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地理学理论问题的初步认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主要对如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希望能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提高和加深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让自己能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把握历史地理学。

1、历史地理学的定义或概念2、历史地理学的对象和工作任务3、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定义在先前有多家提出的不同观点,其中有美国的克拉克的定义:“任何关于过去地理的研究,或者是关于在时间过程中地理变化的研究,就是历史地理学,无论其研究涉及到文化的,自然的或者生物的现象,以及无论其研究题目或范围的大小如何”。

同时他又指出,“有些地理学家集中注意于过去的地理,特别是可以称之为在时间过程中的地理变迁,这样一种兴衰的焦点,叫做历史地理学。

”英国的达比提出的:“对过去实在的地理进行复原,以便在一个历史发展环境中提供相互联系的地理剖面。

”侯仁之先生师从达比先生,也支持此种观点,并且回国后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历史地理学理论,为中国的历史地理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历史地理学辞条”中,侯先生对历史地理学做了如下的定义:“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而侯仁之先生在《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中指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研究的是在历史时期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上的变化,这项工作首先就是要把过去时代的地理进行“复原”更重要的是还要把不同时代的已经复原地理剖面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今天地理的形成和特点。

通过对概念的辨析和认识,才能明确学科的基础,才能把握住学习和研究的根本所在,在确定了最核心和基础的概念后,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范围,这个范围有多大,主要特征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我在学习中进主要去解决的问题,前苏联的B.K.雅尊斯基关于历史地理学的任务,给予了广义和狭义的定义。

其狭义的定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地理学应以历史科学中所采用的分期法为基础,根据与此分期相适应的时间断面,对本国或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给以描述。

”从广义上说,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关于人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但是这些划分还是存在不足和错误,让后来的学者不断去修正完善,从而为学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历史地理学辞条”中,侯先生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研究范围做了精辟的阐释:“以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为其研究对象,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是限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理环境的变化是逐渐演变的。

在原始农业出现后这一个过程才更加突出,原始农业起源于将近一万年,而一万年前是地质史上第四纪全新世的开始,由旧石器进入新石器,在此前自然环境的变迁属于古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在此之后,则属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事实上两者的研究又有渗透之处,在过去的很长的时期内,历史地理学仅限于有文字记载的时期,而文字记载前的一段先史时期,是古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的交叉研究范围。

”这段话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明确的指示出来,让我们能更好的把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把握准确,明确自己的工作对象才能更好的把工作做准、做精、做细。

在对上面两个方面的问题学界都有相对一致的看法和观点,而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至今还是没有完全解决的悬案,虽然学界已经很大部分上取得一致,但是旧的分歧还相当部分的继续存在,新的观点也开始出现并且扩大影响。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观点: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以前苏联的雅尊斯基为代表,关于历史地理学的科学意义,雅尊斯基认为:“历史地理学可以确定历史过程的具体空间,从而促进我们对于历史过程许多方面的认识理论化和深化;还使我们能够洞察和解释历史过程中的一系列地方性特征。

”他的这一观点却引起了不良影响,结果人们把在某种程度上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经济事件从空间上加以限制的所有著作都归之于了历史地理学。

他还坚持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过去时代的地理和地理问题,是历史知识的一个部门,是历史的辅助性学科。

作为科学权威,雅尊斯基的这些观点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历史学家把历史地理看作是历史知识的一个部门。

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文问题上,而对以往时代的具体地理的研究很少涉及自然地理问题。

”学科属性的传统观点和划分方法,无疑对学科的科学化产生过消极的影响。

最为明显的表观是对历史时期的“具体地理的研究很少涉及自然地理问题。

”⑵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英国的伊斯特为代表。

但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至今,其研究范围已经远超出了人文地理学的范围,人文地理学是不可能把历史地理学囊括其中,明确了这样的学科性质的基本问题,才能为学科的健康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

⑶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随着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的一级学科。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99年尹国蔚撰的《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评议》一文,回顾了历史地理学学科归属的争论历程,公开提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近年来孙天胜、曹诗图撰《历史地理学名实之辨》一文,提出历史地理学要把历史发展与地理关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也为历史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发展提供了方向。

此观点还是没有在学界得到广泛的认同,不过也为学科的建设和理论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⑷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资料和方法又多是历史学的,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或新学科。

历史上便有所谓“史地不分家”之说,一般不了解历史地理学的人甚至还认为它是中学的历史和地理课程的简单重合。

苏联学者萨莫伊洛夫、热库林,我国学者黄盛璋、钮钟勋和《辞海》等坚持这种说法。

⑸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学界的多数学者持此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在历史时期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上的变化,是历史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前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

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H.C.达比及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谭其骧先生,史念海先生等都持这种观点。

而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并没有独立的一级学会,而是在中国地理学会下辖有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接受历史地理学的申请,全国一些高校地理系也开设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

从西方《历史地理学杂志》的作者结构来看,核心作者均是地理学学者,表明西方学术界对历史地理学科归属的认同,即在西方历史地理学是作为地理学的一门二级学科存在的,三分之一的高校地理系开设了历史地理课程。

这些观点和看法都是被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所实证,也将在今后的历史地理研究中发挥指导作用。

4、历史地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过程5、历史地理学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不是独立的学科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和经历着三个历史阶段:一、古代沿革地理研究阶段;二、近代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三、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和成熟阶段。

历史地理学脱胎于古代沿革地理研究,并伴随近代与现代地理学的兴起及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交流,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历史地理自身研究领域的扩大,目前已成长为在世界范围内共同发展之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根于传统沿革地理研究的深厚土壤中,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沿革地理研究是一专门的学问和研究领域,以记述和考证历代疆域分合伸缩和政区建置沿革等为传统内容。

其发端于公元一世纪东汉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撰《汉书·地理志》,此后历代相承。

史志一家,依附于史学及经学发展,故长期被学界视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至宋代开始形成了独立的沿革地理研究,以王应麟(1223--1296年)的《通鉴地理通释》为代表著作。

历元、明,至清初出现的顾祖禹(1631--1692年)撰《读史方舆纪要》更是博大详实的沿革地理专著与顾祖禹同时代的地理学家梁份, 关注西北地理的研究,十分重视野外实地考察,且以地理学家特有的敏感提出了注意地理事物的变迁,进行今昔对比,寻求利弊得失的朴素历史地理学思想。

无论从上述理论观点本身,还是从他存世的著作《秦边纪略》一书的内容来看,梁份的学术思想已与在我国拥有长期发展且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沿革地理研究有着原则的不同。

如果将此视为我国近代历史地理学思想的萌芽,距今恰届三百年。

继梁份之后辈出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因清代前期封建文化专制的桎梏,不仅未能继承他的先进思想,甚至连野外考察地理事物的工作方法也丢掉了,以致纷纷堕入伏案考据的治学道路,形成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之风,以考订、校勘、注释历代正史地理志和地理名著为时代特色,沿革地理研究达到了顶峰,《大清一统志》为当时最重要的沿革地理成果。

道光咸丰至民国初期,传统的沿革地理徇其驾轻就熟的道路继续发展,进一步总结前此沿革地理成果成为时代特色之一,以丁谦(1943--1919年)的《蓬莱轩地理学丛书》、杨守敬的《水经注疏》和《历代舆地图》为当时沿革地理研究集大成的作品和杰出代表。

同时,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又是我国地理学新旧交替,即由古代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转变的时期。

西方殖民主义加紧侵吞与蚕食中国边疆领土的罪恶行径,更极大地激发了爱国学者在深入探讨沿革地理的同时,总结清代地理学发展、推动中外地理交流以及考察边疆地理的工作热忱。

王锡祺(1855—1913年)编纂与印行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当为这方面工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历史地理”这一学科术语最早经日本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

首先是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历史地理列为京师大学堂文科中外地理专业(学制三年)的必修课程。

当时课程的讲授内容包括历史与地理的关系,但并未超越沿革地理的范围。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张相文(1866--1933年)不仅创立了中国地学会,介绍了西方近代地理学成果,而且身体力行倡导了实地考察的地理学工作方法,自1917至1919年间他在北京大学主讲《中国地理沿革史》即已多多少少地包含了历史地理的内容。

1910年3月创刊的《地学杂志》,至1937年停刊,共出刊181期,发表文章1600余篇,其中历史地理文章达百篇。

20世纪20年代初,张其昀在《史地学报》(2卷2期,1923年)上介绍了法国学者布伦汗(今译J.白吕纳)著《历史地理学》一书的内容及历史地理研究的意义,第一次将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名称介绍到中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