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1.1 扬汤止沸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汤:开水。

反复从锅中舀起开水又倒回去,试图制止水的沸腾。

比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

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

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1.2 釜底抽薪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釜:锅。

薪:柴草。

把锅底的柴火抽掉。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与扬汤止沸是反义词。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

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1.3 抱雪向火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向火:指烤火。

抱着雪烤火,当然不会暖和。

比喻所做的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费力、也不会有好结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向火的目的是人体取暖,即吸收热量。

而抱着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

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反而要放出热量。

事以愿违,南辕北辙。

1.4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所凝成的。

比喻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

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
放热。

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

2.关于声现象的汉语成语
2.1 掩耳盗铃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掩:捂。

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盗铃铛。

《吕氏春秋·自知》记载:有一个人想把一口钟偷回家,但那口钟太大,背不动。

于是他就把那口钟砸烂,钟发出了响声,他怕别人听见,就用手把耳朵捂住。

人们称此为“掩耳盗钟”。

后世多说“掩耳盗铃”。

比喻自欺欺人。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

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

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2.2 夜深人静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深夜了,人们都安静下来进入了梦乡。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也听不到人们大声的喧哗声。

此时处在30dB~40dB的较理想休息和睡眠的安静环境中,真可谓万籁俱寂。

2.3.震耳欲聋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震得人的耳朵都要聋了。

形容声音特别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
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震耳欲聋”的噪声环境当然就是130dB~150dB。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3.关于光现象的汉语成语
3.1 漆黑一团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

也形容糊里糊涂,一无所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健康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的条件是有光线射到人的眼睛,这些光线有的是光源本身发出来的光;有的是物体把日光、月光、灯光等环境光反射后射到人的眼睛,不管是哪种情况,人眼把射来的光线反向延长后即得到光源或物体的位置。

如果是什么东西也看不到,当然就是漆黑一团。

3.2 一叶障目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

比喻目光短浅,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睛里去,因此,人眼不能看到远处的物体。

3.3 镜花水月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镜中花朵,水中月亮。

①比喻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景象。

②也比喻诗文中空灵的意境。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

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