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勒斯坦论文世界体系理论论文: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及其价值探析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沃勒斯坦创立的世界体系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作为社会发展理论,它从世界体系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全1面地批判,试图从经济、政治和文明三个层面来重新建构世界秩序。
作为分析方法,它深刻地批判了现代化理论和社会科学的传统范式,主张对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进行长时段和大范围的整体性研究。
这一研究范式进一步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为破解社会发展问题和重建历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价值1974年,沃勒斯坦的著作《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世界体系理论的诞生。
作为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沃勒斯坦提倡的世界体系分析范式自诞生以来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名新马克思主义者,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全面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平等性,提倡重建较平等的社会主义世界秩序,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一、沃勒斯坦走向世界体系分析之路的缘起首先,世界体系理论是对现实变革的一种反应。
二战后,面临着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以帕金森等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倡以民族国家作为分析单位,试图探寻一条普遍的发展模式。
这些理论的共同旨向是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发展必须得效仿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但在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运动不断兴起、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此起彼伏,南北之间差距加大等问题的不断出现,传统现代化理论不能对这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现实社会的变革使现代化理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界出现了强烈的“反现代化”和“反欧洲中心主义”的潮流,其中一部分学者转向了马克思主义,试图从马克思那里寻找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密钥。
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主张以历史体系为基本单位,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500年的历史进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拓展了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视域。
其次,沃勒斯坦个人的非洲经历是世界体系理论诞生的实践基础。
自中学毕业以来,他就对非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注并阅读了大量甘地和尼赫鲁的相关著作。
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他还跟随年鉴学派的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类学家乔治?巴兰迪尔研习非洲的殖民主义。
1955年,他又亲自到非洲进行研究和撰写关于民主主义运动兴起的相关论文。
在这一过程中,他目睹了非洲殖民时期和非殖民化过程,这一段经历让他终身难忘。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第一次去非洲是在殖民时代,我目睹了非殖民化过程及其后一连串主权国家的独立。
作为一个白人,我当时受到长期生活在非洲具有浓厚的殖民主义思想的欧洲人的猛烈攻击。
作为民族主义运动的同情者,我曾与非洲解放运动年轻的勇士们同仇敌忾,共享欢乐。
”[1]在对非洲发展问题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之后,他转向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当代世界问题,并于1974年提出从历史体系的视角来考察当代社会发展问题,这标志着世界体系理论的诞生。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世界体系理论重要的思想渊源。
在建构世界体系理论时,沃勒斯坦继承和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整合了西方现代化理论中的市场经济理论和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并借鉴了法国年鉴学派长时段和大范围的研究方法,采用了康德拉杰耶夫的经济周期分析方法,也吸取了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学说和世界经济的整体论思想,在借鉴和折衷诸多思想流派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他创立了世界体系理论。
二、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内在意蕴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突破了传统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主张从世界体系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历史进程进行长时段和大范围的研究,全面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性,指出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平等性的发展状况,唯一的选择就是改变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它需要重建较平等的社会主义世界秩序。
正如世界体系理论者所强调的那样:“我们的努力在于两个非常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任务。
一个是重新书写现代历史和单一世界体系发展过程,必须解释什么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以及为什么;另一个就是探究世界体系的理论和方法,有时可能是对探究的逻辑进行详尽的阐述,来回应知识界对现代社会变化进行解释以期改变其进程的任务。
”[2]受到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影响,沃勒斯坦主张把世界体系作为基本分析单位来考察现代世界体系500年发展的历史。
在他看来,资本主义与世界体系的关系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现代世界体系的扩张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发达与不发达问题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必然结果。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平等状态,必须把社会发展问题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批判结合起来,因此,从经济、政治、文明三个层面来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平等性便构成了世界体系理论的内在意蕴。
在经济层面上,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
现代世界体系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后的西北欧,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经济实体,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
它的范围囊括了帝国、城邦和正在出现的民族国家。
经济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核心,它的结构是一种轴心式的社会劳动分工,在地理空间上划分为三个地带:核心区、半边缘区、边缘区。
当时欧洲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东欧作为边缘地区强制性地从事销售性农作物的劳动;西欧作为核心地区出现了雇佣劳动;意大利作为半边缘地区出现了分成制,三个地带之间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在于“不平等交换”。
通过对资本积累和融入过程的分析,沃勒斯坦揭示了不平等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运作机制。
在政治层面上,沃勒斯坦指出现代世界体系与世界帝国单一政治结构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有多个政治体系。
国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而产生的,它通过领土管辖权、社会管理权、税收权和武装力量垄断权等手段最大限度地为资本积累提供了合法性机制。
国家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行资本积累的有效载体,核心国家通过加强自身国家机器的力量将一些限制性规则强加于半边缘和边缘国家来实现本国资本积累的目的。
作为不平等世界经济体在政治上的反映,国家体系也是不平等,穷国和富国之间的不平等地位使资本积累成为可能。
在文明层面上,沃勒斯坦认为普遍主义是反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主导文化。
自现代世界体系形成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文明普遍化和有计划文化抵制的矛盾。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并行的矛盾,即一个世界的趋向和独特民族国家的矛盾;一个民族趋向和民族国家内独特道德群体的矛盾。
在这一过程中,以普遍主义而自居的资本主义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试图把“资本主义关系看成是一种普遍溶剂,致力于把任何事情都溶化为一种同质的商品形式,用一种单一的金钱标准加以衡量”[3]。
它企图掩盖资本主义体系内的不等价交换和国家之间的压迫状态,但实质上也是为不平等服务的。
在沃勒斯坦看来,经历了500年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始终充满了压迫、剥削和不平等。
虽然它借助自身的调节机制度过了多次危机,但是它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不平等性始终都不能消除。
所以,要想彻底改变这种不平等性,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目前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正处于转型时期,极有可能被新的历史体系所取代,他呼吁人们建立一种较平等的社会主义世界秩序。
三、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当代价值作为历史导向的马克思主义者,沃勒斯坦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现代化理论和社会科学传统范式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从宏观的视角考察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他以历史体系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并倡导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对世界历史进程进行了长时段和大范围的整体性研究。
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和不合理性进行了全面批判,从整体性的视角来探寻社会发展问题,这是其理论创新的重要表现,也是其魅力所在。
它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为探究社会发展问题和全球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意义。
首先,它为分析和解释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
它突破了传统社会科学以民族国家作为分析单位的局限性,主张以历史体系为合理的分析单位,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长时段和大范围的整体性研究,并指明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性质和演变规律,把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源归因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与现代化理论相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从全球视野和历史渊源的角度来探寻不发达国家落后的原因,进一步拓展了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视域。
其次,它深切地关心欠发达国家的历史境遇并为历史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思路。
出于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沃勒斯坦站在欠发达国家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性和社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他看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将会使欠发达状态长期存,并进一步加深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不平等性。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唯一的可能性办法就是用一种新的历史体系来取代现行的资本主义体系。
即建构一个更加平等和公平的历史体系,即社会主义世界秩序。
最后,它进一步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魅力。
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基础上,世界体系理论从整体性的视域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清晰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性。
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经济是政治基础的影响,沃勒斯坦认为未来的世界体系将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它应该满足最大限度地实现平等和公平的历史体系的最低限度。
目前现代世界体系正处于向新的世界秩序转换的混乱时期,新的历史体系的构建取决于人类的积极创造,人类可以能通过目前的政治和道德活动来影响其结果。
沃勒斯坦指出其中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将会在决定人类共同命运中起到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2]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