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1,教会学校: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是1839年在澳门创办的马礼逊学堂2,早期教会学校的特点:第一,在课程上传播圣经的同时也传授儒学,自然科学也是重要教育内容;第二,规模较小,文化教育起点低;第三,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第四,引入了较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3,洋务学堂的类型:方言学堂(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1862年在北京设立4,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左宗棠建立)。

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训练造船技术;后堂学习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

课程除外文及专业技术科外,还讲授儒经并兼习策论。

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加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5,洋务派派遣留学:幼童留美以及派遣留欧(容闳是发起者);洋务派派遣留学生是中国第一次官费留学,开中国近代留学之风,有一定贡献:一是培养了一批中体系统的洋务人才;而是留学生一经接触西方文明,学到了一些近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介绍到了中国;三是传播了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时期维新学堂:万木草堂(康有为创办于广州,变法派第一所学校,并撰有《长兴学记》为学规)、时务学堂(谭嗣同等创办于长沙,中西学并重,分经史子和西学几类,功课分作普通课和专门课两大类。

学完普通课后,再根据每人的志愿和特长,分别学习各种专门性的课程,以充实专门知识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和维新运动家的教育思想(见下页)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颁布学制、废科举(1905年废除;废科举标志着封建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推动了新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各地纷纷开始兴学;标志着天下士子所以来入仕的途径不复存在,使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发生巨大变化;去掉了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紧箍咒,为新思潮传播奠定基础)和建立行政体制(1905年清政府效仿日本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1966年,在地方设劝学所,管辖当地学务;至此,从中央到基层的教育行政体制遂告建立)制定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留学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留日教育)中国近代学制的比较(见下页)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制定教育方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基本体现了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观点。

2,颁布课程标准: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规定了中小学课程总的科目,还具体规定了各级学校各学年的科目及相应教学时数,颁行了各级学校的暂行课程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1,教会教育的扩张:自20世纪初开始,教会教育不仅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而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产生了一批教士教育家;第二教会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都有增加;第三学校层次的提高。

收回教育权运动:特指20世纪20年代的反对欧美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教会教育的运动1,平民教育思潮:萌生于民国初年,形成于新文化运动期间,五四运动后达到高潮。

它是民主思想在教育领域里的直接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比较大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潮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产生于五四运动期间,它融合了泛劳动主义、互助论、新村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多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潮。

它的基本内涵是:尚俭乐学、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学结合、工学兼营、半工半读、消灭体脑差别等思想3,职业教育思潮: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早期实用主义等思想演变发展而来,代表人物是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其基本内涵是沟通教育与实际生活,学校与社会百业的联系,强调学校教育应授以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必需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

影响了1922年新学制的改革,不仅使职业教育在学制上正式确立并加强,而且注意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体现了中学教育兼顾升学与就业的双重职能;在教育实践上,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活动的发展,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社会化特征是对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充实和丰富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起源于西方以杜威为主的实用主义传入;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不仅意味着中国教育界教育观念的很大转变,而且对教育实践均产生了深刻影响5,勤工俭学运动:起源于1912年的留法运动,以勤工俭学方式吸引贫苦有志青年赴法留学,其目的是学习西方的文明、科学技术,以此来使“图中国道德、知识经济之发展”6,科学教育思潮:任鸿隽、胡适和陈独秀等代表;主要表现其一,科学的教育化,即提倡学校中的科学教育,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其二,教育的科学化,即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包括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各种心理和教育统计与测量的试验及量表的编制应用等7,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第一国家主义教育就是以国家主义为依归之教育,即培养自尊精神以确立国格,发展国华以阐扬国光;陶铸国魂以确定国基,拥护国权以维国脉;第二国家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第三国家至上的教育政策即教育是国家的主权,国家的事业和国家的工具、制度,只属于国家办理,应该由国家办理、监督。

不允许任何私人、教会、党派染指;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是反对和忽视个性教育,不觅存在着极端和偏颇的问题。

1,中国现代教育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1,教育宗旨和教育方针的变迁【党化主义-三民主义-战时需作平时看】党化主义:在国民党指导下,把教育变成革命化和民众化。

即教育方针要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上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战时需作平时看教育方针:一,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注重于国民道德之修养,提高科学之研究与扩充其设备;二是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予以适当的分配,以应抗战之需要;三是训练青年,使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四是训练妇女使能服务于社会事业,以增加抗战力量。

2,教育制度改革大学院和大学区制【失败的教育实践】的试行: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根据蔡元培和李石曾的提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作为最高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地方试行大学区,以此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的教育行政体制。

随后,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大学院设院长1人,综理全院事务,为国民政府委员。

大学院设有大学委员会,为最高评议机构,有权推荐大学院院长以及审议全国教育、学术一切重大方案。

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年,蔡元培在南京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整顿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这个学制虽然未经政府正式公布施行,但是它的基本精神为政府在变革具体学制时所吸取。

戊辰学制和壬戌学制在结构体系上基本相同,只是在中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改动3,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迁往西南合组成为西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迁往西北,合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迁往重庆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训育制度:1929年制定《中小学训育主任办法》,设立训育主任和训育人员,专事考查学生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在全国中小学实行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蒋介石为会长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蒋介石下令“凡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军训不合格者,不得补考、投考大学”,将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中学毕业会考:目的有二,其一是为了督促学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控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1,新民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苏维埃时期—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抗战时期中共的教育方针政策:抗战时期,依据党的“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的总方针,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如抗战教育政策;“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政策;“实行生产劳动”的教育政策;“民办公助”的政策等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论述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其中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确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教育总方针。

所谓民族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所谓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的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教育;所谓大众的,是指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民众服务的教育。

2,干部教育干部在职培训是干部教育中开展最早的一种教育形式,早在苏区就已经广泛开展,目的在于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或训练某种专业人员,干部在职培训类别丰富,实施规范,多按系统,分层次举办,以其灵活易行的特点在换届革命工作对干部的大量、急切需求和较大面积提高干部素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干部学校教育是由干部在职培训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干部教育形式,分为高级干部学校和中级干部学校两个层次。

当时主要的干部学校有:中国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等抗大:1936年6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初名抗日红军大学,后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抗大的任务是培养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骨干力量。

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课程主要有政治课、文化课和军事技术课。

抗大教学的主要原则是少而精,理论与实际并重,理论与实践联系,军事与政治并重。

学习方法上有集体研究,自动学习,互相帮助等2,群众教育:主要是指根据地的成人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有冬学和民校,夜校,半日校等;其中冬学和民校适应分散农村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最受欢迎,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形式3,普通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基本上延续苏区的制度,学制五年,前三年为初小,后两年为高小;其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因地制宜,创造了诸如游击小学,两面小学,一揽子小学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战斗性的学校形式。

根据地小学教育的内容十分注意适应战争的需要,特别重视战时政治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中学教育正规化包括重新确立中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建立正规的学校制度,统一课程设置和教材,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小学教育正规化在1949年《小学教育暂行实施办法》中提到小学教育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公民的基础教育,应以学习文化为主,以读写算及社会、自然、卫生等基本科学知识教育儿童,培养其生活技能,并打下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