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近代教育的起步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一)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美国人勃朗 1839年成立与澳门(二)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二、洋务学堂的兴办(一)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和特点1.洋务学堂的类别:①方言学堂;②军事学堂;③技术实业学堂。
2.洋务学堂的特点:⑴新特点:①培养目标;②办学性质;③教学内容;④教学方法;⑤教学组织形式。
⑵新旧杂糅的特点:①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②在中体西用原则下,传授西文西艺,不放弃四书五经;③洋务学堂管理具有封建官僚风气。
(二)京师同文馆★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发端特点:1.在培养目标上,专为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不再是培养应付科举考试的官僚后备军;2.在课程设置上,侧重西文西艺,外语居首位,汉文经学贯穿始终;3.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4.在学校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外国列强控制。
(三)福建船政学堂又名求是堂艺局,1866年底由左宗棠和沈葆桢设立。
学堂主要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
分为前后两学堂,前堂学法语,习造船技术;后堂学英语,习管轮驾驶。
学制五年三、留学教育的起步(一)幼童留美 1872年派出第一批幼童留美,学习军政、船政、制造、测量等专业。
1881年中断。
(二)派遣留欧 1875年首批留欧。
法国学习制造,英国学习驾驶兵船,德国学习兵技。
四、“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与张之洞的《劝学篇》(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最早表述此概念的是沈寿康(二)张之洞与《劝学篇》★ 1898年5月张之洞完成劝学篇劝学篇分内外两篇。
内篇务本,专讲中学,也称旧学,三纲五常为核心。
外篇务通,专讲西学,也称新学,西方制度、行政管理措施、科学技术。
主张新旧兼学,但前提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三)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①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新式学堂的兴办、留学教育的开展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②使教育领域可以较为充分地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及制度、措施,对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③思潮的扩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逐步改变了封建士大夫对于新式教育的看法,为新式教育的推广扫清了障碍;④固守中学为体,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意识形态,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读经的封建信条的支配,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摆脱以新卫旧、以西补中的目的,延缓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过程。
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建立一、维新派的教育实践(一)兴办学堂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维新派创办了湖南时务学堂、通艺学堂、经正女堂。
(二)举办学会(强学会)(三)发行报刊(“去塞求通”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湘学报)二、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政策(一)创办京师大学堂★☆首倡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棻的《请推广学校折》,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重申。
1898年底,京师大学堂开学,许景澄为中学总教习,丁韪良为西学总教习。
教育原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课程分为:普通学与专门学。
创办意义:①既说明建立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引起清廷朝野的广泛重视,也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②京师大学堂章程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生入学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规定,为中国近代新学制的制订提供了摹本,是我国学制史上的一个新起点;③所开创的统辖各省学堂的规定适应了当时发展的需要,在中国教育行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过渡性作用;④所确立的师法日本的办学方针影响了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改革科举制度 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取士。
三、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一)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①变科举,废八股;②兴学校,育人才;③派游学,译西书;④倡平等,重女教。
(二)大同书的教育理想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1884年,发表于变法失败后。
包括四个部分:1.人本院和育婴院;2.小学院;3.中学院;4.大学院。
大同书中的教育体制是儒家教育理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其重视学前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教育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仍保留较为明显的封建色彩。
四、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一)“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二)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有资产阶级信仰、观念、道德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需要的人(三)论学制主张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提出中国学制模仿日本的学校制度。
把教育分为四个阶段:①5岁以下为幼儿期;②6-13岁儿童期;③14-21岁为少年期;④22-25岁为成年期。
(四)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1.论师范教育认为是各类发展的基础,应咸鱼大学之前与小学同办,首先培养小学教师。
2.论女子教育 1896年撰写了《论女学》①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②提倡女教,开展女子教育,既可以增加社会生产又可以和睦家庭;③女子教育应与男子平等。
3.论儿童教育体现在《论幼学》中①主张为孩子办新式学堂,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中西兼学;②课程的编排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难度适中,循序渐进;③改革教学方法,以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④反对体罚,强调减少课时,充分开展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课外活动。
五、严复的教育思想(一)“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主张依靠三育来强国。
(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否认中体西用,认为体和用不可分。
六、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政策(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颁布但未实施,是中国近代首个正式颁布的法定学制。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颁布并实施。
三段七级(二)废科举,兴学堂 1905年8月,清廷下诏废科举。
科举制从改革到废除共分为三个步骤:①改革科举内容;②递减科举中额;③科举制的完全废止。
(三)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1905年底成立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学部。
(四)制定教育宗旨 1906年3月,确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七、清末的留学教育1906年大规模留日,1908年美国实行“退款兴学”中国学生转向留美。
(一)留日教育留日生进入初、中等学校为主,习法政,武备科。
(二)“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政策一、民国初年的教育政策(一)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制定教育方针 1912年9月,新的教育方针颁布实行“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2.颁布学制★1912年9月3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到1913年8月,又公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以补充,统称“壬子癸丑学制”。
与清末癸卯学制相比,有明显进步,特点:①缩短了学制期限,较癸卯共缩短了3-4年,有利于增加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②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③女子教育取得很大的进展,初等小学已可以男女同学,普通中学、甲级实业学校、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都设立了女校;④从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看,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劳动生活技能的训练,反对体罚,要求教育适合儿童身心发展。
3.颁布课程标准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完全人格或养成健全的人格。
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完全人格教育。
(二)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1. 推进“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办学方针。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①重视图书馆建设,手机各学派文献资料;②网罗各方面人才来北大执教。
2.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
学科调整:由文法理工商多科—文法理—取消三科界限。
①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②建立旁听制度,课堂向社会开放;③将体育定为正式课程,大力提倡美育。
3.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
4.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和活动能力。
(三)独立教育思想 1922年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教育独立于政党,独立于宗教。
教育独立包括:1.经费独立;2.行政独立;3.思想独立;4.内容独立;5.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一)平民教育思潮(二)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蔡元培等人对旅法华人的教育活动。
基本内涵: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
(三)职业教育思潮★由清末民初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而来。
背景: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②新文化运动后民主战士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产的抨击;③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也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
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行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
从理论上探讨,实践上推行。
(四)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实用主义大量传播并在中国形成一种思潮是在五四前后,尤其是在杜威来华讲学后。
形成原因:①杜威的学说正适应了中国国内希望社会改良的要求和教育救国的主张;②适合当时中国教育界改革传统教育脱离社会需要,脱离儿童生活和发展等弊端的呼声;③其学生胡适、陶行知等及一些教育界人士的宣传。
(五)勤工俭学运动发端于1912年,由李石曾等人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
目的:大兴苦学之风,从而“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以改良中国社会。
四川四参与此活动人数最多的一个省。
(六)科学教育思潮★ 1.1914年任鸿隽等留美学者在美国发起的“中国科学社”和创办《科学》杂志,倡导科学教育,主张将科学内容与方法渗入各项社会事业。
主要表现:①科学的教育化,即提倡学校中的科学教育,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②教育的科学化,即提倡以科学方法研究教育,包括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各种心理和教育统计与测量的试验及量表的编制应用等。
2.对中国近代教育进步的促进表现:①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及心理测量、智力测验、教育统计、学务调查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②各种新教学方法的试验广泛开展,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等方法为人们耳熟能详;③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
(七)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内涵:①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②教育是国家的任务。
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主张:①认定外国在中国办教育不怀好心,必须收回教育权;②出于培养良好国民的考虑;③提倡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