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名词解释
吠陀,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
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阿育王,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约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
阿育王统治下的孔雀帝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绝对的权威任,。
阿育王的治国方针是基于佛教的精神,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
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终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
顺势论派列国时代的的哲学流派,主要观点是反对婆罗门教,及其种姓制度。
顺世论派:古印度的一个唯物主义学派,活跃于列国时代,又称“顺世外道”和斫婆迦派,重要代表人物为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该派不承认吠陀和其他婆罗门教经典文献,主张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人死后没有灵魂和轮回。
该派激烈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生而平等,本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时认为人应该人世求快乐,反对苦行、禁欲。
该派观点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受到统治阶级残酷的迫害,也被视为异端邪说,作品基本全部被毁灭,目前仅存片断。
哈拉巴文化:南亚次大陆古老的青铜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1700年),1921年由考古学家最早发现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而得名。
以后又在其他地区陆续发现250多处类似文化,通称为“哈拉巴文化”。
该文化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比较发达,铜器和青铜器已经广泛使用。
城市是该文化的重要特色,已发现的有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等,估计已形成城市国家。
该文化的创造者尚不清楚,可能是南亚次大陆的古老居民达罗毗荼人。
对于该文化衰亡的原因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尚待进一步解决。
婆罗门教:古代印度宗教,大约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以“吠陀”为经典,在《奥义书》中体现其基本观念。
该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主张整个物质世界是一种幻想,唯一真实存在的是成为梵的世界精神或轮回,同时提出“梵我一致”和造业轮回的思想。
该教的产生与王权兴起密切相伴,鲜明地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与种姓制度紧密相连。
在列国时代随着耆那教和佛教的传播,一度较前有所衰落。
经过公元8—9世纪的改革最终形成印度教。
耆那教:印度传统宗教之一。
“耆那”一词原意为胜利者或修行完成的人。
在汉译佛典中称为尼乾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无惭外道或宿作因论等。
该教弟子尊称创建者为伟大的英雄,即大雄。
该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
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
耆那教徒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
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
耆那教不讲究信神,但崇拜24祖。
摩诃婆罗多:印度古代史诗。
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
《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而成,其中不但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还有宗教哲学及法典性质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长。
《摩诃婆罗多》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
它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4世纪之间。
史诗是纪元前后几百年间许多人积累和加工的产物。
它有许多不同的手写本流传下来。
《政事论》:古代印度的一部论述治国安邦策略的著作。
一般认为它是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的宰相考庇利耶所作。
书中包含有丰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军事、外交思想。
全书系统论述君主如何统治国家的种种问题,主张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国王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政事论》中包含大量的民法与刑法内容,对研究古代印度的土地所有制、财产关系、奴隶制度和种姓制度等内容有重要价值。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
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
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简答题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及其进步意义
答。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最最根本的教义是四谛,就是四条神圣的真理,包括苦集灭道四谛。
八正道也是佛教的主要教义,包括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命,正思维,正激进,等八正道。
在社会问题上,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并不承认神的主宰地位,把佛教和人都列为众生之列,神虽然比人神通的多,但也必须从佛陀的教义的启示中得到解脱。
哲学问题上是唯心主义。
一切事物都是内外缘和合而成,生生灭灭都是暂时的相对的。
进步意义,反映了各种性发对婆罗门教种姓特权的的要求,因此打击了婆罗门教极力维护的种姓制度,有利于国家的形成和社会的进步。
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及其特征。
答。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
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特征,1职业世袭《摩奴法论》规定了各种性的职业,2内婚制,要求各种姓的人在种姓内通婚,不得以同其他种姓的人通婚,只允许高级种姓的男子娶低级种姓的女子,3不平等。
孔雀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土地制度
答。
政治制度○1君主是最高主宰,王权神化,他是国家的最统帅,委任重要的官员,拥有最高的行政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军事权,最高司法权,○2完整的统治机构,分为,中央部门,密探机构,地方为行省制,地方的基层组织是村社,○3有庞大的军队。
土地制度,古代印度的土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国家和国王直接占有的土地,包括山林,水源等。
◇2贵族官吏占有的土地,这种土地不仅可以免税,而且还可以继承。
赐予官吏的土地,他们无权以出卖,抵押等形式转让这种土地。
◇3农村公社占有的土地,公社又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部落公社,实质是部落的公有制。
二是农村公社,土地分为水源,道路等属于全村共有,有权使用共同兴建。
每户有份地,对其有占有权且有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