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套期保值会计风险及控制

套期保值会计风险及控制

套期保值会计风险及控制
论文关键词:套期保值;会计风险;建议
论文提要: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固有风险、制度风险、职业道德风险。

应当通过积极开展会计与会计的融合研究,完善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强化培训,加强监管来控制风险。

套期保值是企业为了规避风险,经常会利用一项或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全部或部分抵消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

我国2006年首次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有效地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构架,对套期保值的确认、计量、适用条件与披露等问题进行了规范。

但是,由于套期保值业务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规范使得企业在运用这个准则的时候有可能存在一些会计风险。

一、套期保值会计中存在的风险
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是事物本身具有的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带来收益,也可能会带来损失。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目
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

在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信息系统会面临各种风险,这些风险称为会计风险。

笔者认为,套期保值会计在实际操作时可能存在以下会计风险:
1、固有风险。

固有风险是指由于会计理论自身存在无法克制的局限性而导致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信息失实而使会计从业人员及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损失的风险。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规定:在套期开始时,企业对套期关系(即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之间的关系)有正式指定并准备了关于套期关系、风险管理目标和套期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

该文件至少载明了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被套期风险的性质,以及套期有效性评价方法等内容。

套期必须与具体可辨认并被指定的风险有关,且最终影响企业的损益。

但是,由于准则中的套期条件没有规定套期的时间界限,这使企业实际操作中可以用它进行盈余管理。

这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为了递延套期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完全可以设计出一套符合套期条件,但可能是虚拟的预期交易,运用套期会计进行盈余管理。

即便准则制定者规定了时间界限也会产生问题,因为被套期项目实际发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期限。

可见,由于准则本身的问题使得企业又可通过套期保值会计的处理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操纵利润,从而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2、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是指因用以规范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制度、规则存在缺陷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使会计从业人员遭受损失的风险。

《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规定:要求套期始终是有效的,
不能在中间过程中出现无效的情况。

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即企业对套期关系有明确指定、套期高度有效、能可靠计量且应持续对套期有效性进行评价并确保在套期关系被指定的财务报表期间内该套期高度有效、预期现金流量套期很可能发生且其现金流量最终影响企业的损益。

从上述套期会计的条件来看,套期关系的认定最终是一个管理当局的选择问题。

因为企业管理当局对套期关系的识别取决于其套期的策略,不同的企业对风险有不同的甚至可能是相反的看法,两个不同的企业也可能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来管理这些风险。

一个企业将一项经济活动视为套期保值,而另一企业可能把它视为投机。

即使在同一个企业,它也可能有时被认定为套期保值,有时被认定为投机。

由于准则本身的这种制度上的缺陷使得企业在使用套期保值会计时,有很大的控制余地和自主性,这就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大大增加了会计的制度风险。

3、职业道德风险。

职业道德风险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因对自身利益的理性追求而违背职业道德原则,进行不实的会计处理、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导致其遭受损失的风险。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现行的套期会计准则使企业对套期会计方法的利用具有自主性。

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的条件之一是在套期开始时对套期关系有正式的指定。

这项指定设计主观认定,主要由企业的意见来决定。

出于经济利益的需要,有的企业可能对符合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保值运用不同的套期会计方法,这就增大了企业的会计风险,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去界定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