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印度历史与佛教文化

古印度历史与佛教文化


4、种姓制度的影响:
• 种姓制度的社会作用积极作用
种姓制度使同一种姓的人相互合作,维护社会秩序。 种姓制度保留了印度的宗教文化遗产,使入侵者易于同化进印度社会。

种姓制度的社会作用消极影响
种姓制度是民主的对立物,个人发展受到限制
国民过于重视亚种姓之间的相互联系,漠视中央的政治权威。
种姓矛盾很多,常以暴力冲突表现。

二、种姓制度
1、种姓制度的产生
与种姓制度对等的两个梵语是瓦尔那 (前10世纪)和伽提(前4世纪)。 一种说法认为雅利安人的入侵是形成 种姓制度的直接动力。 另一种认为哈拉帕文明所表现的经济 的专业化及相互协作集团的共存局面是种 姓制度的社会基础。
2 、 四 个 等 级
第一等级:婆罗门〈祭祀、贵族〉掌握神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官吏、武士〉把持
第三讲
古代印度历史与佛教文化
古老的南亚次大陆:
通常所说的四大 古代文明之一,实 际上是一个历史地 理概念,它不仅仅 指今天的印度,还 包括不丹、尼泊尔、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等在内的整个南亚 次大陆。
哈拉巴文明
Harappan Civilization (公元前 2300——公元前1750 年)
Mohenjodalo-city Harappa city
三、列国时代
• 公元前六至4世纪是次大陆的列国时代。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当公元前6世纪 初,次大陆北部有十六大国。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列国为摩揭陀所统一。 又因为佛教产生于此时,故在史学上亦称为“早期佛教时代”。 在这个时代之初(公元前517),次大陆西北部被波斯帝国所占领,当地居 民为外族所统治。次大陆历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恒河流域。 在十六大国中,拔只和末罗两国是贵族共和国,其余都是王国。在十六大国 以外,还有许多共和国,例如佛陀的故乡——释迦等。当时的共和国大体有 两类;一类是由单一的部落组成的,例如释迦国就是由单一部落组成的;末 罗国分两部分,也是由两个单一的部落组成的;另一类是由比较复杂的部落 联盟组成的,例如拔只国就是由毗提河、梨车、弗栗恃等八、九个部落联盟 组成的。共和国没有一个世袭的王,有的有一个称为“罗阇”的首领(相当 于希腊、罗马的执政官),长老会议和公民会议在政治生活中起很大作用。 例如释迦国有行政、司法方面大事,都要召集全体老幼在一个只有顶棚、四 面无墙的会议厅里开会,作出决定。在较大的王国里,一方面王权在加强, 一方面人怕反抗也很激烈,表现出专制王权正在形成中的情景。同时,列国 之间不断发生兼并战争,在战争中出现了伽尸、居萨罗、摩揭陀等几个强国。 后来摩揭陀越来越大,逐渐发展为统一次大陆的大帝国。
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第三等级: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向
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一、二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失去土地的农民,其状况 相当于奴隶〉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奴役,
干最低贱的职业
种姓制度在印度延续了2000多年,对印度社会起着有 害的作用。
3
、 特 点
各个等级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 贵贱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神秘的消逝
哈拉巴文化兴旺发达了几个世纪后,到公元前1750年突然衰灭。 其中有些地区,例如摩亨·佐达罗更是遭到巨大的破坏。从此印度 河流域哈拉巴文明之光便莫名地熄灭了。
二、雅丽安人和“吠陀时代”
1、 雅利安人和早期“吠陀时代”
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 的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和“达 休”
3.佛教的传播
传播途径:
• 印度向北 东亚——中国——日本、 朝鲜、越南
• 印度向南 锡兰、缅甸、泰国、柬 埔寨、老挝——中国云 南——东南亚
传播方式:对印度佛经的翻译和注释 、 建佛寺、造佛像、 立佛塔 。 传入中国的时间是西汉末年,大规模传播是东汉时期。
• •
四、早期的佛教
四、早期的佛教
1、佛教的产生(BC6世纪~BC5世纪) 释迦牟尼—— 成道后所获称号“释迦族圣人” 重 要 节 日 浴佛日“4月8日”
成道日“12月8日”
涅磐日“2月15日 ”
2. 佛教的教义
•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 谛和道谛 • 众生平等,“四种姓皆悉 平等” • 反对杀生祭祀和仪式主义, 反对婆罗门特权地位 • 提倡忍耐、顺从 ,有利于 社会安定
后期吠陀时代铁器在恒河流域已发展到普遍推广使用 的程度。先进生产工具的普及,使恒河流域的农业发展远 远超过了早期印度河流域的水平。其时,尽管畜牧业在经 济生活中仍占重要地位,但是,农业在经济生活中份量的 进一步加大,却有助于雅利安人在恒河流域广阔平原上建 立永久性的定居地,同时,也为部落经济社会向农业经济 社会过渡开辟了道路。这一切又最终导致了雅利安人社会 基层结构由部落社会的氏族公社向部落制的农村公社的彻 底转变,使雅利安人的农村公社自早期吠陀时代产生以来, 开始趋于巩固与完善。 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迅速发展,无疑带动了整个恒河 流域的社会进步,尤其体现在吠陀文化新的发展趋势上。 早期吠陀时代印度河流域形成的农村文化,由于恒河流域 早期城市的出现,逐渐开始了城市化的演变。伴随着吠陀 文化刚刚出现的城市化这一新的动向,整个恒河平原进入 了古代印度社会的第二次城市化时期(相对于印度河流域早 期文明城市而言)。这种新的城市文明的到来,对古代印 度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社会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后期 吠陀时代成为古代印度阶级形成及国家产生的时代。
一、神秘的“哈拉巴文化”
• •
1.
2.
土著居民
为 达罗毗荼人,包括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以及坎 纳拉人等。多信印度教,其中以湿婆派为主,经济、文化均较发达。
举世皆叹的哈拉巴文化
1922年考古学家发现了哈拉巴文化遗址,哈拉巴是印度河流域 上古文明的城市遗址。并在此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青铜文 化遗物。还发现了刻有文字符号的印章,迄今尚未完成解读。 以摩亨佐· 达罗和哈拉巴为中心,习惯上称为哈拉巴文化。
二、雅丽安人和“吠陀时代”
2、雅利安人国家的形成(后期吠陀时代)
印度.雅利安人向恒河流域的扩张与开发。 随着农牧业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军事方面的进一步发展,雅利安 人开始将侵略矛头指向了东方的恒河上游地区。 经过前期吠陀时代迅速发展的雅利安人,进入后期吠陀时代后,已是 锐不可挡。 雅利安人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展,甚至达到恒河的中下游一带。这样, 随着扩张生存空间的不断成功,到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活动中心已 由西北印度的五河流域向东南扩展到北印度的恒河流域,他们开始以恒 河——朱木拿河间地带及恒河中游为活动中心定居下来。 雅利安人的马车和铁制生产工具与恒河流域土著居民农耕技术的结合, 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及社会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并诱 发了新的文化因素的形成,最终推动了吠陀文化在次大陆的发展与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