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论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探析

系统论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探析

系统论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探析
高等教育结构合理与否将影响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

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优化层次结构的建议,如适当降低重心、大力发展专科层次高职教育,明确高等教育各层次定位,加强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等等。

[标签]系统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基本需求的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本文以系统论为指导,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原则,并提出若干调整、优化层次结构的建议。

这对于缓解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过剩和短缺问题,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系统论为指导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原则
1947年贝塔朗菲发表《一般系统论》一文,标志着系统论的诞生。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系统论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

自问世以来,系统论曾对社会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冲击,引起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同理,以系统论为指导来分析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可以为高等教育结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1.整体性原则
贝塔朗菲曾说过:当我们讲到“系统”,我们指的是“整体”或“统一体”。

由此可见,整体性是系统最为鲜明、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系统思想的灵魂。

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

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有各部分(要素)的功能,而且有由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形成结构而产生的新功能,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性质。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由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这三个要素(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各个要素或部分的行为只有协调于系统整体的行为之中,才能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

也就是说,忽视任何一个教育层次,都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系统功能的减退,因此,我们在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进行调整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每个教育层次在层次结构体系中都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都应有其他层次不可替代的特色和优势,也就是说,每个教育层次都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

2.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是宇宙间的普遍性规律。

所谓层次,就是指系统的有序分层。

系统和要素、高层次和低层次系统具有相对性。

一系统之所以被称为系统,只是相对于
它的子系统即要素而言的,而它自身则是上级系统的子系统,即要素。

相对区分的不同层次不仅有各自的性质和运动规律,而且各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就是说,高等教育各个层次结构都有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都有其各自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年限,都在学制系统中占有一定地位。

同时,每个教育层次又都应该与上下层次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动态性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

凡系统都处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之中,同有关的外部条件发生一定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系统的环境对系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及其系统功能的发挥。

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都在与社会其他子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活动,处于运动状态。

因此,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也必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随着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经济结构的改变,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以使得层次结构更加合理。

二、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现状分析
1.高等教育层次比例不合理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变。

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普通高等学校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在校生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如表1所示),专、本、研的在校生比例从1998年的53:100:9变化为2008年的83:100:11。

和扩招前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棱形相比,目前的层次结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宝塔型层次结构仍有较大差距。

此外,世界上众多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表明,在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2000美元迈进阶段,其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大体如下:研究生教育占5-10%,本科层次教育占35-40%,专科层次教育占40-60%。

2001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为1042美元,以后逐年递增,2006年又提升至1970美元左右。

2008年我国研究生、本科、专科层次的在校生比例均为5.7%:51.5%:42.8%。

根据上述数据来看,研究生教育和专科教育仍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2006年,我国人均GNP最高为浙江省70000元(RMB),最低为贵州省1000元(RMB),二者相差70倍。

而且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而言,我们对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还在于我们培养的专科生能否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教育层次结构之间衔接性差
根据系统论原理,相对区分的不同层次不仅有各自的性质和运动规律,而且各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同时,每个教育层次结构与上下层次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近年来,每到9月中旬,随着普通高校新生报名入学工作接近尾声,专科层次新生报到流失情况也逐渐明朗。

为解决部分高校专科层次新生报到流失率较高的问题,各省高招办不得不进行专科层次招生补录。

专科层次新生报到率低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毋庸讳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专科与本科之间衔接不畅。

绝大多数学生进入专科学校后,唯一的出路就是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业,无法满足他们继续求学深造的需要。

虽然通过“专升本”考试一部分高职专科生可以继续升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但这是以放弃他们原来的教育体系为代价的,他们升入的是学术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