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2020泰安规划简本

2011-2020泰安规划简本

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本一、泰安市概况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东部,东经126°2’~117°59’,北纬35°28’~36°33’。

北依山东省会济南,南临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故里曲阜,东连瓷都淄博,西濒黄河。

泰安市总面积7762平方公里,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6个县市区,人口554.7万人。

泰安市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旅游城市,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

二、泰安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1、靠近省会城市,处于区域性发展轴线上,区位条件优越泰安北靠省会城市济南,是济南市向南联系的门户,处于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区。

泰安处于京沪发展带上,同时也处于“山水圣人”旅游线的中央。

2、经济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仍不高1990年—2008年泰安的GDP年均增幅19.1%,产业结构日趋高级化,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缓慢增长。

2008年泰安市GDP达到1513.3亿元,人均GDP为27794元。

但是区内发展不平衡,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总体水平仍不高。

3、科技教育事业发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撑条件泰安市为山东省第三大教育基地,聚集了较多的高等专业学校。

4、自然资源丰富,为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潜力在探明的矿产中自然硫、石膏储量居全国首位,固体矿藏储量占全省的60%,岩盐、钾盐、蛇纹岩(化肥用)和玉石储量居全省第一位,铁储量居全省第三位,煤储量居全省第四位,耐火粘土,水泥灰岩、制碱灰岩、陶瓷粘土、花岗石、钾长石占重要地位。

5、自然环境良好,山青水秀,特色鲜明泰安地处鲁中山区,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兼而有之。

东平湖是市内最大、省内第二大淡水湖,该湖为“水泊梁山”故地,连同稻屯湖、州城湖的“三湖”水面共计1.55万公顷。

泰安市域森林覆盖率24%,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7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A级旅游区7处。

6、交通条件较好,规划期内还将有重大改观泰安市公路事业发展迅速,现有6条高速公路(京福、京沪、泰莱、泰肥、济菏、莱新),青兰高速在建;4条国道(G104、G105、G220、G205)、13条省道,82条县乡道。

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363.8公里。

泰安市为山东省一般铁路枢纽城市,境内有京沪铁路、辛泰线、泰肥线、磁东线、东莱线、津辛联络线以及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

7、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中心城市发展迅速2008年泰安市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7.3%,1995年以来城市水平年均增长1.3个百分点左右,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

大城市(中心城)规模增长迅速(2008年底,中心城总人口85万人,用地97平方公里),对城市化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新泰市和肥城市。

三、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1996年泰安编制了《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1998年经省政府批复。

规划提出“一城两区七镇”、“众星拱月”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一个中心、一轴一线、六条绿带、六个组团”的用地结构,对泰安市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0年设立省级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泰安改变了沿山发展的思路,向多中心组团式的大城市发展模式演进。

原有规划已不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规划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发展,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规划确定了五项原则: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保护优先、统筹发展原则;坚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政府导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四、规划范围与期限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泰山区和岱岳区行政辖区(包括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087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1年—2020年,远期展望到2050年左右。

五、市域城镇体系1、市域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确定六大市域发展战略:即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为主要任务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创建国际旅游名城为目标的品牌带动战略;以融入济南都市圈为目标的区域一体化战略;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战略;以空间集聚为导向的城市化战略;以脆弱资源保护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市域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预测2020年市域总人口580万人,市域城市化水平为65.2%。

规划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一心、五轴、五组群”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心”:泰安中心城,规划期末人口规模达到135万人左右。

“五轴”:包括京沪发展轴、肥城—泰安—新泰两条发展主轴,规划东平—泰安—莱芜、宁阳—磁窑—新泰、肥城—宁阳等三条次轴。

“五组群”:即新泰—新汶、肥城—石横、东平—州城、宁阳、磁窑—华丰五处城镇组群。

泰安市域构筑“中心城—次中心城—中心镇—一般镇”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

确定了1个中心城市,4个次中心城市,11个中心镇以及45个一般镇。

3、市域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全市工业发展应构建汽车、非金属材料、电器电缆、精细化工、生物工程、食品等六大主导产业。

规划构筑五条产业带:泰安中心城—满庄—大汶口—磁窑—华丰产业带、新泰产业带、肥城—王瓜店—石横产业带、东平—州城产业带、宁阳—堽城产业带。

4、市域旅游发展规划围绕泰山促进旅游开发建设,突出一个重点、兼顾两片、打造两条精品旅游线路。

一个重点: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及历史文化名城泰安为主的人文自然旅游区。

两片:东南以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保护与旅游观光区;西南以东平湖—梁山泊风景区、腊山国家森林公园、肥城桃园为主的湖光山色自然旅游区。

两条精品线路:向北至灵岩寺、四门塔、泉城济南的旅游线;向南至大汶口及曲阜、邹城孔孟之乡的旅游线。

5、市域综合交通规划提高泰安市的可达程度,构建泰安通达青岛、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一天内往返的快捷交通网络,通达济南、曲阜、莱芜及市域新泰、肥城、宁阳、东平的一小时交通圈;所有城镇30分钟与高速公路相联通。

构建“一横三纵一联”高速公路网,形成“四横七纵”干线公路网。

6、村庄建设坚持统一规划、集中紧凑建设的原则,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和居住向小城镇、中心村集中。

将中心村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

积极推进村庄整合及迁村进镇。

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山区生存与发展条件不良村庄的搬迁。

通过对分散农村居民点的拆迁、合并、改造,扩大中心村规模,集约使用土地。

加强中心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因地制宜,逐步建立符合农村居民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体系。

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实现城乡结合部的统一、协调发展。

中心城北部为泰山,西部为低山丘陵,可发展空间主要位于南部和东部。

向南优先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远景主要发展大汶河及天泽湖以西、京沪铁路以东地区;向东扩展至芝田河以西地区。

中心城近山靠水地区优先发展生活用地。

工业用地宜离山离水、靠近交通通道发展。

满庄与大汶口之间、104国道两侧用地主要作为工业发展用地。

2、城乡职能与规模(1)城镇职能满庄镇规划期内作为距中心城较近的重点工业城镇发展,远景作为一个组团纳入中心城。

规划期内重点发展石膏、水泥、机械加工等第二产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

山口镇规划期内重点发展棉纺针织、衡器、锅炉、机电、建材等产业;道朗镇以生活居住为主,适当发展工业,大力发展旅游度假。

首先保护好大汶口文化遗址和大汶河湿地,大力发展大汶口文化旅游业,在大汶口镇和满庄镇之间适度发展第二产业。

夏张、范镇、马庄、房村、良庄、化马湾、角峪、邱家店、祝阳、北集坡等小城镇产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努力发展中心城产业链的下游产业。

徂徕、大津口、黄前等小城镇规划作为以风景旅游为主的小城镇。

(2)城镇规模城市规划区2020年规划城镇人口规模28万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5平方米,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35平方公里。

(3)村庄规模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村庄人口规模25万人,农村居民点的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进行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25平方公里。

3、城乡空间布局城乡空间布局应遵循“山城相依、生态优先、轴向生长、组团发展”的原则,构建“一城、一带、三片”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指中心城,是泰安市政治、经济、文化等职能的集中体现区。

一带:指在满庄和大汶口之间建设一条产业带。

三片:指在市区内、中心城外围的城镇形成三个片区,西片包括道朗和夏张;南片包括满庄、北集坡、马庄、大汶口、房村和良庄;东片包括山口、化马湾、角峪、范镇、邱家店、祝阳、徂徕、大津口、黄前。

其中,满庄和北集坡靠近中心城,远景作为城区的一部分纳入中心城,应按照城市标准进行建设。

4、生态空间布局构筑“两山一河,五大绿楔”的生态空间结构。

“两山”:即北部的泰山和东南部的徂徕山。

“一河”:即大汶河。

“五大绿楔”:即位于中心城城乡结合地段的五片楔形绿地,包括西北的天平湖楔形绿地、西南的金牛山楔形绿地、东南的泮河—徂徕山楔形绿地、东北的碧霞湖楔形绿地和南部的天颐湖楔形绿地。

七、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目标城市性质:以泰山为依托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名城,鲁中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城市规模:2020年中心城总人口控制在135万人左右,用地规模控制在147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9平方米以内。

总目标:将泰安建成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名城,泰山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以现代制造业与旅游业为主导的经济强市,天蓝、水碧、山青的最佳宜居城市。

八、中心城总体布局1、用地布局结构中心城规划形成“一主一副”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主”为主城即泰城,“一副”为南部新城。

主城和副城之间以生态绿廊相隔,以快速路和主干路相连。

主城规划110万人左右,形成“一个中心,两轴两带,六大组团”的空间结构。

一个中心为城市的中心地区;两轴为历史文化轴和时代发展轴;两带为为泮河风光带和环山绿化带;六大组团为东部新区组团、西南新区组团、新客站组团、农业高科园组团、天平组团和旅游经济开发区组团。

南部新城规划25万人左右。

是以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的综合新区,包括高新区北组团和天颐湖组团。

2、公共服务设施(1)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三级结构规划一个市级中心即城市中心区,位于泮河大街以北、环山路以南、长城路至温泉路之间的地区。

包括城市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商业商务中心、旅游接待中心等。

规划一个区级中心,位于南部新城的北天门大街与配天门大街之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