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一、注意的范围
一、注意的范围 • 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 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寡的注意特征 • 注意范围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知觉对象的特点 (二)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
(一)注意稳定性的含义 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 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 特性。 (二)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活动的组织安排。 3.人自身的特点。
2
教师要应用感知规律,有效促进直观教学。
第一,根据教学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 直观形式。 第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1)强度律 (2)差异律
(3)活动律
(4)组合律
第三,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 习惯。
补充知识: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 2.观察的客观性 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 3.观察的精细性 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 品质。 4.观察敏锐性 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牲特征的品质。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 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 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知觉的理解性以知识经验为基础;
词语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 个人的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及定势等对 人的知觉理解有重要影响。
(三)知觉的整体性
(一) 注意的含义 (二) 注意的分类
(三) 注意的品质
(四) 注意规律在教 育中的应用
(一)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 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孤立地 存在,它是任何心理活动的开端,又与整个 心理活动相始终。
(二)、注意分类
4.坚强的意志力。
(四)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
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①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 ②在学生内部状态上下功夫
• 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 ①明确目的、任务和意义,以引起有意 注意; • ②给予信号,适时提醒; • ③提出问题,强制注意; • ④提出批评,给予警示。
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 注意。在社会实践中,两种注意不能截然分
1.识记 2.保持和遗忘
3.再认和重现
1、定义
识记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和记住客 观事物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 识记是输入信息和初步编码的过程,识 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开端,是记忆过程
的第一步,是保持的必要前提。
2、分类
(1)根据事先有无明确的目的,可将识记分为无意 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事先既无预定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
1.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的概念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
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
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
1) 刺激物的强度 2) 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因素:
1) 人的需要 、兴趣和情 感
3) 刺激物之间的 对比关 2) 已有的知识经验。 系 4)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3) 人对事物的期待 4) 人的身心状态。
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其特点是:组织
性、备用性,容量几乎无限。
三种记忆的比较
感觉记忆 编码方式 储存时间 储存容量 加工方式 纯感觉性质 0.25-2秒 大 无 短时记忆 听觉编码 1分钟 7± 2 组块化; 复述 长时记忆 语义编码 1分钟至终生 无限 复述; 组织加工; 有动机的努力
(四)记忆过程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知识经验把直接 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 整体的过程。 接近原则: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 织在一起 。 相似原则: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 织在一起。 完整倾向原则: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 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连续原则: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 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记。特点: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偶然性。
有意识记: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
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特点: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2)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联系和学习者是否了 解其内容,可将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补充: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活动的内容与性质;
识记的方法;
一、感知觉与教育
(一)定义
(二)二者关系 (三)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四)知觉的特性
(五)感知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定义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
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
(二)二者关系
相同点: 1)感觉是知觉的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与基础 2)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 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3)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区别点: 1)产生性质不同。感觉主要来自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 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在感觉基础上对物 体的各种属性加以整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2)反映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以及相 互关系形成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3)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 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2.按照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划分
(1)瞬时记忆
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 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
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其特
点是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是未经加工
的原始状态,保持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
秒钟。
(2)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
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其特点是: 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 觉通道编码,容量为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1分钟
补充知识:观察力的培养
(主观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或如何使学生养成 良好的观察习惯?)
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5.学会做观察记录; 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7.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
(2)保持中的信息加工
保存在记忆中信息并不是一成变的,而是处在加工 过程中。加工过程经历了以下两种变化:
保持内容减少:遗忘
遗忘曲线或遗忘规律
该曲线表明:识记 后最初一段时间遗 忘较快,以后遗忘 逐渐减慢,揭示了 遗忘的规律:遗忘 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即遗忘的进程是先
快后慢,呈负加 速型。
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1)
三、注意的分配
(一)注意分配的含义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把 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指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同时把心 理活动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上去的特征。 (二)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 1.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2.活动间的关系。 3.活动的性质
四、注意的转移
(一)注意转移的含义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 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 一个对象上去的特征。 (二)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原来活动的吸引力。 2.新活动的特点。 3.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3)
(二)记忆的类型 1.按照记忆内容或特点的不同划分
①.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②.语义(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 结果为内容的记忆。 ③.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为内容 的记忆。 ④.动作(运动)记忆: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 记忆。 ⑤.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空 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
(三)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个体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阈限(或称绝对 阈的下限)。 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开,可以不断地相互转化。
巧妙地利用两种注意交互转化 的规律组织教学
教学活动中把两种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使学生在理解学习目的意义的基础
上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使学
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利用无意注意来组织教
学。引导学生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
来安排学习。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二、记忆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定义 (二)记忆的类型 (三)记忆表象 (四)记忆过程
(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ຫໍສະໝຸດ (一)记忆 的定义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 息加工的观点来看,是指对输入信息通过 编码、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检索和 提取的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 个基本环节。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1)定义
保持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得到保留和 巩固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就是信息的
进一步编码和储存的过程。保持是识记过程的继续,
是整个记忆过程的中间环节,同时也是实现再认或 重现的重要条件。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 再认和回忆。包括暂时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