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第一章绪论新闻评论是媒介的旗帜。
各类媒体急需新闻评论人才。
如今,社会处于转型期,世界处于动荡之中。
新闻媒介在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之中,对瞬息万变的大大小小的事件、问题,要亮明自己的旗帜,发出自己的声音。
没有自己的评论,失去自己的个性,新闻媒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欧美早期报纸,大都以“时报”、“邮报”、“电信报”命名,这些报纸以记载新闻为主,并无评论。
评论出现于报章,据台湾出版的《新闻论》(钱震著)一书中说:英国人狄福首先把新闻与评论“印在一个出版品中,这个出版品,就是他于1704年在伦敦发行的‘评论报’”。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时,着眼点不是新闻,而是利用报刊的论说去呼吁变法维新。
因而中国报刊有一个“以政论为本位”向“以新闻为本位”的发展过程。
资产阶级改良派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74年在香港发行的《循环日报》,主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评论家王韬。
之后,维新派政论家梁启超,以主编《时务报》闻名遐尔。
他的政论呼风唤雨,在中国新闻评论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以后,检讨失败的原因,曾有这样一种看法:“口权与笔权旁落,政权与军权乃不保,实为最主要亦最基本之因素”。
这种说法不完全符合事实。
单靠笔杆子没有那么大的神通。
当时的报馆和电台,绝大部分掌握在国民党手中,中国共产党的“口权”和“笔权”小的很。
但是就凭这很小的一点“口权”和“笔权”,确实战胜了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舆论工具。
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这样一篇新闻评论,敲响了开场锣鼓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民主政治,继续解放思想。
广东提出,解放思想,首先从解放表达开始。
人人都有信息知情权,更有言论表达权。
新闻评论员是思想最活跃、最有真知灼见的人。
当今社会,飞速变化,错综复杂。
面对扑朔迷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人们不仅需要掌握情况,更需要了解有关的看法和见解,以便由此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由此可见,新闻评论如何满足这种需求,关系着媒介的生死存亡。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定义和特征第一节什么是新闻评论众说纷纭,“旗帜”共识。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既是论说文中的新闻体裁,又是新闻体裁中的论说文、政论文。
是两栖文体。
●各种新闻媒介的共用体裁,不仅是一种文体,而且是多符号的表现形式:●报刊评论运用文字符号,●广播评论运用包括有声语言和其他音响的声音符号,●电视评论运用声音和图象的配合符号。
壹第二节从信息传播角度看新闻评论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信息具有不同的层次:●反映事物运动状态的语法信息,●揭示事物状态内在含义的语义信息,●阐明事物状态的价值、效用的语用信息。
处于社会转型、世界动荡的新时代,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不断涌现,越来越多,人们越需要了解信息的意义、影响以及如何恰当对待,也就越来越渴求语义、语用信息。
不同的新闻体裁各有所长。
消息、通讯等报道体裁擅长描摹事物、长于提供语法信息。
新闻评论擅长阐明、解释事物的本质、意义、影响,在提供语义、语用信息方面具有其他体裁难以取代的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新闻媒介,如果不善于运用新闻评论,就难以满足社会对语义、语用信息的需求,就难以跻身于当代新闻媒介之林。
第三节新闻评论的特征一、论题的新闻性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是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的针对性三者的统一。
1、强烈的时效性:先入为主,言当其时新闻评论对时间的要求有时与新闻报道一样强烈。
赢得时间,等于给评论的见解、观点添翼,就可以扩大舆论影响;反之,则如鸟折翼,那就未必能起什么作用了。
旧中国的报刊主笔有所谓“看了大样写评论”的“口头禅”。
与时间相比较,时机却是影响评论社会效果的更为经常也更为重要的因素。
在这里,时机作为与绝对时间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阶段,社会脉搏跳动变速的时候,人们注意力重心转移的时刻……,总之是广大受众最需要评论为其释难解惑的时候。
2、对象的特定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评论对象的事物,不论是新闻事件还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是一人一事的典型事例还是诸如思想行为倾向一类的概括性事实,都是在现在这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存在的“这一个”客观事物,即此时、此地、此条件下的此事物(此人、此物、此现象、此问题等等)。
这就是所谓评论对象的特定性。
观察分析任何事物,都只有把它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必然联系,也才能准确、中肯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直接的针对性:引导社会舆论,急需唤起注意,促进事物转化。
新闻评论不同于其它文章之处在于:1)它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以随时分析社会普遍关注的事物为己任。
2)它的注意重点总是集中在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那些关系全局、亟待解决或急需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上。
3)它无论采取哪种论述方式,都以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成事物向预期的目标转化或发展为目的,力求收到“举一反三”的社会效果。
所以,作为新闻评论新闻性內涵之一的直接针对性,主要强调的是“直接”,直接针对宏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而不象一般论说文、政论文的针对性那么宽泛。
直接的针对性与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互相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评论对象不论大小、轻重,是典型事例还是概括性事实,在性质上都属于“这一个”,贰都是评论的分析对象和论述的出发点;而直接针对性所针对的则是“这一类”及与其相关的事物,属于宏观实际的范围,是评论分析、论述的落脚点或预期目标。
这种区别只是相对而言,其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有时还可以互相转化。
比如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在这一评论中是评论对象,在另一评论中则可能成为它所针对的“这一类”。
所以,对象特定性与直接针对性之间的这种关系,实际上是具体事物与宏观实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评论领域的反映。
明确这种关系,有利于加深对直接针对性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评论实践中经常面临的评论什么、如何评论之类的问题。
二、论理的思想性是新闻评论的又一基本体裁特征——与新闻性并存而且并重的特征。
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说文、政论文,它的思想性特征概括了二者的基本特点,其中主要有:1)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2)以说理为主要手段。
3)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
前两项是包括政论文在内的基本属性之一。
综合起来,新闻评论的思想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论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的事物的看法。
以说理为主要手段,明确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这是论说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特点。
论说文的这两个特点,如影随形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新闻评论思想性的基础。
思想性的另一项内涵——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问题,是政论文区别于其它论说文(如学术论文、专业性文章等等)的特点,也是新闻评论思想性的核心。
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中,除新闻评论以外,还经常发表其它论说性文章和专业性评论,,如体育评论、文艺评论、图书评论等等。
有时这类文章的题材和主体,同新闻评论几乎如出一辙,也同样以说理为主要手段阐述鲜明的看法;它们之所以不被认为是新闻评论,主要由于它们侧重从专业的角度分析问题。
这类评论如果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那就是新闻评论而非专业评论了,例如体育报论述运动员精神风貌的社论《我们的时代需要最佳“精神”》,中国青年报就许海峰为我国夺得奥运会第一枚金牌的社论《别了,0!》。
新闻评论为什么非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问题不可呢?首先,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中的政论体裁,只有坚持政论体裁观察、分析事物的这个共同视角,才能形成完善的体裁特征,也才能与其它论说体裁相区别。
其次,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的政治旗帜,体裁的这一性质决定它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辩别事物,在论述中体现一定的政治倾向。
再次,新闻评论面向广大受众,它所分析的事物、所论述的问题,都是受众关心或需要引起受众关怀备至的事物或问题。
与专业角度相比较,从思想、政治或伦理角度分析事物、阐述问题,无疑更有利于唤起多数受众的接受兴趣,更容易为多数人所理解。
总之,无论从体裁的性质还是社会效果的意义上说,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问题,都是新闻评论思想性的核心内涵。
思想性与新闻性相对应的方面:首先,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选择、处理内容的主要依据,那么,思想性则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内容表达,包括一篇评论的整体布局以至于表达方式和方法。
比如,为了从思想、政治或伦理上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就需要有所论断,即使是所谓“轻松社论”也莫不叁如此。
其次,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论文的分水岭,那么,思想性就是它不同于其它新闻体裁的基本界限了。
为了说明问题,,兹将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主要区别,列表于下:当然,新闻评论也引用事实,包括情节和细节:也运用叙述、描写手段,有时甚至绘声绘色地再现。
但是,这一切都服务于说理的需要,如何选择、剪裁事实,如何叙述、描写,完全以是否有利于论证论点为转移。
新闻评论虽以说理为主,但不仅不排除事实,有经验的评论作者还常常想方设法尽可能引用一些事实,借以淡化说理的抽象程度,增强评论的可读、可听或可视性。
同样,新闻报道也有自己的政治倾向,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
只是它不像评论那样直接表述出来,而是寓于事实之中,即通过事实的取舍、材料的选择和剪裁、背景的衬托、叙述的语气和口吻等表现出来。
即使偶尔有直接的议论或抒情,也是画龙点睛式的,在作品中并不起主导作用。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和思想性是不可分离的。
虽然在具体作品中,有的新闻性强一些,有的政论色彩浓一些,但这种强弱浓淡只是量的差别,而不是质的不同。
如果失去其中的某一特征,那么,新闻评论就将名不副实;即使它是好文章,也决非新闻评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融新闻性与思想性于一体,才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
三、论说的公众性报纸、广播、电视面向最大多数的公众,新闻评论当然也不能例外。
新闻评论的公众性,首先要求它的内容是广大群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又是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
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邹韬奋,在主编《生活》周刊期间,曾经写了大量的小言论。
韬奋说,要“切合于当前大家所注意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不要有公式化的空论文章”。
新闻评论要面向广大的受众,在论述的方式上也应当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尽量照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新闻评论的公众性,还要求编辑部要尽量吸引广大群众关心新闻评论工作,直接参加新闻评论的写作。
四、论辩的科学性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思想性、公众性,必须建立在论辩的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必须和肆科学性结合起来。
这就是说,新闻评论应当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经过调查研究,对所要评论的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