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连词无论语法化的机制与诱因

连词无论语法化的机制与诱因

第33卷第1期Vol.33No.1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2014年1月Jan.2014连词“无论”语法化的机制与诱因程亚恒(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摘要]“无论”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连词。

它经常放在一个短语或句子前面,引出一些条件。

连词“无论”出现于隋唐时期,是上古汉语的跨层结构“无论”(又写作“毋论”、“勿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语法化和词汇化的结果。

双音化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动因,句法环境和重新分析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无论;连词;跨层结构;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8X(2014)01-0065-05现代汉语中,“无论”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连词,它既可以引进短语,也可以引进句子。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连词“无论”的解释是这样的:“用于有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或有表示选择关系的并列成分的句子里,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

后边有‘都’或‘也’呼应。

”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客观的、符合汉语实际的。

那么,连词“无论”是怎么来的呢?它最初是个什么结构呢?它又是怎样语法化为连词的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连词“无论”的语法化过程1.“六朝”以前“六朝”以前,“无论”只是一个“否定副词+动词”的跨层结构。

“无”是一个否定副词,“论”是一个二价动词,它的宾语在句法层面上既可以是实语类,也可以是空语类。

动词“论”有时是“谈论”、“议论”的意思,有时也可以是“判罪”的意思。

“无”字或作“毋”,抑或作“勿”。

无、毋古音同,故通用;勿、毋双声,故勿又借作毋、无。

《说文·勿部》“勿”下段玉裁注:“经传多作物,而假借勿为毋。

”《诗经·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郑玄笺:“士,事也。

勿,犹无也。

”秦以前的文献中,“无论”是一个极其罕见的跨层结构,我们仅在《晏子春秋》中发现了1例:(1)晏子曰:“婴之家俗:间处从容不谈议,则疏;出不相扬美,入不相削行,则不与;通国事无论,骄士慢知者,则不朝也……”(卷五《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第二十九》)这里的“无论”就是“不讨论、不谈论”的意思,在句子中作谓语。

本句是一个受事主语句,整个句子的主语“通国事”在语义上是谓语“无论”的支配对象,而宾语则是一个空语类成分。

两汉时期,跨层结构“无论(毋论)”在文献中仍不多见,我们仅检得以下3例:(2)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

(《说苑·立节》)(3)仁义之处,可无论乎!(《春秋繁露·仁义法》)(4)急复益纳宜子妇人,毋择好丑,毋避尝字,毋论年齿。

(《汉书·谷永传》)上例(2)的“毋论”与“无顾”对文,是“不要考虑”的意思;例(3)的“无论”及末例的“毋论”也明显是“不考虑”或“不谈论”的意思。

显然,它们都还是跨层结构。

另外,因为“论”又有“定罪”、“判罪”的意思,所以“无论(毋论、勿论)”相应地又有“不判罪”、“不定罪”[收稿日期]2013-10-07[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QY201118)。

[作者简介]程亚恒(1972-),男,河南驻马店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汉语史研究。

的意思。

这种意义的“无论(毋论、勿论)”在秦汉时期也已经出现,例如:(5)告人盗千钱,问盗六百七十,告者可[何]论?毋论。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6)其与饮食计偿费,勿论。

(《汉书·景帝本纪》)(7)上曰:“游击将军死事,无论坐者。

”(《汉书·韩王信传》)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勿论)”依然是跨层结构①。

例如:(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9)绘谓人曰:“无论润色未易,但得我语亦难矣。

”(《南齐书·刘绘传》)(10)自建安五年已前,一切勿论。

(《三国志·魏书·陈矫传》裴松之注)(11)子匿父母,孙匿大父母,皆勿论。

(《魏书·良吏·窦瑗传》)(12)一知此事,恐不可以不绝骨肉之爱,无论人事也,乃甚忧。

(王羲之杂贴)(13)谢殊不受,答曰:“先辈初无论,庾公自足没林公。

”(《世说新语·品藻》)以上六例中的“无论(勿论)”都是“不要说”或“不判罪”的意思。

可见这一时期的“无论”都还是“否定副词+动词”的跨层结构。

显然,不管是“通国事无论”、“无论润色未易”,还是“毋论年齿”,结构中的否定副词和动词“论”都不在同一结构层次上。

其中否定副词的语义指向都是后面的“论(+宾语)”。

从结构上来分析,这种形式上为“否定副词+论(+宾语)”的结合层次如下:可见,“六朝”以前的汉语中,“无论”(毋论、勿论)尽管有多种意义,但这种组合都还只是动词性的跨层结构,并没有真正产生连词的用法。

2.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尽管作为跨层结构的“无论”极其常见,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功能单一的跨层结构了。

这一时期的诗歌以及汉译佛经的韵文中,有不少“无论”已经接近成熟的连词了,下面不妨多看几个例子:(14)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隋·尹式《别宋常侍》)(15)无论南北与西东,名利牵人处处同。

(杜荀鹤《途中有作》)(16)无论能与否,皆起徇名心。

(白居易《送张南简入蜀》)(17)无论吴与楚,俱是客他乡。

(柳郴《赠别二首》其一)以上几例“无论”皆是出现在文人诗歌中的连词,下面看其他韵文的用例:(18)不简富将贫,无论良与贱,但令美容貌,便乱女人心。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19)若人能了法,无论老与少,当须起恭敬,如火能净秽。

(又,卷二)(20)但是贫寒速遍寻,无论好丑须济[齐]赴。

(敦煌变文集《双恩记》)(21)润息村田更不过,无论夏麦与秋禾。

(同上)(22)应是街坊相屈唤,无论高下总来听。

(同上)非但诗歌和一些佛经韵文,散文中也有用作连词的“无论”出现,例如:(23)公曰:“今日言欢,则明前之不欢,无论好恶,一不得言。

”(《因话录》卷二)(24)伏以初经大变,海内震惊,无论顺逆贤愚,必皆企竦观听。

(陆贽《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25)林子兄弟挺身直入,斩预首,男女无论长幼悉屠之,以预首祭父祖墓。

(《南史·沈约传》)有些情况下,连词“无论”也写作“勿论”,例如:(26)但问有意无,勿论池大小。

(白居易《过骆山人野居小池》)(27)且莫孤此兴,勿论穷与通。

(贾岛《喜雍陶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隋唐时期“无论”用作连词时也写作“勿论”,但二者之间的比例非常悬殊。

我们调查的31个用例中,写作“无论”28例,写作“勿论”的仅3例。

此外,连词“无论”不仅用于文人诗歌、散文,而且还可用于佛经译文,而“勿论”则仅见于文人诗歌中,口语性较强的敦煌变文中,连词“无论”3见,未见写作“勿论”的连词。

但是,就在隋唐时期,连词“无论”还没有从数量上超过跨层结构“无论”。

我们检索到的66例“无论”中,用作连词的仅28例,还有超过半数的“无论”仍属跨层结构。

不过,我们应该承认,这一时期的连词“无论”已经趋于成熟,它不再像“勿论池大小”、“勿论穷与通”之类的结构那样仍有两种切分的可能,尤其是和“皆”类副词的配合使用,使得“无论”引出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条件性。

3.宋代以后宋代以后,连词“无论”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这一时期,连词“无论”一方面保持了与“皆”类副词的配合使用,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一种新的用法,就是引进具有任指意义的成分。

例如:(28)吴开、莫俦跪求云:“倘蒙再造,俟国相回军后,无论何人何物,惟皇子命。

”(李天民《南征录汇》)(29)无论何代,殆必异人。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上例“何人何物”就是任何人、任何事,“何代”就是任何朝代。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时期,连词“无论”的发展速度较跨层结构要快。

宋代文献中,如果不计重出的3例,我们调查的14个用例中有7个“无论”用作连词,占到了总数的50%。

例如:(30)无论垢与净,一切勿念起。

(《五灯会元》卷一)(31)元丰官制行,一切更改,凡选事,无论文武,悉以付吏部。

(《容斋续笔》卷十一)元明时期,连词“无论”的使用比例有所下降。

在与跨层结构“无论”的总和中,连词“无论”的用量仅有23.5%多一点,即使把写作“毋论”的连词加上,也只有29.4%。

显然,这一数据还是远远低于它在宋代的使用比例。

清代时期,连词“无论”的使用比例急剧升高,与跨层结构“无论”的比例达到了3.9ʒ1。

例如:(32)若私下污辱,查出来,无论兵将,有功无功,一概斩首。

(《归莲梦》第七回)(33)列公,大凡一个人,无论他怎样的理直气壮,足智多谋,只怕道着心病。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但是,尽管连词“无论”在清代已经非常成熟,而这一时期字形仍没有完全统一,仍然有写作“毋论”、“勿论”的情况,例如:(34)看官,你道此时官媒毋论绅衿仕宦人家,悉行穿房入室,逐一搜寻,不得漏网。

(《五美缘》第四十四回)(35)到了次日,绍衣引着孝移,先拜谒了累代神主,次到本族,勿论远近贫富,俱看了,各有河南土仪馈送。

(《歧路灯》第一回)不过,这种情况极其少见,我们调查的语料中仅发现5例“勿论”,2例“毋论”,而“无论”则多达250例。

直到现代汉语中,连词“无论”才最终战胜“毋论”、“勿论”而取得一统的地位。

尽管偶尔还可以看到用作连词的“勿论”,但毕竟少之又少,我们手边仅检得2例,如:(36)为保证大学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的整齐,勿论是军队或地方来的调干生、文化补习班学生,一律要参加暑期全国统一高考招生,无一例外。

(张佐良《周恩来的最后十年》)(37)田虽有公田、私田之分,但耕种时则由一井农民在土地上“通力而作”,收获时则勿论公私都“计亩而分”。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这种现象可能是有意仿古造成的,并不能否定连词“无论”已经一统的结论。

二、连词“无论”语法化的诱因和机制1.“无论”语法化的诱因连词“无论”语法化的诱因主要可以归结为音节上的双音化影响。

汉语双音化的影响是连词“无论”词汇化的重要诱因。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应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十分明显了。

甲骨卜辞只有少数名词是复音词,周秦时期仍然以单音词为主,但复音词已占有相当的比例。

据前人研究,《论语》的1700多个词语中,除去人名、地名和虚词,复音词有200多个,约占总数的15%;《诗经》的3400多个词语中,复音词有900多个,占总词数的25%。

秦汉以后,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大量增加,如《说文解字》中的复音词有1690个,《论衡》中复音词也达到2300个之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