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才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人才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人才市场需求分析报告--通信0901班 02号贺云英1.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状况;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1.供需差别大:岗位增36%学生增130%。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2.选材要求高: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

一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3.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4.薪酬逐年降低:市场只给很少的酬金。

有一份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5.骗子,假招聘铺天盖地: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许多骗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进行坑蒙拐骗。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

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6.缺乏工作经验:教授多“教练”少。

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

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

7.怕吃苦,爱面子。

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8..频繁跳槽: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

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几个比较突出问题。

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

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取消统一分配派遣,实行自主择业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就业渠道不畅。

据对调查,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

他们呼吁学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多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多提供就业信息。

另外,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信息迟缓,影响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就业率趋降,社会总体失业人数渐多: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新技术、先进设备的不断应用,农业、工业、科研及政府机构等行业部门纷纷进行结构调整。

许多用人单位人满为患,超编运行,企业公司减员增效,事业单位下岗分流,政府部门精简机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从农业看,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历史时期,农业科技含量逐渐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

据最新统计,“80后”的青年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已达1亿人。

这些不断涌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城市中建筑、家政、安保等体力型劳动的主要力量。

虽然很多大学毕业生不屑于这些就业空间较大的岗位,但用人单位越来越倾向于将这些岗位交于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

从工业看,我国正不断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机器设备不断应用,国有企业破产所产生大量的下岗人员已成为社会就业中新的难题。

而这些下岗人员中部分懂技术、精管理的人员又具有大学毕业生没有的实践经验,正成为与部分大学毕业生进行有力竞争的群体。

从科研部门看,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科研设计部门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转移到更高层次的硕士或博士层面,对本专科类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逐渐萎缩。

从政府机构来看,事业性编制逐渐减少,公务员录用考试逐步推广,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竞争某一国家公务员岗位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而从理论和实践经验考察,大学毕业生又往往处于竞争的弱势。

“名牌效应”占据就业市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名牌大学所产生的“名牌效应”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用人单位对重点大学、名牌院校的毕业生需求仍十分旺盛。

从很多招聘信息中便可看到,“985” 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正成为众多用人单位的首选,也成为进入许多大城市的“敲门砖”。

尤其是一些外资、合资或着名企业对于毕业生的毕业院校十分重视。

这就造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被动分流,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就业压力.“名牌效应”本质上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不应成为用人单位对于聘用人员的惟一指标,高校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理应成为就业过程中须考量的重要依据。

学历层次性差异显着,技术型毕业生就业较为宽松:我国加入WTO后,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对于本部门的人员素质要求日趋提高,个别用人高消费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有些用人单位对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并不清晰,一味追求高学历,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呈现本科生化,本科生的工作岗位呈现研究生化,而很多高校、科研院所原本硕士研究生可胜任的工作岗位却非博士不要。

这种现象不仅加大了就业压力,而且严重破坏了人才的合理配置,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

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本科生为84%,高职(专科)生为61%。

技术型专科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上海、深圳等地企业时常出现为聘用钳工、车工等技术型毕业生而竞相提供高薪的现象。

有“一技之长”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

毕业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当前,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就业本身的规制,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就业渠道不畅,政策性障碍较多。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功能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就业形式单一;部分地区还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为包袱,片面强调财政困难,宁可雇请临时工,也不接受本地大学毕业生,从而不能发挥高校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些部门就业协议签订过程烦琐,人为设置就业政策上的障碍,致使很多毕业生不能实现正常就业。

大学毕业生中的部分贫困生更是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由于大多数高校贫困生来自边远地区,所受教育水平相对有限,大学期间易于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主动与人交流,很少参加集体性活动,以致社会认知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相对较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就业时,贫困生所掌握的社会资源较小,就业信息有限,相关的就业成本缺乏(如跨地区就业的交通、联络等费用),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部分贫困生就业渠道更为狭窄,实现就业的难度较大。

2.软件专业的就业前景;软件技术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中国IT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的推广应用等。

IT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

IT人才队伍是IT产业发展的支撑,一个国家的IT人力资源储备、IT人才培养及使用状况决定着该国IT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

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更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化的迫切需要和必要保证。

专家分析,在IT急剧发展的今天,IT技术在人们眼中已经不是最初单纯的电脑技术了,而是转为软件开发技术。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信息产业已成为众多发达国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手段。

软件技术的就业前景深受信息化发展的影响。

而作为信息产业中最活跃,最智力密集,发展最快的软件产业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成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

如此受到重视的软件技术的就业前景怎能不好?软件技术的就业前景乐观的原因还包括中国软件人才短缺,而产业的发展又十分迅速。

中国在软件总体设计,软件研发等方面缺乏高层次人才。

缺口较大、结构失衡、需求旺盛。

高校培养人才存在与市场结合不足的问题。

目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跟市场需求的技能是平行的,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无法学以致用,而企业缺乏的正是有项目操作实战能力的人才3.市场调研不同学历之间的就业情况: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格局中,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基本持平,专科生则明显地供过于求。

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中,高学历无疑是占有一定优势的。

尤其是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研发部门,招聘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已成为用人的基本要求。

因此,高学历成了这些单位的“敲门砖”,没有高学历,连应聘的门也进不了。

而其他用人单位的招聘,在其他条件都差不多的情况下,高学历人才将占有一定优势。

大专生和文科生“最难找工作”“本科生只要调整好心态、降低期望值,找到一份工作难度其实并不大,真正难的是大专生和文科生”。

尽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许多高校的就业办负责人认为,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本科生找工作其实并不算太难,真正难找工作的是文科类专业毕业生。

据从广州、东莞和佛山等珠三角各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了解到,目前正在人才市场上求职的未就业大学生群体中,大专生所占的比例占了70%以上。

“大专生虽然只比本科生少读1年,但找工作的难度却要大许多。

”广州一所公办大专的毕业生黄清颇为感慨地告诉记者,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几乎都明确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即使好不容易才遇到一家愿意招聘大专生的公司,职位竞争也是非常激烈,动辄至少有三五十名学生排队等着面试。

即使是那些在利用亲戚、熟人推荐就业方面有优势的广州本地生源的大专生,也感受到了“大专生已经过剩”所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

4.市场调研不同专业之间的就业情况:机械类:机械及自动化专业属于人才缺口比较大的专业之一。

机械行业的人才强调技术性。

企业希望招聘到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理论知识,懂得思考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希望到外企工作的学生,除了专业知识要掌握好外,管理、销售等方面的能力也不可忽视。

建筑工程:大量吸纳应届毕业生建筑工程专业属于人才需求缺口比较大的专业之一。

建筑企业对人才的硬性指标要求不严格,比如给排水、工民建、施工管理、概预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专业方向的学生,每年都被建筑施工公司大量吸收,但由于受工作环境的影响,人才流失相对较多。

市场营销:专业销售人才受宠.营销类职位是目前招聘类别中热点之一,企业急需的是有技术类专业背景的营销类人才。

国内销售人员可分为高级营销人员(如销售经理)、一般销售人员,多为客户代表、推销人员,包括商场售货员和挖掘客户的推销人员和兼职销售人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