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地区的营建与城市发展 —宿迁市古黄河与京杭大运河风光带概念性城市设计[摘 要]宿迁市古黄河与京杭大运河风光带概念性城市设计对两条河流分别进行定位,运用同样的手法进行设计,即从4个层面的要素设计和“城市发展动力环”概念出发,强化宿迁市“两河三片”的城市格局特征。
[关键词]滨水地区;要素设计;城市发展动力环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front Areaand Urban Development—Con-ceptual City Design for Suqian Scen-ery Zone of Ancient Yellow River andBeijing-Hangzhou Canal/Wang Xibo,Gu Bin,T ai Xuedong[Abstract] Definition has been made separately onthe conceptual city design for the landscape areason the Ancient Y ellow River and Beijing-HangzhouCanal in Suqian City.Based on the constituent de-sign from four aspects and the concept of"impetusring of urban development",the design is carriedout to intensify the urban pattern of"two rivers andthree patches"with prominence give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all rivers flowing to the sea".[Key words] Waterfront district,Constituent design,Impetus ring of urban development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宿迁市位于淮北中部,地处徐州、淮安、连云港三市交会处的中心。
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三片,形成“两河三片”的城市格局(图1)。
宿迁市政府为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质,决定启动“京杭大运河、古黄河风光带概念性城市设计”项目。
古黄河①长约6 km,京杭大运河②全长约8 km,设计范围是两条河流的城区段。
本次设计涉及同一城市的两条河流,在规划过程中,项目组首先从总体上对两条风光带进行定位和规划,然后分别进行设计。
1.1滨水地区设计人与环境以何种方式共存,人怎样塑造环境,物质环境如何影响人且影响的程度如何,是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关注的焦点之一。
滨水地区的设计对象主要包括以下4个层面的内容:①亲水及延伸到水面的平台、构筑物,如亲水平台、岸堤、湿地等;②河滨两侧的景观,包括绿地、广场、步行道、建筑物、道路等;③滨水的建筑界面;④滨水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根据国内外成功开发项目的经验,滨水地区的使用功能应多样化、公共化)。
这4个层面的内容横向连接,构成滨水地区的断面设计;纵向连接,组成滨水地区的序列景观和建筑天际线(图2)。
□ 王西波,顾 斌,邰学东[文章编号]1006-0022(2005)03-0026-05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图2 滨水地区设计要素滨水地区设计要素亲水空间滨水建筑土地性质景观设计亲水空间景观设计滨水建筑土地性质景观序列、建筑天际线1111NNNN图1 宿迁市城市格局与城区发展1.2序列视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城市空间体验是由运动和速度相联系的多视点景观印象复合而成的。
河流作为线形开敞空间,就像展开的城市画卷或城市剖面。
沿河滨绿地有3种欣赏城市景观的方式和速度,即车行速度为40 km/h,步行速度为2 km/h,游船速度为5 km/h,其中重点鼓励利用步行速度和游船速度。
1.3城市发展动力环根据现状,城市建设基础条件较好的市府东路和项王路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两条商业轴与两河相交,形成本项目的重点区域和城市发展、整治的重点区域,以及推动宿迁市城市发展的动力区域。
两条商业轴与两河相交形成的4个节点分别定位为“远古”“追古”“诉今”“未来”。
“远古”节点纪念黄河的历史,“追古”节点缅怀项羽,“诉今”节点见证宿迁市的发展,“未来”节点反映人们对宿迁市未来发展的期望。
其中古黄河的两个节点以体现商业风貌为主,运河的两个节点以体现文化为主(图3)。
2.1四个原则(1)注重滨水地区与城市的关系。
本规划将宿迁市的定位由河道港口城市改为现代滨水城市。
两河是吸纳生态资源、保护宿迁城市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带动城市迅速发展的关键环节。
(2)注重滨水地区的共享性与公众参与性。
让市民享受滨水地区的资源不仅能产生社会效益,还能产生经济效益。
在设计中,可以通过乘坐游船等方式使水上活动项目和陆地活动项目形成一体,创造连续的近水公共空间,保证滨水地区的共享性。
另外,在滨水地区设置具有休闲、娱乐、文化展示等功能的设施,提升区域的人气。
(3)注重地方特色,创造“宿迁模式”。
宿迁市是江苏省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试点市,同时又是项羽的故乡,具有大气、海纳百川的性格特征。
因此,规划应强调沿河景观与当地文化传统的融合,突出具有地域特点的沿河景观特征和建筑形态。
(4)注重生态、自然和可持续性。
本次概念规划应坚持“回归自然”的理念,紧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将滨水地区建设成为展示宿迁市新世纪城市风貌的区域,集居住、旅游、商业、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区。
2.2九条轴线为了充分利用宿迁市的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水上旅游系统的品质,加强两河联系,本次城市设计规划了4条功能性联系轴线(城市后花园轴、传统商业轴、文化轴、田园风光轴③)、5条空间联系轴线和一条连通两河的旅游流线(图4)。
2.3两个定位(1)古黄河属于城市内河,其两侧城市用地的发展基础较好,因此,规划将古黄河风光带定位为“城市市民休闲蓝带”。
(2)京杭大运河具有通航功能,是运河交通的一个节点,但其两侧城市用地的发展基础较弱,因此,规划将京杭大运河定位为“水上交通枢纽和展现城市面貌的窗口”。
图3 城市发展动力环图4 轴线分析与水上旅游线路古黄河流经宿迁市中心区,呈倒“L”形,连接老城区与新区(图5)。
古黄河两岸的建设较为完善,北端为市政府所在地,沿岸设有多处城市公园和富有传统特色的楚街、马陵路仿古街,南侧东岸为宿迁学院。
现存主要问题有:与京杭大运河缺乏联系;沿岸用地性质混杂,环境差;绿地景观分散,未成系统;沿岸建筑简陋;缺乏统一、有序的建筑天际线;城市形象较差;驳岸处理单调。
(1)第一层面要素设计—亲水岸堤。
古黄河风光带作为“市民休闲蓝带”,其第一层面要素设计采用亲水平台和生态岸堤相结合的方式,除在沿线设置广场、生态步行道等滨水空间外,还充分考虑“近水娱乐”的需求,在城市休闲空间段设置连续的亲水平台。
(2)第二层面要素设计—景观与道路。
景观设计运用“生态性景观流”的概念,遵循“亦质性、多样性”的原则,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通过生态林、生态草皮、树田④等形式创造自由、有机的景观效果;注重流动性和连续感,通过各种景观节点、景观标准段的串接,形成景观系统。
结合两河现状和总体规划,本规划将古黄河风光带划分为自然景观段、城市休闲空间段、田园城市与人文景观交融段。
自然景观段以体现自然风光为主,布置“森林生态之旅”“健康休闲之旅”“兰色文化之旅”“梦幻人性之旅”等园艺博览园,让市民充分享受自然之趣。
城市休闲空间段作为市中心开放型公共休闲空间,其景观规划采用流线型景观步行道连接各个硬地休闲广场。
拟建的亲水休闲道、公园、硬地广场可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交往的场所。
田园城市与人文景观交融段以田园城市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
规划采用大尺度的绿化,构筑几何形绿轴,形成自由曲线步行道、树田、水湾、标志性塔等景观要素。
(3)第三层面要素设计—滨水建筑天际线。
滨水建筑天际线是形成滨水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也是展现城市面貌的重要因素。
设计中既要考虑现状情况,也要对未来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古黄河天际线设计遵循“重点突出、形象鲜明、注重实际”的原则。
东岸天际线整体趋势是“中间高、两侧低”,西岸天际线整体趋势是“两点控制一线”,与东岸最高点跨河呼应,形成“黄金三角”,像一首交响曲,强调节奏和韵律的和谐、高潮与次高潮的交织。
本次设计结合现状及城市总体规划,选择3个商业地块作为重点设计地块,对建筑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设想(图6,图7)。
(4)第四层面要素设计—土地使用性质。
为充分发挥滨水地区土地使用价值,加强聚集力,创造沿河起伏、开合的天际轮廓线,提升古黄河在城市中的地位,发挥城市图6 A2地块夜景图5 古黄河风光带总平面图图7 B4地块鸟瞰系采用陡坎的形式,在陡坎面上设置景观雕塑、绿化及休闲廊道。
田园风光段是享誉全国的酒文化及水产之乡的起源地,规划设置黑鱼汪水产园,以自然园林的方式布置景观,并通过滨河步道将各景观节点联系起来。
(3)第三层面要素设计—滨水建筑天际线。
结合土地使用性质,规划将运河东岸三角地块作为商业地块,使之成为运河东岸建筑天际线的高潮,使东岸天际线形成“低层厂房—多层住宅与小高层相间布置—高层商贸区—小高层住宅—低层厂房—低层别墅”的中间高、两翼低的天际线变化。
西岸以居住、工业用地为主,结合多层、小高层住宅,形成高低相间、两侧最低的天际线整体趋势。
(4)断面设计。
在河道纵剖面上,形成“林荫道(滨河城市道路)—景观步行道—滨水步行道(亲水平台)”的序列,其中林荫道与景观步行道之间密植树木,景观步行道与滨水步行道之间以草地、草坡、单株树木、灌木为主,形成有层次、起伏变化的断面效果(图10)。
(5)“追古”“诉今”节点设计。
“追古”广场是整个设计的高潮,以三角商业地块为依托,实现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成为购物、游玩、缅怀历史的滨水核心区。
节点左岸有项王故居、大王庙和杨公墓,规划在东侧设置运河博物馆,以平衡东西两岸的文化景观,丰富东侧文化内涵。
在具体设计中,用茂密的树林和自然湖泊围合项王故居园;创造顺畅的参观轴线,贯穿古文化建筑体系;面朝杨公墓设计开阔的广场,以常绿针叶林围绕建筑,烘托纪念气氛;环绕广场布置当代名人雕像,讲述与运河发展有关的名人故事。
“诉今”广场位于拟建的五号桥桥头,是景观设计高潮的起点。
广场设计以“圆”为母题,由“十”字形的道路进行分割,以运发展动力环特性,本规划对城市总体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如将原为居住用地的A2、B4地块改为商业用地(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