字格具有一种成文沉稳而含蓄的魅力。
许多具有上就生命力的译名都具有这种四字格式,例如: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亡命天涯“The Fugitive”、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浮生若梦“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等二是在语义上,电影片名翻译应达意传神。
一方面,为了达意,译者就必须真正理解原片名的内涵,包括文化内涵,不然,就可能出现误译、乱译。
例如:电影“Hobson's Choice”被译成《霍布逊的选择》。
电影中主角名叫Hobson,表面上看也没有问题。
可是大概的情节是,这位Hobson先生是一位鞋店老板,不愿意把大女儿嫁给店里的伙计,结果遭到三个女儿同盟的反对,于是屈从了她们。
在英语中“Hobson's Choice”是一个成语,据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它的意思是:“An apparently free choice that offers no real alternative.”出典是这样:“After Thomas Hobson (1544?-1630), English keeper of a livery stable, from his requirement that customers take either the horse nearest the stable door or none.”电影巧用这个名字,正为了套这个典故。
而译名恰好颠倒了意思,因为观众不会了解这个文化背景,从片名中无从体会到该层含义。
另一方面,为了传神,译者应适当地提炼电影的内容并恰当地将其外化在译名上。
例如美国大片“The Matrix”的中文译名并未直接使用其计算机术语“矩阵”,而是采用了《黑客帝国》。
正是这个译名让观众答题了解了电影的主要内容,而且显示了科幻片的神奇特质,所以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文化顺应标准电影片名翻译属于实用文体翻译,译者需要熟悉两种文化并顺应目标语文化,其标准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审美习惯及习语习俗上。
首先,在法律法规方面,电影片名的翻译不得与所在地区有关待遇译名的法律法规相违背,否则再好的译名都是不能使用的;其次,在审美习惯方面,中西文化审美差异较大,译者在翻译片名时需照顾、迎合目标语观众的审美习惯;最后,在习语习俗方面,译者应充分理解原片名中有关数字、颜色、动物、宗教等习语习俗的真正内涵,在可能使用的情况下可用于作为影片译名例如:科幻惊险片“The Sixth Day”的片名是根据圣经中上帝在第六日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故事而定的,若直译为《第六日》,则中国观众将完全不理解其奥义。
根据应聘内容,现译名《克隆帝国》更能消除文化障碍,有效吸引观众。
(三)市场效果标准电影片名翻译应遵循原创性、可持续性及赢利性的标准。
不得与其他电影重名;不得中途更换译名,以免造成一片多名的混乱,并让观众产生不信任感;要能带来商业利益或社会效益。
二、片名翻译方法与原则(一)现有片名翻译方法1.直译直译就是照字面意思来译,是我国传统译界认可的最佳译法,因为它在最大限度里保留了原片名的形式和意义。
例如:公主日记“The Princess Diaries”、本能“Basic Instinct”、美好世界“The Perfect World”、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教父“The God Father”等。
2.增译、补译、删译由于东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逐字直译很可能使读者领略不到原电影的艺术特色和异国情调,所以电影片名译者运用增译或减译的手段,以更充分地表现原片内容,或更符合译语习惯。
如电影“Elizabeth”的译名《伊丽莎白女王》,在名字后加上“女王”能使人获得更多的信息;迪斯尼动画片“Shrek”若直译为《史莱克》定让中国观众无法判断影片到底是什么内容。
但是在前面加上“怪物”两字,片名立即变得生动有趣,并能勾起观众是兴趣。
3.意译文化差异的存在往往使一部英文电影的片名中其独特的内在含义无法通过直译表达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通过优美的文字进行意译。
例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如果直接译作《滑铁卢大桥》,则不能准确反映出影片的核心内容,很难将其与主人公的命运联系起来,反而让人想起著名的滑铁卢战役。
但实际上,这影片与该战争毫无关系,它主要讲述了一个凄然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
译者将片名翻译成《魂断蓝桥》,充分考虑了我国文化及汉字所蕴含的国俗语义,生动表现了影片的主题与内容,不仅点出悲剧内涵,更使整个片名典雅蕴藉。
(二)片名翻译原则电影片名往往以突显影片内容,传达主题信息,确立全篇感情基调,以提供审美愉悦,吸引观众,增加票房为终极目的,因此在电影片名翻译跨文化、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体现了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特性和价值取向。
1.信息传递原则片名翻译要忠实传递原片内容相关的信息,做到翻译标题形式与原片内容的统一,也就是所谓的实现信息价值的等值。
写实政治题材影片“Schindler List”描写了一位纳粹工业家营救千名犹太人的心路历程。
中文片名就采用了直译为“辛德勒名单”,这个包括了主人公名字在内的片名本身就直接概括了电影的大意,达到了形象、简约、明了的效果。
类似的还有影片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the Private Ryan”等。
2.文化重构原则电影及其片名的汉译的目的就是让中国观众更容易理解并接受这些外来电影。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巧妙地结合中国文化,因地制宜,就能引起观众联想,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由于各民族在文化背景上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应该正确把握目标语的文化信息,不断地进行选择和适应,以求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中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对等。
例如美国电影“Seven”的片名翻译。
在西方宗教中常常采用“七”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或宗教仪式。
电影“Seven”是一部反映圣经中七宗罪过的恐怖片,西方观众在看到片名时很容易联想到它在西方宗教文化里的特殊含义,如果汉译为简单的一个《七》字,那么中国观众不可能产生相同的文化联想和认同。
因此,该电影的现译名《七宗罪》直接点明故事的主线与宗教寓意,是观众的联想较为具体,很典型地体现了文化价值。
同样的例子还有影片“Friday the 13”,在西方数字13与星期五是十分令人忌讳的,源自于圣经中最后的晚餐的典故,13与星期五的搭配更加不吉利。
若是直译为《13日星期五》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现译名《黑色星期五》则是较好地融入了英美文化,并能在东西方观众中达到功能等值。
3.审美价值原则除了传递电影的主体信息外,出色的电影片名还能让其在同类电影中脱颖而出。
片名的翻译还讲求拜托原文词语束缚,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美学内容,进行新的艺术创造。
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传达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从而将美感传递给观众。
例如美国影片“Pretty Woman”,在香港地区译为《麻雀变凤凰》,较为粗俗;大陆译为《漂亮女人》,过于直白;而台湾地区译为《风月俏佳人》,让人赏心悦目。
然而,在追求美的同时,不能对翻译过分修饰。
例如音乐电影“Sound of Music”直译为《音乐之声》,简洁优雅;港台地区译为《仙乐飘飘处处闻》,这就过于夸张,并且与影片中的喜剧氛围甚不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