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水土保持规划

湖南省水土保持规划

湖南省水土保持规划湖南省水利厅二O一七年一月前 言[2011]2242013120151102015121720163182016420162030201611320162030111020122320152016203020202030目录1 基本情况 (1)1.1自然条件 (1)1.2社会经济条件及土地利用现状 (5)1.3水土流失现状 (7)1.4水土保持现状 (14)1.5主体功能区规划概况 (19)2 水土保持区划 (25)2.1区划总体情况 (25)2.2分区概述 (28)3 现状评价与需求分析 (39)3.1现状评价 (39)3.2需求分析 (41)4 规划目标、任务和规模 (51)4.1指导思想及原则 (51)4.2规划目标 (52)4.3任务和规模 (53)5 总体布局 (57)5.1总体布局及分区防治方略 (57)5.2重点布局 (62)6 预防规划 (72)6.1预防范围与对象 (72)6.2重点预防项目 (77)6.3预防措施与配置 (82)7 治理规划 (88)7.1治理范围与对象 (88)7.2重点治理项目 (88)7.3治理措施与配置 (98)8 监测规划 (103)8.1监测任务、方法与内容 (103)8.2监测站网总体布局 (105)8.3监测站(点)人员与设施设备配置 (110)8.4重点监测项目 (116)9 综合监管规划 (118)9.1监管制度与机制 (118)9.2能力建设 (122)9.3科技支撑 (124)9.4信息化建设 (125)10 近期工程安排及实施效果分析 (139)10.1近期工程安排 (139)10.2实施效果 (142)11 保障措施 (146)11.1加强组织领导 (146)11.2严格依法行政 (146)11.3拓宽投资渠道 (147)11.4创新体制机制 (147)11.5依靠科技进步 (147)11.6增强全民参与 (148)附表:附表1湖南省社会经济情况表(2015年)附表2湖南省分市县区水土流失情况表附表3分市县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模附表4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表(附表4-1~附表4-11)附图:附图一湖南省行政区划图附图二湖南省地形图附图三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四湖南省水土流失现状图附图五湖南省水土保持区划图附图六湖南省水土保持总体布局图附图七湖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分布图附图八湖南省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图1 基本情况1.1自然条件1.1.1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居东经108°47′~ 114°15′,北纬24°39′~ 30°08′之间。

省境东西宽667km,南北长774km。

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洞庭湖平原与湖北接壤。

1.1.2湖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的过渡地带。

东有罗宵山脉,南边有南岭山脉,西边有雪峰山、武陵山等,山顶海拔在1000m~2100m之间。

全省地势,东、西、南三面高山林立,中部低山丘陵起伏,岗盆珠串,北部平原湖泊展布,形似朝东北开口的不对称马蹄形。

全省山脉岭谷相间,盆地交错分布,地形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俱备,以山丘为主,土地总面积21.18万km2,其中:山原山地占51.22%,丘岗占29.27%,平原占13.12%,湖泊水面占6.39%。

1.1.3湖南境内自元古界至新生界各时代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出露完整。

出露的岩石包括花岗岩类、红岩类、变质岩类、石灰岩类、砂页岩类、第四纪松散堆积物。

1)花岗岩类:主要分布在雪峰山以东地区,组成该类的岩石主要有: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等,大部分呈基岩产出。

花岗岩类面积18789.5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87%。

2)红岩类:集中分布在衡阳、长—平、沅—麻、醴—攸、茶—永盆地,主要为白垩纪—第三系(部分侏罗系)的紫红色、赤红色碎屑岩及粘土岩(包括紫红色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和泥灰岩等)。

湘西北及湘南等部分县的山间小盆地也有少量分布。

红岩类面积24932.3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77%。

3)变质岩类:在本省东、南、西三面山地广泛分布,湘中地区仅部分地段出露。

主要岩石有:板岩、千枚岩、变质粉砂岩、变质砂岩、变质砾岩等,此外,沿大断裂带还发育有碎裂岩、糜棱岩等动力变质岩。

变质岩类面积52936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4.99%。

4)石灰岩类:全省分布比较广泛,但集中成片分布的主要是湘南、湘中、湘西及湘西北地区。

主要岩石包括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硅质灰岩及泥灰岩等。

石灰岩类分布地区岩溶作用十分强烈,形成独特的岩溶地貌。

石灰岩类面积56664.3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6.75%。

5)砂页岩类:本类岩石分布面积不大,但散布于全省各地。

主要岩石有页岩、粉砂岩、砂岩、砾岩及砂砾岩等。

砂页岩类面积14955.5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06%。

6)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区及湘、资、沅、澧四水中下游及其主干支流的下游地区。

按其成因主要有湖积物、冲积物、湖冲积物、残积物、冰碛物等。

第四纪松散堆积物面积30016.2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17%。

1.1.4湖南省河流众多,河网密布,全省有河长5km以上的河流5341条,水域面积达1.35万km2。

省境内主要河流多源于东、南、西边境的山地,湘江、资水两大水系由南向北,沅水自西南向东北,澧水自西向东,新墙河与汨罗江由东向西分别注入洞庭湖。

长江三口分流,自北向南泄入洞庭湖。

洞庭湖接纳“四水”、“三口”来水,于岳阳城陵矶汇入长江,形成以洞庭湖为中心的辐射状水系。

1)湘江:洞庭湖水系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永州市蓝山县,流经永州市和衡阳、株洲、湘潭、长沙,于湘阴县注入洞庭湖,全长856km(其中湖南境内670km),流域面积94815km2(其中湖南境内85383km2)。

湘水纵贯于南岭山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山丘盆地之间,水系发育,支流众多,左右两岸不对称。

右岸流域面积在5000km2左右的支流有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渌水和浏阳河等,河流较长,集水面积大,水量较丰富;左岸支流流域面积均不大,均发源于衡邵丘陵区,仅涟水流域面积在5000km2以上,其余河长均短,水量也不及右岸支流丰富。

湘江在省内5km以上的支流2157条。

2)资水:流贯于雪峰山之间。

其右支赧水发源于湖南省城步县黄马界,左支夫夷水发源于广西资源县越城岭,两河于邵阳双江口汇合后,流经邵阳市和新邵、冷水江、新化、安化、桃江等地,于益阳甘溪港注入洞庭湖。

全长661km,流域面积28211km2(其中湖南境内26882km2)。

资水穿行于山地和丘陵之间,由于受局部地形影响,支流大多短小,大于2000km2的仅平溪河、夫夷水、邵水三条,省内5km以上的支流771条。

3)沅江:是我省第二大河,有南、北两源。

南源龙头江发源于贵州省都匀县云雾山,北源重安江发源于贵州省麻江县平越大山。

于汉寿县坡头镇注入洞庭湖。

全长1033km(其中湖南境内568km),流域面积89488km2(其中湖南境内51927km2)。

流域四周高原山地环绕,河网发育,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5000km2的有舞水、辰水、酉水、渠水四条,省内5km以上的支流1491条。

沅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源于多雨区,流经峡谷段,为我省水能蕴藏量最为丰富的流域。

4)澧水:“四水”中最小的河流,有南、中、北三源,北源为主干,发源于桑植县杉木界,与南、中源汇于赶塔,途经张家界、常德两市,于津市小渡口注入洞庭湖。

全长388km,流域面积18596km2(其中湖南境内15505km2)。

支流较少,流域面积大于3000km2的仅有溇水、渫水两条,5km 以上的支流326条。

澧水流域山势陡峻,山高谷深,坡度大水流急,雨量丰沛,为我省暴雨区,常发生洪水灾害。

区内溶洞、地下河发育强烈,河流水源充足。

5)洞庭湖及其他河流洞庭湖位于我省东北部,地跨湘、鄂两省,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天然湖泊面积2691km2,其中洪道面积1258km2,海拔高程一般在25~50m之间。

湘、资、沅、澧四水由南部汇注入湖,北面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泄长江入湖,由岳阳城陵矶汇入长江。

汨罗江发源于江西修水县黄龙乡黄龙村,在平江县进入我省,至屈原农场磊石乡注入洞庭湖。

河长252km,流域面积5540 km2,本省境内5265.3 km2。

新墙河发源于平江县板江乡双家村,至岳阳筻口与游港河汇合,在岳阳鹿角镇入洞庭湖。

河长101km,流域面积2347km2。

其他发源于本省流向省外的珠江和长江鄱阳湖、黄盖湖等水系的河流,在本省境内的面积为7215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4%。

1.1.5湖南省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降雨丰沛的特点。

多年平均降水量1427mm,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4~10月降水占全年总水量的68~84%,而12月~2月只占6.5%~14%。

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为210.6mm;2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为253.1mm。

地域分布不均,表现为雪峰山、武陵山、阳明山、九嶷山、罗霄山、幕阜山、连云山等地区为降水高值区,年降水量都在1600mm以上。

衡(阳)邵(阳)盆地、湘北滨湖区、云贵高原东缘的新晃一带为降水低值区,年均降水量在1300mm以下。

1.1.6湖南省土壤分为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红粘土、紫色土、石质土、粗骨土、沼泽土、潮土、水稻土等13个土类。

1)红壤:是我省主要的地带性土壤,分布面广,南沿南岭北麓,北至洞庭湖滨,东起罗宵山脉西麓,西至雪峰山山麓东西两侧的广大丘陵、岗地和低山,以及湘西北武陵山原山地边缘部分,共计面积8.64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0.8%。

2)黄壤:是我省垂直带谱上的主要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湘南、湘西和湘西北各县的中低山区,面积2.10万km2,约占全省面积的10%。

3)紫色土:主要分布于湘江中游、沅水谷地、澧水谷地及洞庭湖东侧,面积1.31万km2,占全省面积的6.2%。

4)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区及山丘区河谷平原上,面积2.76万km2,约占全省面积的13%。

1.1.7湖南省属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全省有种子植物5000种以上,其中木本植物108科、2589种;草本植物137科、868种。

依据林业统计资料,2015年全省林草植被覆盖率62.36%,森林覆盖率59.57%。

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湘西南地区,在湘西北和湘东、湘南等地亦有成片分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