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10个*10 单选:15—20 多选:5*2=10 简答:3—4个*5=20 材料分析:论述:2道15-20分第一、二章1、世界农业经济的研究对象:世界农业经济发生,发展的规律2、世界农业经济的理论基础:世界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3、世界农业经济的概念(狭义):指世界经济体系中在世界范围内超越国界、地区界所进行的农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总体。
4、世界农业经济的意义:①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有易于我国建立与完善农业市场机制,应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③加深对农业经济关系的多样性及发展机制的了解与掌握;④有利于全面正确理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变化;5、1873年第一次世界性农业经济危机爆发。
世界农业经济体系的形成的标志是:第一次世界性农业经济危机6、【单】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单】世界人口日:7月11日【单】国际牛奶日:6月1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世界森林日:3月21日世界水日:3月22日地球日:4月22日7、战后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下降总趋势: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成反比。
8、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十个趋势:【简答】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
①农业比重虽下降,但其重要性在强化;②战后世界农业增长迅速:a、农业总量增长较快;b、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提高;③战后世界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④战后世界农业的市场化:a、农业商品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起点与条件;b、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市场化的背景下发展的;c、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⑤战后世界农业的国际化。
表现为a、农业品国际贸易空前发展b、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在农业发展⑥战后世界农业的科学化;⑦战后世界农村的非农化;⑧战后世界农业企业结构的演变。
特征:现代家庭农场的形成与多样化的社会化组织相结合⑨战后世界农业发展不平衡;⑩世界日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章:世界农业生产一、世界种植业内部结构:①粮食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在全世界耕地总面积中的比重和绝对量都有增加;②在经济作物面积中,油料作物面积趋于上升,糖料作物面积平稳上升,棉麻等纤维作物面积的比重趋于下降;③发达国家种植业,下降,经济作物面积比重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种植业结构变化,恰恰同发达国家的变化情况相反。
二、世界畜牧业内部结构:世界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肉类和鸡蛋都超过谷物的增长速度。
三、世界林业结构:世界森林和林地的面积日趋减少,全世界30亿公顷人均0.62公顷,2/3的林业在俄罗斯;四、世界渔业结构:在世界渔业结构中,海洋渔业的比重下降,淡水渔业的比重上升;五、世界粮食生产基本特点:◆世界粮食发展快,但不够稳定,人均增长63%不稳定性;◆世界粮食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a各大洲之间的不平衡:亚洲40%最大,美洲、北美洲占总世界90%;b在国家之间粮食生产不平衡:美中俄占60%,部分国家不能自给;c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粮食生产不平衡:1/4人占50%,引出粮食产量问题。
六、谷物类作物:以稻谷、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黑麦、高粱为主。
其中稻谷、小麦、玉米占70%以上,加上大麦占80%以上七、薯类作物有:甘薯、马铃薯、木薯、薯蓣、魔芋等;薯类作物在世界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中只占到6%左右。
我国种植面积世界第一。
八、食用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花生以及收获籽粒供食用的豆类作物。
大豆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美国、巴基斯坦、中国、阿根廷九、世界粮食作物的分布:1、在世界谷物中种植扩展最快的是玉米;2、小麦世界上种植广泛,但主要集中在北半球(90%在亚、欧北美洲);90%春小麦集中于加拿大、俄国、美国。
3、稻谷的种植遍布世界各大洲,但主要集中在亚洲,亚洲的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世界的90%以上。
4、大麦主要产于欧亚大陆;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玉米生产国,亚洲最大玉米生产国是中国;6、黑麦、燕麦、小米和高粱单位面积产量低,种植面积较少。
十、世界粮食生产趋势分析【简答】1、世界粮食生产的现状和趋势:①世界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发展;A、玉米收获面积所占比重提高;22.57%②主要粮食品种发展不平衡,表现为:B、稻谷小麦收获面积所占比重下降;C、粮食收获面积各大洲分布不平衡;③世界粮食增长减缓而结构矛盾突显,表现为:A近年来,世界粮食发展步伐逐步放慢,粮食产量增长缓慢;B近年来,世界粮食产量年度间波动逐渐增大;C近年来,世界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化;D近年来,世界粮食生产正面临耕地、淡水资源的制约;E近年来,世界粮食生产处于一个新的平台时期;十一、当今世界粮食问题:1、粮食问题的主要内容:【简答】①许多发展中国家粮食严重不足;②粮食贸易不平衡变得更加突出;③少数发达国家以余粮争夺国际市场,控制(垄断)粮价;2、前苏联的俄罗斯有“世界粮仓”之称,但由于农业政策失误,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3、WTO框架下我国粮食安全对策:【知道】●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粮食生产布局,加强国际贸易;●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调整农业保护政策,给予农业以符合国际多变协议有效保护;●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以密切注意国际粮食市场动态及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十二、油料作物:1、油脂分为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类。
2、油料植物分为:多年生植物(油棕、油橄榄、椰子)与1年生植物(油菜籽、向日葵籽、芝麻、大豆、花生),或者分为油籽与果肉油料;油籽供榨量占油籽总产量的80%以上。
3、在植物油的构成中,大豆油一直占最大比重(20%),棕榈油所占比例随产量快速增长而提高(16%);4、从地区看,南美洲的大豆种植面积扩展最为迅速;四个大豆主产国:美国、巴西、中国、阿根廷。
进口大豆最多的是亚洲,中国是大豆进口国(世界大豆第一进口国)5、花生原产于南美洲,现主要产于中国、美国、印度、印尼、非洲的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等国;产量不稳。
6、向日葵原产于非洲,现以欧洲种植最多,欧洲的葵花籽产量约占世界的1/37、木本油料:多年生植物的种籽或果肉可以榨油,主要是油棕,油橄榄。
十三、天然纤维作物:1、主要天然纤维:棉花、各种麻类作物、蚕丝、羊毛。
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在天然纤维总消费量中,以棉花为主,占到50%以上,麻类纤维占20%--25%.2、印度是棉花古国,中国古代衣服料主要是蚕丝和麻类;在世界80多个棉花生产国中,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是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出口国,消费占世界第三,中国是棉花第一大消费国、生产国,也是净出口国。
十四、糖料作物:我国是世界第三大食糖生产国,第二大食糖消费国。
十五、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作物,在发展中国生产,在发达国消费。
世界茶叶产量集中在亚洲,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世界三大产茶国:中国、印度、斯里兰卡。
世界最大茶叶进口国是英国。
咖啡原产地在非洲,现在的主产地在拉丁美洲。
可可的原产地在拉丁美洲,现在主要在非洲。
十六、草地资源和饲料资源:世界草地资源有34亿公顷。
占地球陆地面积26%,是耕地面积的2倍多(耕地占12%)。
畜牧业的草地资源是指种植业或野生牧草及其草类达5年以上的有较大可供放牧的土地,草地资源分为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是美国和澳大利亚。
人工草地面积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畜牧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中国人工草地面积少,只有127万公顷,不到草原面积的1%,天然草原的牧草质量也欠佳。
世界养鸡业发展很快。
2008年毛皮产量:中国第一2005年世界森林覆盖率老挝最高69.9%,日本次之68.2%,印度0.1%,埃及最低。
中国21.2%,世界34.4%十七、世界森林资源:郁闭度在0.2以上的森林是郁闭林,才算做森林资源;郁闭度在0.2以下的是疏林地十八、世界森林的分布:1966年世界林业大会把世界森林分为5个类型:◆寒带针叶林:分布在北纬45度—70度之间,俄罗斯、瑞典、芬兰、挪威、加拿大、美国、中国东北。
◆温带混交林◆暖温带湿润林◆热带雨林◆干旱林大量提供木材的生产基地是:北半球的天然针叶林、亚、非、拉美热带阔叶林----薪炭林世界林业经营合理化措施:◆原始的林业经营◆掠夺式开发经营◆林业的集约化经营,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实现人工造林,扩大森林的后备资源;②营造防护林;③对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④营造速生阔叶林,解决烧柴问题;当代世界林业的三种模式:①森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体化经营模式;德国式模式②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③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模式;十九、世界渔业:1、海洋渔业是世界水产品的主要来源;2、世界浴场分为公海渔场(世界共有)和沿海国家渔场(沿海大陆架,不超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二十、世界水产品利用结构:海洋捕捞业、水产养殖业【主要在亚洲沿海国家,大约占世界水产养殖的85%】第四章:自然资源与世界农业1、农业自然资源:指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和参加物质能量交换的某些自然资源。
2、农业自然资源的特征:整体性、可再生性、地域差异性农业生产的根本特征是:经济在生产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的融合。
3、自然资源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作用:【简答】◆农业土地的总量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农业用地的结构不同,对世界各国的农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结构都有重大影响;◆农业自然资源的质量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农业自然资源的结构,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4、全世界水资源的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公共用水,分别占73%、21%、6%。
5、农业节约用水的措施:【简答】◆采用先进的灌溉方法,提高灌溉效率;◆有效的利用地表水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农业增产和节约用水相协调;◆加强植树造林和营造农田防护林带的工作;6、能源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简答】◆能源的应用是世界农业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的前提条件;◆能源的应用是增加农业产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条件;◆能源是世界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五章:世界农业的技术进步1、现代农业的产生条件:①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对农产品需求增多;②技术条件:现代大机器工业能吧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③农业自身条件:农产品商品化,更多农产品能够进入市场2、现代农业的特征:现代化的生产工具、现代化的农艺技术、社会化和科学化的组织管理。
3、现代农业技术的特性:【简答】◆现代农业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与现代生物科学在农业中的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经济特性是物资集约的农业技术;◆农业是现代化工业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后进部门;◆现代农业技术要求社会化的农业;◆现代农业技术在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4、农业机械化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拖拉机的发明和使用5、当前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障碍:◆工业化水平低,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能源条件不具备;◆地形导致不能推广机械化;6、【选择】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进程的特点:长期性、不平衡性、技术上的选择性7、化学肥料:人口、土地资源、化肥使用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