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
图2.5 成型催化剂颗粒的构成
structure of a catalyst showing (a) an interpenetrating array of different sized pores and (b) interconnection of micro-, meso- and micro-pores.
区别
推动力 活化能
物理吸附
范德华力 0
化学吸附
化学键力 多数较小(~50kJ/mol)
少数为0 称非活化吸附
热效应 接近凝聚热,低 (8~20kJ/mol)放热 接近化学反应热(40~800kJ/mol) 绝大部分为放热,也有吸热
选择性
吸附层 速度
无
单层或多层 一般较快,但受扩散控制
有专一性
单层 低温慢,高温快
三.催化剂表面结构(固体的表面结构)
第二章 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
§2-1 §2-2 §2-3 §2-4 §2-5 催化中的吸附作用 化学吸附热 吸附等温式 金属表面上的化学吸附 氧化物表面上的化学吸附
§2-1 催化中的吸附作用
一.吸附作用的概念及多相催化步骤
二.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三.催化剂表面结构 四.吸附位能曲线
一.吸附作用的概念及多相催化步骤
吸附温度
可逆性
低于吸附质的沸点
可逆
取决于活化能,通常较低
不可逆/可逆
2.鉴别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物理方法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被吸附分子结构变化不大 被吸附分子结构变化
紫外、红外、电导、磁化率、表面电位——检测 电子状态的变化
吸附热———一项比较重要的判据
3.多相催化和吸附的关系
多相催化反应中至少有一种反应物要吸附在催化剂 的表面上,并且所涉及的吸附几乎均为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研究催化剂纹理组织(物化性能的测定)
⑵还原化学吸附与氧化化学吸附
给 电子 / 对 吸附剂(催化剂),还原化学吸附 给 电子/对 吸附物(反应物),氧化化学吸附
⑶单点吸附与多点吸附 单点吸附:吸附物占据一个原子或离子的吸附 多点吸附:吸附物占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或 离子所组成的集团(金属簇)
5.吸附键类型
{
双方共享电子------共价键 双方电负性差别较大---离子键 双方电负性略有差别---极性键
图2.1 The surface energy of a covalent solid
B
+
A
+ +
B A
-
A B
-
+
B A
-
A B
B
+ -
+ -
-
A
B
A
+
B
图2.2 The surface energy of an ionic solid
固体表面吸附现象的本质 There is an imbalance of forces at the surface ; One form of adsorption occurs as a result of a molecule’s interaction with these free valencies
多相催化反应中的物理过程
外扩散和内扩散
外扩散 内扩散
反应物分子从流 体体相通过附在 气、固边界层的 静止气膜(或液 膜)达到颗粒外 表面,或者产物 分子从颗粒外表 面通过静止层进 入流体体相的过 程,称为外扩散 过程。
反应物分子从 颗粒外表面扩 散进入到颗粒 孔隙内部,或 者产物分子从 孔隙内部扩散 到颗粒外表面 的过程,称为 内扩散过程。
催化剂颗粒 气 流 主 体
滞留层
内孔道
图2.3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各步骤示意图
图2.4 催化剂结构示意图
2.多相催化反应的步骤:
⑴反应物分子从气流中向催化剂表面和孔内扩散 (外扩散与内扩散) ⑵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吸附
⑶吸附的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相互作用或与 气相分子作用进行化学反应
⑷反应产物自催化剂内表面脱附 ⑸反应产物在孔内扩散,并扩散到反应气流中去
图 2.6 Schematic diagrams of the pore
为充分发挥催化剂作用,应尽量消除扩散过程的影响
阻力:气固(或液固)边界的静止层
外扩散
消除方法:提高空速
阻力:催化剂颗粒空隙内经过长度
内扩散
消除方法:减小催化剂颗粒大小,增 大催化剂孔隙直径
多相催化反应的化学过程
活性中间物进行化 学反应生成产物
1.吸附作用几个关键概念 当气体与清洁的固体表面接触时,在固 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高于气相.这种现 象称为吸附现象。 被吸附的气体称为吸附质。 吸附气体的固体称为吸附剂。 吸附质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后存在的状态 称为吸附态。
通常吸附是发生在固体表面的局部位置,这样 的位置称为吸附中心或吸附位。 吸附中心与吸附态共同构成表面吸附络合物。 当固体表面上的气体浓度由于吸附而增加,称 为吸附过程。 气体浓度在表面上减少的过程,则称为脱附过 程。 当吸附过程进行的速率与脱附过程进行的速率 相等时,表面上气体的浓度维持不变,这样的 状态称为吸附平衡。
例如: 催化剂及其他多孔固体比表面的测定;
孔径分布的测定;
对沸石分子筛的研究。
化学吸附——研究催化剂的活性表面和活性中心结构。
4.化学吸附的分类
⑴离解化学吸附和非离解化学吸附
非离解化学吸附(缔合性化学吸附)
H H S *
H2 S
均裂离解吸附 离解化学吸附 非均裂离解吸附
H 2 2 2H CH 4 2 H CH 3
化学反应控制
催化反应若为动力学控 制时,从改善催化剂组 成和微观结构入手,可 以有效地提高催化效率 。动力学控制对反应操 作条件也十分敏感。特 别是反应温度和压力对 催化反应的影响比对扩 散过程的影响大的多。
二.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1.根据吸附剂与吸附质的作用力的不同将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 化学吸附两大类
吸附不能太弱
1
反应物化学吸 附生成活性中 间物
2 吸附的产物经过 脱附得到产物
吸附不能太强
3
4
催化剂得以复原
活性中间物种的形成
•吸附作用
活性中间体
多相催化反应的控制为扩散控制 时,催化剂的活性无法 充分显示出来,既使改 变催化剂的组成和微观 结构,也难以改变催化 过程的效率。只有改变 操作条件或改善催化剂 的颗粒大小和微孔构造 ,才能提高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