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一、中国文化中的人性观人性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代表人物有孔子,他把仁作为人之根本属性,且其政治主张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整部《论语》更充满了圣人、君子、仁义。

另一个代表是孟子,他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人性善的思想。

如,他说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人之初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说明一个人是否会是恶人还是好人,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

因为认为的是人性善,所以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

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就是说,光靠政令与刑法来约束民众,那么即使大众不敢违法乱纪,也会虚应故事,没有真正地建立廉耻之心。

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

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从“性善论”出发,还很容易导致这样的结论:人性都是善的,那么,被神化为天子的君主、皇帝,他的人性本善,就更不必说了。

因此,人性本善论成了皇帝君临天下的“合法”根据。

君王专权在手,本来就很容易干坏事,本该受到比常人更严格的监督,但山于他的人性本善,全国人民都深信他一定会大公无私,绝不会担忧他会干什么坏事了。

皇帝只须监督下属,用不着谁来监督他。

这就理所当然地导致等级森严的人治社会。

“人性善”给专制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给专制者披上了伪善的合法外衣,钳制了中国人的思想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别的关于人性的理念。

比如性恶论,其代表人物便是荀子,他的基本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能导致人求私存利,而个人追求私利物欲是社会纷争和动乱的根源。

因此,社会才有必要建立起严密的礼法制度来改造约束人性之恶。

还有就是人性自然论,如老子的人性自然——主张无为、寡欲、绝圣、弃智、不争不言;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将一切权力集中到“善为道”的圣贤手中。

还有韩非子,他说:“……故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慢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韩非子》),因此韩非子主张顺着人性自然而然地发展,他认为正因为人具有好利恶害的本性,所以就要因循人性,利用法律制度的赏罚机制来控制引导人的行为。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在孔孟之后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他们的人性善的思想主导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成为历代帝王将相治国安邦之道。

直至现在,它对中国人的习惯、法律和世界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观同样西方对人性也有比较多的思考,但是真正对西方人的人性观点起到普遍、巨大、长久影响的应是基督教教义。

在基督教思想中,“原罪”是理论核心。

《圣经》中所揭示的“原罪”是人类脱离自然状态走入社会时所带有的“罪”,此罪将永远与人类同在,直到获得上帝的拯救。

[2]在圣经中有一些经典的描述,“我是在罪孽里生的。

在我母胎的时候,就有了罪。

”[3]。

可以看出基督教认为的是,人生来就是有罪的。

所以,人们必须接受耶苏基督,必须要向主忏悔,然后就可以上天堂,而避免受地狱里的各种磨炼之苦。

文艺复兴时期,马丁·路德(1483年——1546年)总结道:“我们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在罪恶中被孕育和被产生出来;罪恶把我们从头到脚都浸渍了。

”加尔文更是激烈地说:“人类全部本性就好像是一粒罪恶的种子,在人身上的每样东西—理智与意志,心灵与肉体—都为贪欲砧污和浸透;或者更简短地说,人本身不是别的,就是贪欲……”。

柏拉图认为“没有法律,人们将无法区别于野蛮人”。

西方人深信人性是本恶的,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选择了超越一切人的法律。

社会就必须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各种规章制度,来预先设立行为规范。

无论君主或臣民,无论对圣贤或凡人,谁都没有资格凌驾于法律之上置身监督之外。

而且,按照这一理论推而广之,一个人的权力越大,其可能造成的危害也越大,也就越需要严格的约束。

正是基于以上人性观,西方中世纪基督教以压制和排斥人的自然欲望和利益需求为核心,以丑化和否定人性的利益原则为宗旨。

[4]三、中西人性观互补性由于对人性的善恶这两种不同观点,造成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重礼制,西方文化重法制。

客观地说,这两种思维其实都不是完善的,各自都有缺点。

中国的人性观虽然能给人以某种希望与尊严,也能造就少数的清官明君,但其明显缺陷在于脱离现实违背人性压抑人性,其必然结果是使人性扭曲而变得虚伪,并为封建专制等级的人治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而西方的人性观是人性本恶、和平等化,它更为客观,自然能赋予个人和社会以强大的发展动力,并为其制度化、法治化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

但同时也使其缺少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也在某些程度上导致人的物欲膨胀,并直接助长了人们之间的争勇斗狠。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人性观是异质的,两者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的今天,中国应保持客观理智、开放的态度,善于扬弃,学习创新。

既要继承中国人性观的优良传统精神,又要对传统人性观进行反思,更要积极吸取西方人性观的精华。

当国家利益遭遇人性吴敏霞与何姿夺得冠军后,吴敏霞的父母透露了她的家事:吴敏霞的母亲患上乳腺肿瘤已有八年,而外公外婆已去世,家里对她封锁了这两条消息。

无独有偶,在2008年奥运会上,曹磊夺得了女子75公斤级举重冠军,而在奥运会前两个月,她的母亲去世,举重队和她的家人对她封锁消息,她夺冠后才被告知。

于是曹磊痛哭。

从狂喜到痛哭,这种情绪上的激烈变化和生命面前荣誉的脆弱,却被理解为另一种意思。

那就是为国家利益的付出。

不过这个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又只存在于体育界。

为了保证学子心态的平稳,家人去世的消息直到高考结束后才被告知;为了工作,有些人不顾家人的病情,全心投入工作。

这些普通人没有国家利益光环的保护,当他们的行为同样令人不解,一场高考,一份工作,真的比亲情和人性更重要吗?2008年奥运会前,曹磊母亲去世,直到奥运会比赛曹磊肯定夺得金牌后,教练才将这个消息告诉曹磊。

由于曹磊在领奖时痛哭。

在2008年那个爱国主义高扬的年份,曹磊母亲去世后消息的封锁,被认为是一种高度爱国主义价值的体现。

在2012年5月的尤伯杯上,王晓理外婆去世,中国羽毛球队的教练和领导决定封锁消息。

直到尤伯杯结束后,才将这个消息告诉王晓理。

这一次,媒体同样进行了报道,中国羽毛球队也将此事作为正面事迹向媒体做了通报。

可惜的是,网友反应强烈,大部分网友认为这是对王晓理的伤害,对王晓理外婆去世一事的隐瞒,任何借口都不能掩饰其理由的卑劣性,这种事情更谈不上伟大。

吴敏霞的新闻中,吴敏霞的父母做出的决定是孤立的,并没有受到教练的干扰。

她的父母决定隐瞒消息时,基本上属于自由行为,未受到教练的影响。

这种行为比曹磊教练和羽毛球队教练们的行为更合理,因为作为吴敏霞的直系亲属,他们比教练更有权力剥夺女儿的知情权,但是否合适,我们会在下面的章节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曹磊,还是王晓理,在痛哭过后,并没有觉得教练有错的地方,她们甚至认为教练这样做是为自己好,是为了帮助自己夺取好的成绩,减少了必要的心理干扰。

她们从进入体校的那一刻起,就被告知两点,第一为国争光,第二以谁谁为榜样去成功。

为国争光与成功间划上了一个等号,成功代表着拥有地位、权力与金钱。

尽管为国争光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但为国争光的理由无法抵御权力与金钱的诱惑,这是人性的弱点。

没有任何人可以摆脱这个弱点,人可以减少自己对欲望的渴求,但人性弱点是天生的。

最有代表性的是2012奥运会男子56公斤级的举重比赛中,朝鲜的欧云哲夺冠,中国的吴景彪意外失冠。

夺冠后,欧云哲立即将功劳归于“伟大领袖的指导”,伟大领袖是战无不胜的金正日同志,而吴景彪则“有愧祖国,有愧举重队”。

竞技体育,展现的是人的体育行为和活动,因此存在着不确定性,输赢往往一线间,与领袖和祖国没有关系,只有运动员在比赛中对于弱点的控制和优点的发挥。

吴敏霞父母没有将其母的病情以及外公外婆去世的消息告知吴敏霞,原因很简单,他们觉得,这种事情会让孩子的心情出现波动,从而影响到训练和比赛的质量。

对于很多运动员来说,因为金牌政绩的存在,他们的价值对主教练和直管领导也有利。

运动员的成绩成为这个链条中所有人的财富。

吴敏霞父母的行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的,如果他们将病情以及家人去世的消息告知女儿,受影响的不仅是吴敏霞一人。

所有关于家人去世消息被封锁的事件里,运动员家人的心态最为矛盾,他们想让孩子知道真相,又害怕这个真相带来的伤害,这种伤害足以影响孩子的职业生涯。

孔子在与其弟子宰我的辩论中提出,父母死后,子女必须守丧三年,孔子认为,这是孩子对父母养育恩情的一种回报。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孔子的话在当时具有正面意义,比如提倡“仁与孝”,某种意义上告诉别人知恩要回报。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为封建帝王服务,学说的目的不再是提倡仁和孝的观点,而是打着仁和孝幌子,对臣民们进行洗脑式教育。

今天,中国人对孝的态度似乎又有了变化。

以运动员为例,家人死亡的消息需要为比赛让路,并以国家荣誉为借口,这个借口至少还能放在桌面上。

而现实生活中,另外一些借口就让人无法理解。

安徽芜湖有一名高中生,父母因为参加其家长会遭遇车祸,母亲死亡,为了让其参加高考时心态不受影响,一直对他封锁了母亲死亡的消息,直到完成高考后才告知。

这种事情被媒体渲染报道,在报道中烙有悲情的标签,但细数下来,这件事情没有太多正面内容。

在现有的环境下获得成功,必须遵守现有社会的规则。

这个规则就是把人的感情放在第二位,把成功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儒家思想的成功学.同样,国外运动员也会在大赛期间遭遇到家人去世的情况,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英国著名歌手罗比-威廉姆斯本要参加2012年奥运会闭幕式,但因为闭幕式那天是其妻子的预产期,他最终放弃参加奥运会闭幕式的机会,他要陪伴即将生产的妻子。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这是不可理解的决定,你一生有几次参加奥运会闭幕式的机会啊,那是多大的荣誉啊,你怎么可以随便放弃。

有没有人想过,在人的一生中,当你尘归尘,土归土的一刻,你会对你未能陪伴你的妻子生育遗憾,还是对未能参加奥运会闭幕式遗憾。

是你的妻子孩子重要,还是你在奥运会闭幕式台上的表演重要?在闭幕式上出镜可以带来短暂的荣誉,陪妻子则会让自己的心灵感到安慰和满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