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水分生理(上课版)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水分生理(上课版)


(2003年,全国卷)30.下述有关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论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C
A.初始质壁分离时,细胞的压力势等于零 B.在质壁分离现象中,与细胞壁分离的"质"并不是原生质 C.蚕豆根的分生细胞放在20%的蔗糖溶液中,能够发生质壁分离 D.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其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发生质壁分 离复原。其原因是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都进入了细胞
白天(光)CO2↓ PH ↑6.1~7.3
淀粉 + 磷酸 淀粉磷酸化酶 G1P → G + P
水势↑ 细胞 失水 气孔 关闭
夜晚(暗)CO2 ↑ PH ↓ 2.9~6.1
水势↓细胞 吸水气孔 开放
➢ 2、无机离子学说 20实际60年代受重视 ➢ 电子探针、组织化学分析保卫细胞的K+水平,发现:气孔张开时,
跨膜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 细
要经过质膜和液泡膜的过程。

途 共质体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 径
连丝移动到另外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的移动过程。
速度较慢。速度慢10-3cm/h。
根系吸水的3种途径
(三)根系吸水的动力 1、根压:由于水势梯度引起水分进入 中柱后产生的压力称为根压。一般为 0.05-0.5MPa,是主动吸水过程。 ➢ 证明根压存在的两个证据: ➢ 伤流:是指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 溢出液体的现象。伤流是根压引起的。 ➢ 吐水:未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向外 溢出液滴的现象。早晨、傍晚常见
压差增大,有利蒸腾;光使气 孔开放,气孔阻力减小。 2、空气相对湿度:大,蒸腾慢 3、温度:高,有利蒸腾 4、风:微风促进,强风抑制
(二)内部因素 1、气孔和气孔下腔
气孔频度(气孔数/cm2)和气孔 大小直接影响内部阻力,气孔下腔 体积影响内部蒸气压。
2、叶片内部面积
指内部细胞间隙的面积。内部面 积大,有利于蒸腾。
3、二氧化碳 低浓度二氧化碳促进气孔张开;高浓度二氧化碳能使气孔迅速关 闭,无论光照或黑暗均是如此。
4、脱落酸
三、影响蒸腾作用的外、内条件
取决于水蒸气向外扩散力和扩散途径阻力
扩散力
蒸腾速率= 扩散阻力
=
气孔下腔蒸气压-大气蒸气压 气孔阻力 + 扩散层阻力
(一)外界条件
1、光照 :最主要的外界条件 光照提高叶温,叶内外蒸气
特点:简单扩散是物质顺浓度梯度进行,适于短距离运输(胞内 跨膜或胞间),不适于长距离的迁徙。
水的蒸发、叶片的蒸腾作用都是水分子扩散现象。
二、集流
概念—是指液体中成 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 力梯度下共同移动的 现象。例如水在木质 部中远距离运输,水 分从土壤溶液流入植 物体。
特点:物质顺压力梯 度进行。水分集流与 溶质浓度无关。
植物生理学
第一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
有收无收在于水
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


水分分Fra bibliotek分的











第一节 植物对水分的需要
一、植物的含水量 1、不同的植物含水量有很大的不同

草本
木本
70%-85%
2、同一植物生长在不同环境中含水量也有差异 3、在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和不同组织的含水量的差异也很大
1、幼小植物:地面以上的全部表面 2、成年植物:蒸腾有三种方式 ➢ 皮孔蒸腾 — 高大木本植物,约占全部蒸
腾的0.1% ➢ 角质蒸腾—约占全部蒸腾的5%~10% ➢ 气孔蒸腾—主要方式
(三)蒸腾作用的指标
➢ 常用指标有三个: ①蒸腾速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蒸腾的水量。g/m2·h。 白天一般为15~250 g/m2·h,夜里一般为1~20 g/m2·h。 ②蒸腾比率(TR):指光合作用同化每摩尔CO2所需要蒸腾散失的 H2O的摩尔数。C3植物的是500~1000;C4植物为 200~350; CAM植物的是50。 ③水分利用率(WUE):是指光合作用同化CO2的速率与同时蒸腾 丢失的水分的比值。一般情况下为0.7~2.5 mgCO2/gH2O
未形成液泡的细胞有一定的衬质势(如干燥种子的可达-100MPa), 已形成液泡的细胞衬质势很大(-0.01MPa),但绝对值很小(趋 于零),可忽略不计。
总结:
* 故具有液泡的成熟细胞:
Ψw = Ψs + Ψp
* 没有液泡的分生细胞、风干种子胚细胞:ψw = ψm * 初始质壁分离细胞:ψw = ψs * 水饱和细胞: ψw = 0
➢3、重力势(ψg) :是水分因重力下移与相反力量相等时的力量。它 能增加水分自由能,提高水势的值,以正值表示。
➢当水高1 m时,重力势是0.01 MPa。考虑到水分在细胞水平移动, 与渗透势和压力势相比,重力势通常省略不计。
➢4、衬质势( Ψm ):由于细胞胶体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亲水性和毛细管对自由水的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恒为负值。
➢1、渗透势 (ψs):在某系统中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 的值,又叫溶质势(ψπ)。
➢ψs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总数
➢2、压力势(Ψp):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增加值。 ψp>0,正常情况压力正向作用细胞,增加 Ψw ψp< 0,剧烈蒸腾压力负向作用细胞,降低Ψw ψp = 0,质壁分离时,壁对质无压力
(2015,全国卷)53.在20摄氏度条件下,将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细胞(Ψs=—
集流是通过细胞膜上的水孔蛋白 (也称水通道蛋白)形成的水通 道来完成的。水孔蛋白广泛分布 于植物各个组织。
三、渗透作用 (一)渗透现象
1、渗透装置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定义:水分从水 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 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二)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
* 只有春季叶片未展开或树木落叶以 后以及蒸腾速率很低的夜晚,主动 吸水才成为主要的吸水方式。
(四)、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 1、土壤中可用水分
2、土壤通气状况 土壤通气不良导致土壤缺氧和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短期内可使 细胞呼吸减弱,继而阻碍吸水;时间较长,就形成无氧呼吸, 产生和累积较多酒精,根系中毒受伤,吸水更少。 3、土壤温度:
4、土壤溶液浓度:
第四节 蒸腾作用
• 植物的失水方式: 液态散失 — 吐水 气态散失 — 蒸腾作用
• 蒸腾作用的概念:是指水分以气体状 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 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 蒸腾作用与蒸发不同,它是一个生理 过程,受气孔结构和气孔开度的调节。
(一)生理意义 1. 2.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收矿质盐类和在体内运转的动力; 3.蒸腾作用能够降低叶片的温度。 4.有利于CO2的吸收和同化。 (二)蒸腾作用的部位及方式
细胞水势、渗透势和压力势在不同细胞体积中的变化
(1)初始质壁分离时,V=1.0, Ψp= 0, Ψw = Ψs (2)充分膨胀时,V=1.5, Ψw = Ψs + Ψp = 0 或Ψw = 0 Ψs = -Ψp (3)剧烈蒸腾时, Ψp < 0 Ψw < Ψs
(四)细胞间的水分移动
➢地上比根部低。 ➢上部叶比下部叶低 ➢在同一叶子中距离主脉越 远则越低; ➢在根部则内部低于外部。
➢ 成熟细胞的原生质层(原生质 膜、原生质和液泡膜)相当于 半透膜。
➢ 液泡液、原生质层和细胞外溶 液构成了一个渗透系统。
➢ 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可以 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三)水势和自由能
1、自由能
根据热力学原理,系统中物质的总能量可分为束缚能和自由能。
物质 能量
束缚能:是不能用于做有用功的能量。 自由能:是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能够作功的那部分能量。
2、化学势:在等温、等压条件下,1mol物质的自由能就是该物 质的化学势。
3、水势:指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用 (ψW) 表示。
w

W W 0


W

VW
VW
(1)水势的单位:
水势

水的化学势 水的偏摩尔体积

N·m·mol 1 m3mol 1
N·m2 Pa
水势的单位是压强的单位:帕斯卡(Pa)、大气压(atm)、巴 (bar)。
(3)几种常见化合物的水势
溶液 纯水
Ψw /Mpa 0
Hoagland营养液 海水
1mol·L-1蔗糖 1mol·L-1 KCl
-0.05 -2.50 -2.69 -4.50
(4)细胞的水势
Ψw = ψs + ψp + ψm + ψg Ψs :渗透势 Ψp :压力势 Ψm :衬质势 Ψg :重力势
二、气孔蒸腾
(一)气孔运动
⑴ 双子叶植物气孔运动 保卫细胞肾形,内壁厚,内有横 向微纤丝,细胞吸水,外壁伸长 向外移动,将内壁向外拉开,气 孔张开。
⑵ 单子叶植物的气孔运动 保卫细胞哑铃形,中间部分壁厚, 两头薄,有辐射状微纤丝。细胞 吸水,两头膨大,气孔张开。
(二)气孔运动的机理
➢ 1、淀粉—糖相互转化学说
第三节 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
•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传输包括:
径向传输:是指水分从土壤溶液中传 输至导管的过程,即根系吸水。
轴向传输:是指水分在木质部导管向 上传输至植物顶部的过程,即水 分向上运输。
一、根系吸水
(一)根系吸水的部位:主要在根尖的根毛区。
(二)根系吸水的途径
质外体途径:是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 细胞质部分的移动过程。移动阻力小,移动快。
1bar = 105Pa = 0.1MPa = 0.987atm
(2)水势的大小: ➢ 纯水的自由能最大,因此水势最高,这样规定纯水的水势为0 ,其他容易与它相比较,而得出其大小。 ➢ 由于溶液中溶解了溶质,而溶质颗粒存在降低了水的自由能, 所以溶液中水的自由能要比纯水低,溶液的水势就成为负值,溶 液越浓,水势越低,负值越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