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大学百年名师录选名单

河南大学百年名师录选名单

《河南日报》百年校庆专栏录选校友名单公示为迎接百年校庆,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学校计划在2011年年底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河南日报》开设河南大学百年校庆专栏,每周刊登两期人物介绍,共100期,主要介绍百年来曾经在我校工作、学习过的知名校友。

录选标准如下:1、在学校发展各重要时期有突出贡献的组织者、领导者;2、在河南大学各个时期学习与工作的造诣突出、成绩显著的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3、院系调整时期部分调出学者及合并学校部分知名校友;4、收录以过世校友为主,个别德高望重在世校友除外。

为广泛听取意见,现将录选名单(见附件)予以公示,如有异议,请于2011年11月30日之前反馈至党委宣传部办公室。

党委宣传部2011年11月24日附件:录选名单一、校长(20人)(一)本校校长(13人)1、林伯襄:首任校长,教育家,奠定了河南大学“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

2、李敬斋:1918——1919年预校时期校长,1931年1月——5月河南大学校长。

他与许心武一起,对河大校园的整体规划作了调整和补充,奠定了明伦校区主题建筑的整体格局。

去台后,潜心研究古文字学、甲骨文、金文等。

著有《中华字源》、《八朝诗选》、《文字源流》等。

3、张鸿烈:1919——1922年预校校长,1922——1927年中州大学校长,1927年6月——1927年12月中山大学校长。

斋房、七号楼等是任期所建。

4、许心武:建筑学家。

1931年5月——1933年8月任河南大学校长。

他与李敬斋一起,对河大校园的整体规划作了调整和补充。

提出建筑大礼堂的动议并付诸实施。

筹建土木工程系,并亲自讲授水文学、大地测量及砖石结构学3门课。

延揽名师,使河南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了兴旺发达时期。

5、刘季洪:南大门的修建者,“七七”事变后积极支持师生抗日,并组织河南大学南迁,接受东北大学师生来校借读。

6、王广庆:1938年10月至1944年10月,抗日战争流亡办学时期的艰苦岁月任校长六年,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都取得优异成绩,1942年省立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河南大学。

7、张仲鲁:曾与1930年、1933-1934年、1944-1945年三次出任河南大学校长,教育家、矿业工程学家(多次出任焦作矿院、中国矿院校长)8、姚从吾:著名历史学家。

1946年至1948年任校长。

1949年赴台湾,在台湾大学任教授。

著有《东北史论丛》、《耶律楚材西游录校注》、《张德辉岭北纪行校注》、《汉字蒙音蒙古秘史新译校注》、《邱处机年谱》、《余阶评传》等9、范文澜:著名文史学家。

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1936~1939年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期间积极组织河大师生参加抗日活动。

1939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1948年中原大学首任校长。

195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担任中共中央委员。

代表作《中国通史简编》。

10、潘梓年:著名哲学家,政治活动家,中原大学第二任校长。

,11、吴芝圃:无产阶级革命家。

1949年3月,历任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主席、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

1949年至1950年校长,解放后第一任校长。

后历任河南省省长、第八届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12、嵇文甫: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1950年至1953年任校长,后去郑州大学任校长。

创建《史学月刊》(原名《新史学通讯》)。

13、赵纪彬:著名哲学家、史专家、教育家,1956年任开封师范学院院长。

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

同时兼任河南省文委副主任,河南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

1963年,任中央党校教授。

出版的其他著作还有《中国思想通史》、《古代儒家哲学批判》、《中国教学史略》、《权说史》等。

(二)外校校长(7人)14、严凯:著名水利学家、海岸工程学家。

1946~1949年任河南大学教授、土木工程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河海大学校长。

15、李秉德:教育学家。

193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1941年回校任教。

1980年任西北师范学院院长。

在校学习6年,执教6年。

16、张伯声:著名地质学家。

1917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英文科高材生,后留学美国。

1932年任河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期担任西安地质学院院长。

著有《辩证的地质学》、《波浪状镶嵌构造》等专著。

17、涂治:著名农学家。

192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

1934~1946年在河南大学执教,历任教授、农学系主任、农学院院长,翻译出版过近百万字的农业科技丛书,在植物病理学、作物育种学方面造诣精深。

新中国成立后,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八一农学院(新疆农业大学前身)院长。

18、李俊甫:化学家。

1916年考入预校,1924年赴美留学,1931年获理论化学博士。

1933年到河南大学任教。

1956年院系调整到新乡师范学院任院长。

19、刘潇然:农学家。

1920年毕业于预校。

1950年回河南大学任教授兼农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农学院独立,任河南农学院院长。

20、吴绍骙。

玉米专家。

1938年留美博士,回国后到河南大学任教。

在河南大学任教15年,从事玉米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

对河南大学农学院和河南农业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83年任副院长,1984-1994年任名誉院长。

二、军政要员(6人)21、王国权:著名外交家。

1931年在河南大学读书时参加革命活动,193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1978年,曾先后出任了驻民主德国、波兰、澳大利亚、意大利四国大使。

1970年~1973年,担任中国对外友协会长。

1978年回国后到民政部工作。

1983年6月又到全国人大常委会,从事民族与外事工作。

22、侯镜如:著名军事家,革命活动家,全国政协副主席。

1919年考取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23年转入中州大学(今河大)理科学习,1924年,被录取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

1927年,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总罢工和“南昌起义”,1928年,到开封,担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委员会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当选第二、三、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等,为促进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23、楚图南:著名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1923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1934年秋,受聘到开封北仓女中,担任高中语文课,并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欧洲文学”课讲师。

1935年春,楚先生到上海开展革命工作,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92年河南大学八十周年校庆,楚老为河大校庆题词“治学育人,光耀祖国。

弘扬文化,振兴中华。

”浓浓的校友情,溢于言表。

24、刘敬宜:1912年考入预校第一届英文科。

1918年赴美留学,攻读航空机械专业。

抗战时期任南京国民政府飞机制造厂厂长、研究员。

1949年10月,刘敬宜在香港毅然率领中央航空公司和中国民航公司举行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为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25、赵毅敏:著名革命家,1917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24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长期从事革命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兼秘书长,为党的宣传教育和党团活动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26、罗章龙:著名的经济学家、革命活动家。

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德语预科,此后投身于“五四”运动,并成为中共最早的一批党员。

历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执行局委员。

从1934年起,他在河南大学开始了教学生涯,任经济系教授,1935年兼任经济系主任。

他潜心学习,教书育人,先后著有《康德传》(译)、《中国国民经济史》、《欧美经济政策研究》、《经济史学原理》及《国民经济计划原理》,总计近百万字。

三、各行各业专家(76人)(一)文史哲类(34人)27、冯友兰:著名哲学家、文史学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先后在预校和中州大学执教六年,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6篇,为中州大学文科各系的建设作出很大贡献。

1944年,到荆紫关河南大学流亡办学地为学生作报告半月之久。

28、董作宾:著名甲骨文家、史学家。

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语言学研究生专业,历任中州大学文科讲师、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教授,为河大考古专业的发展贡献很大。

1928年起相继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院士、副院长。

著有《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殷历谱》等书,发表甲骨文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29、白寿彝:著名史学家。

1929届河南中山大学文科毕业生,历任南京中央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9~1998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兼任河南大学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

著有《中国通史纲要》、《史学概论》、《新编中国通史》、《史学新论》、《中国史学史》等。

30、徐旭生:著名哲学家、史学家。

1919年巴黎大学研究生毕业,担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法语、哲学史教授。

1921年赴京,历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31、蒙文通:著名史学家。

1930~1935年执教河南大学文学院,任中国古代史教授。

40年代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后长期任教于四川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

32、石璋如:著名甲骨文学家、史学家。

1932届河南大学文学院毕业生。

1935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评议研究生毕业,留院从事甲骨文研究,历任研究员、院士。

后旅居台湾,著有《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考古年表》、《中国的远古文化》等书。

在台湾发表《河南大学与考古事业》(1976年)、《照林(尹达)与侯家庄1001大墓》(1995年)。

33、尹达:著名甲骨文学家、史学家。

本名刘耀,与石璋如徐敬参一起参加殷墟发掘。

1932届河南大学文学院毕业生,1935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学研究生毕业,历任延安中共中央出版科科长、北方大学教授、华北大学教务长、中国人民大学研究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全国政协委员。

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常务委员。

著有《中国原始社会》、《中国新石器时代》、《十年考古》等。

34、周而复:著名作家和书法家。

1932年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学习。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上海的早晨》等35、高亨:著名教授,古文字学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据专家。

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192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以梁启超、王国维为导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