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气环境规划课件
( 4 )城市环境建设指标:城市气化率、城 市集中供热率、城市型煤普及率、城市绿地 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等 ( 5 )城市社会经济指标: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GDP、工业总产值、各行业能耗、人口 密度等
三、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
1、目的: • 确定大气环境规划目标 • 计算大气环境容量 • 实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满足生活生产各方面对大气环境质 量的不同要求.
城市生态子 系统
决定污染物 输送能力
以人为主
2、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 大气环境质量规划——规定大气污染
物限值浓度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提出污染排放
总量控制方案
3、能流分析 (1)能流过程分析
能流输入——能源总量、结构、污染物含量 能流集中转换——转换能源类型、总量、比例、效 率、投资及其环境效益 能流分配——各行业分配合理性 终端用能——用能总量、结构、对环境的危害
n i 1
Q允 Qi 0.34104 1.54104 2.57104 4.45104 t / a
(2)计算削减量
Q削 Q Q允 14.6 10 4.5 10 10.110 t / a
4 4 4
以上计算得出各功能区和整个总量控制区 的某种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但没有分解到具 体的污染源
根据城镇规划、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 方面要求确定; (1)采用行政边界 (2)采用环境影响评价边界
总量控制区一般是:
超标区+污染源(完整的控制单元) 污染源密集区+影响区域 新规划区(开发区、新城市) 主要污染源的最大落地浓度应在控制区 范围内。
三、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计算方法
(1) A值法
3、分区类型
①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 特殊保护的地区; ②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的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 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二级:
原则上说,
最大风频 上风向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的方法 1)分析区域或城市发展规划,确定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 的范围并准备工作底图。 2)根据调查和监测数据。以及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类别的定 义、划分原则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每一单元的功能类别。 3) 把区域类型相同的单元连成片,并绘制在底图上;同时 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例行监测的污染物和特殊污染物的日 平均值等值线绘制在底图上。 4)根据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被保 护对象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要求,兼顾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 展,将已建成区与规划中的开发区等所划区域最终边界的区 域功能类型进行反复审核,最后确定该区域的环境空气功能 区划分的方案。 5) 对有明显人为氟化物排放源的区域,其功能区应严格按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有关条款进行划分。
(1)计算允许排放量
S1 67 4 Q1 A s1 4.2 0.02 0.3410 t / a S 267 S2 100 4 Q2 A s 2 4.2 0.06 1.5410 t / a S 267 S3 100 4 Q3 A s 3 4.2 0.1 2.57 10 t / a S 267
象特征、对环境产生影响
区域大气环境现状评价——根据污
染现状进行大气污染趋势分析
2、预测
污染物排放量预测,大气环境质量变化预测
二、大气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1、目标(质量目标、污染控制目标) 2、指标体系 (1)气象气候指标:气温、气压、风向、风 速、风频、大气稳定度等。 (2)大气环境质量指标:总悬浮颗粒物、飘 尘、二气化硫、氮氧化物等 (3)大气污染控制指标:废气排放总量、二 氧化硫排放量及回收率、烟尘及粉尘去除率
i功能区K污染物的低架源允许排放量:
Qbki Qaki
〆――低架源排放分担率 P216表6-4
例:某城市位于江苏省内,二氧化硫控制 区面积267km2,一、二、三类功能区的面积分 布为67km2、100km2和100km2,分别执行大气 质 量 标 准 ( 标 态 下 )0.02mg/m3 、 0.06mg/m3 和 0.1mg/m3 。 (1) 试依据 A 值法确定各功能区的 SO2 允许排放量;(2)已知该市当前的 SO2总排 放量为14.6×104t/a,计算SO2的削减量。
2、确定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的基础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预测及各功能区确 定的基础上,根据规划期内需解决的主要 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与大气环境协调发展 的需要制定。
3、建立源与目标的关系
实测资料建立大气质量模型,定量描述源强 场与环境浓度场。 目的:确定主要污染源;合理布局;确定控 制方案
4、选择方法建立模型
6 j
在i功能区所有几何高度在100m以下点 源及低架源排放的总量不得超过总允许排放 量Qaki。
中架点源(100m以下30m以上)主要影响邻 近区域所在功能区大气质量。 各功能分区中架点源总允许排放量为:
Qmki P H ej Bsi 106
j
整个城市中架点源பைடு நூலகம்允许排放量为:
A值法属于箱式模型。该模型基本原理是将 总量控制区上空的空气混合层视为承纳地面排 放污染物的一个箱体;污染物排入箱体后假定 均匀混合。 箱体能够承纳的污染物量与箱体体积 ( 混合 层高乘区域面积)、箱体的净化能力以及箱内污 染物浓度限值呈正比。 其中箱体高度和自净能力属于自然条件随地 区而定,方法中用A值来表示。
三、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
(3)根据开发潜力划分 如:新经济开发区等 (4)根据社会经济现状、特点和发展趋 势划分 如:工业区、居民区、开发区、教育文化 区等。
三、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
(5)根据行政区划分
(6)根据环保重点和特点划分 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污染控制 区、重点污染治理区等。
三、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
P值法
A值法无法确定每个源的允许排放量。 而P值法不能限制区域排放总量。将二者结 合起来可以解决两个问题。
A-P值法——用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允
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P值法分配到每个污 染源的一种方法。
功能区总允许排放量:
Qaki i P H ej si 10 Qbki
我国大气容量系数分布
1 A-P值法计算控制区域允许排放总量
A值法原理:假定某城市分为n个区,每 分区面积为Si,总面积S为各个分区面积之和。 全市排放的允许总量:
Qak Qaki
i 1 n
Si Qai A si S
为了防止夜间低架源产生污染,需确定夜 间低架源的允许排放量(低架源:烟囱高度 <30米,或无组织排放源)
二、内容 1、弄清问题——环境问题的发生 ---通过调查、评价、预测找出现在和 规划期内大气环境主要问题。
人口100-200万特大型城市空气污染最 重,并呈复合型污染;
煤烟型
汽车尾 气型
南方地区酸雨污染现象严重;
(酸雨控制区内90%以上城市出现酸雨)
北方地区城市颗粒物污染总体高于南 方城市。
(70%城市颗粒物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2)能流平衡分析
重点分析能流各阶段输入、输出和流失量间的平衡 关系,包括能量和污染物量两方面。
(3)能流过程优化分析
在能流转换效率、排污系数、投资费用系数、经济 技术的经束等参数分析基础上,建立优化分析模型。
第二节
大气环境规划的组成
一、大气环境评价和预测 1、评价 区域污染源调查——污染源特征及气
我国主要针对SO2和TSP(大气总悬浮颗粒物) 来建立。
5、确定优选方案
重点考虑能源利用等方面问题。
6、方案实施
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管理政策措施是否得当
三、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 1、大气环境系统
大气污染排 放子系统 点源、面 源、线源
预防为主 治理为辅
大气污染控 制子系统
大气环境过 程子系统 大气环境质 量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HJ14-1996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的要求
一、二类功能区不得小于4平方公里。 三类区中的生活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有计划地分 期分批从三类区迁出。 三类区不应设在一、二类功能区的主导风向的上风向。 一类区与三类区之间,一类区与二类区之间,二类区与三 类区之间设置一定宽度的缓冲带。缓冲带的宽度根据区划面 积,污染源分布、大气扩散能力确定,一般情况下一类区与 三类区之间的缓冲带宽度不小于500米,其它类别功能区之 间的缓冲带宽度不小于300米。缓冲带内的环境空气质量应 向要求高的区域靠。 位于缓冲带内的污染源,应根据其对环境空气质量要求高 的功能区的影响情况,确定该污染源执行排放标准的级别。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1973年以后在莫斯科工业区附近,出生了90 名四肢不全的畸形儿。
如果大气污染继续发展,以后只能这样出门
第一节
一、概念
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
大气环境规划——平衡和协调某区域大
气环境与社会、经济间的关系,以达到大气 环境系统功能最优化,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大 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三、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 2、原则:
(1)功能和规划相匹配 • 根据区域功能划分功能区。
三、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
(2)根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 • 功能区划时应充分考虑地理、气候、生态 等自然条件。比如: 利用自然界线(山脉、河流、道路)作为 相邻功能区的边界线---方便管理,不需 特意去进行边界的处理。 风向问题---应重点保护的一类功能区放 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三类放下风向。
Qmk i Qmki
i 1
高架点源(100m以上) 可以影响全控制区大 气质量。 各功能分区高架点源总允许排放量为:
Qbi P H ej Hsi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