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摘要: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是辩证统一的,生活真实是基础,艺术真实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
因而,二者之间既有统一,
又有传承。
艺术真实是高于生活真实的。
我们写作文章时,要协调好二者之间
的关系,遵循艺术的规律,才能常写常新。
关键词:生活真实艺术真实辩证统一
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
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
艺术真实是艺术作
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
它是艺术作品善
和美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保障。
艺术真实直接来源于社会
生活。
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
它可以以生活中的
真人真事为基础,也可以以生活中可能有的人和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造,达到
艺术的真实。
艺术真实并不要求照搬生活现象,并不排斥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
它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
在艺术创
作中,不管运用何种艺术方法和手段,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是其共同的原
则和要求。
能否从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取决于艺术家是否具有进步的思想、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首先,生活真实是基础。
这是因为,所有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既不是作家
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臆断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
会生活的反映,这不是马克思的发明,早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就已经诞生了。
苏格拉底说:“看来我们对于写作这些故事的人,应该加以监督,……因为
他们所讲的既不真实,对于未来的战士又是有害无益的。
我们应该把真实看得
高于一切。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
”生活真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人、事、物。
世界上所有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
没有不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
不过反映的形式有所区别而已,有的直接鲜明,
有的曲折隐晦,有的则错误地或歪曲地反映罢了。
反映生活是艺术的本质特征
之一。
即便是原始社会的陶碗陶罐上的图案和花纹,也是来源于原始生活的。
由于生活的原始与简单,其图案和花纹也很简单。
在淄博出土的一些汉代的瓦当,那上面有水的图案,有花草的图案,还有一人牵一只羊的图案。
其实这都
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中国画历来强调“以自然为师”。
社会生活是艺术
的来源,而且是唯一的源泉,这是全部艺术的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也是文学创
作的一条基本规律。
我们在阅读作品时,经常见到有读者回贴说:“不真实,是
虚构的”。
这就是违背了生活真实性原则。
其次,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
换言之,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
这是因为:第一、生活与艺术之间总有一段距离的,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
要经过作家头脑的加工提炼,要有艺术实践活动。
第二、生活本身也不能说都
反映了本质。
社会生活频繁复杂,有些生活是琐碎的,粗糙的,细微的,不连
贯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混杂在一起。
有些生活是表象而根本不反映生
活本质。
所以,对生活素材要做分析鉴别,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
加工。
这就是典型化过程。
不能剜到篮里就是菜,也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生活。
要有所区别,有所鉴定,有所选择。
只有那些反映了生活本质的材料,才算得
上是合格的、真实的。
否则,只不过是素材,是毛坯。
!我们在网络上看到许
多散文作者在描摹生活方面很卖力,有点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
但总感到个人
色彩太浓,不够典型化,与艺术真实相差悬殊。
这样的作品就达不到公开发表
的水准,只能在网上传阅。
第三、必须深入生活,加强生活实践,才能获得生
活本质。
经历过的就是实践过的。
试想,如果朱自清没有小时候家庭生活的经历,又怎么能够写出《背影》那样感人的散文呢?这就是真与实践的关系。
这
里的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真,是反映生活本质的真;这里的实践,是艺术实践。
当然作者不可能把所有生活都体验,有些不是作者亲历亲为,是所见、所闻,
这也算是实践。
把这些原始的材料提练加工的过程,反复修改的过程,也是艺
术实践过程。
散文不允许虚构,不能象小说那样,可以虚构一些情节。
但是,
不允许虚构不等于不容许艺术加工。
散文如果没有艺术加工,照抄照搬生活,
那也必定是不讨好的,也是劳而无功的。
这个道理与照像和摄影一样,照像是
复制生活,但是要有后期制作的艺术加工。
不懂文章的写作过程和原理,老是
将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上来,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读者不买帐。
因为作者没有
搞清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把一些个别现象当作了生活本质。
而有些作者虽然把
自己经历的最悲惨、最痛苦的事写上来,也没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自己的兄
弟打架斗殴被人家砍了一刀,真实倒没人怀疑,但这件事有啥社会意义呢?还
是因为那仅是生活的个别现象,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
所谓生活的本质,是指
那些典型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东西。
再次、艺术真实总是高于生活真实的。
第一、艺术真实是带着作者主观倾
向性的生活真实。
由于艺术是经过作者头脑加工提炼生活得来的,这里边已经
有了作者的思想意识活动和意识形态。
作家往往是从生活真实的原则出发,高
度概括了一类人和事,是杂取了许多同类的生活,然后加上自己的思想观点,
再写到作品里。
而这种倾向性是通过细节缓缓流露出来的,不是那种口号式的
表白。
若不是这样,那就是作者偷懒或不懂艺术。
这也是写手与艺术家的区别。
第二、艺术真实是经过作者加工提炼后的生活真实。
它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
生活。
莫伯桑说:“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然地进行,有的事情急转直下,有的则
老是停滞不前。
艺术则不同,它要事物进行得有预防、有准备,要善于运用聪
明而不露痕迹的转换手法把主要事件突出地表现出来,而不是把层出不穷的混
杂的事实拘泥地照写下来。
”这里的素材已经成为题材,这里的细节已经是典型
化了的细节,这里的语言已经是标准规范化的语言。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活真实是基础,艺术
真实是追求的目标。
谁也离不开谁,不能把它们搞成两张皮。
把握好它们之间
的度,是一个创作难题。
中国文学史上有“形似”与“神似”的争辩,形似太过,则
会产生自然主义,太强调神似又容易脱离实际。
齐白石有一段著名的说法:“作
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
”后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以形似为基础,重在神似。
艺术真实以不脱离生活真实为原则,脱离生活真实
的东西如空中楼阁,如沙滩上的建筑。
但盲目地追求生活真实,而忽略了文学
创作的目标,也会迷失方向。
因此,我们写文章,还是要处理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遵循艺术
创作的基本规律,在生活真实这个富矿里挖掘出更加艺术的真实。
这就要求作
者不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主动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提炼、
挖掘、概括本质性的东西。
而且还要多学点哲学,不断开阔眼界和思想,成为
生活的思想家。
深入生活就成了补课的第一任务。
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即在
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发现真善美。
生活中不是没有真善美,而是缺少发现。
有的
人不是没有生活,他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但还是写不出,肚子里有货倒不出,
这就是善不善表达的问题。
还有的作者有了一段生活,也写了一些东西,但再
写下去,就感到捉襟见肘,没多少写头。
这说明他已经透支了生活,需要赶快
深入生活,补充养料。
有的人说,我有生活,也有观察生活的能力,也掌握了
一些艺术技巧,那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还是不受欢迎呢?这是因为缺少创造,
你写的东西,人家也写了,你没有超过人家的地方,所以就雷同,就一般化。
艺术具有不可模拟性,是这一个。
即个人风格、个人气派,独立思考、独出心裁、独到之处、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要在写法上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
认识到缺陷,就是进步。
因此对写文章的人来说,广纳善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人善于从老题材中挖掘新意,其实这也是创造。
不断开拓新生活,开辟新
领域,挖掘新意境,文章才能常写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