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武汉1+8城市圈支柱产业分析
武汉1+8城市圈支柱产业分析
• (6)盐化工产业链。
上游产业为海盐制取或盐卤的开采,可用于生产纯碱,也可通过电解生产烧碱(氯碱)并副 产氯气。并带动建材(玻璃)、食品、医药、精细化工及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发展。
• (7)纺织服装产业链。
上游产业为棉花和化纤生产,产出纱、坯布和服装面料,可带动针织、服装、纺织机械等相 关下游产业的发展。
、沿江布局、水资源充足、运输条件较优、产品接近消费市场、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
力等比较优势,“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以武钢为龙头,联合鄂钢、冶钢等在内的 2000万吨级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2)有色冶金工业
炼铜分布于黄石市的大冶。通过建设铜录山三期和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扩建,
2010年精铜产能将达到30万吨。炼铝工业主要分布于阳新和潜江。目前已分别形成年 产13万吨和6万吨的电解铝生产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并发挥铝电联产的优势,今后 电解铝产能将扩大到25万吨/年。重点发展铝合金建材、电缆等深加工产品。
4、食品饮料烟草工业 重点发展粮、油、水产品、禽蛋、肉、奶、水果、蔬菜8类优势和特色食
品行业;积极开发新产品,如老年保健食品,婴幼儿营养食品,各种安全、 营养、卫生、方便的快餐食品,中高档系列卷烟以及低度、营养、多功能的 酒类等;重点扶持一批优势企业。
城市圈9市中,武汉市重点发展卷烟、优质啤酒、系列奶制品、方便食品 和系列饮料;黄石市重点发展劲酒,并建成为青岛啤酒在华中地区的最大生 产基地;黄冈重点发展饮料工业集群及油菜籽深加工;孝感重点发展麻糖及 米酒系列深加工产品及啤酒;鄂州重点发展水产品、肉类、粮油、蔬菜、油 料等10个系列农副产品深加工;天门重点发展油菜籽深加工、楚天香酒业、 保健饮料及啤酒。
武汉1+8城市圈产业规划
C目 录 ONTENTS
1
武汉1+8城市圈介绍
2
基本情况及总体发展目标
3
优势产业链及支柱产业分布
4
职能结构分工及物流网点分布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拟制造、新型仪器仪表、激光加工机械等先进制造技术及产品,加强制造过程 主控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4)新材料领域 在巩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领域
的优势地位的同时,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复合型功能材料、激 光材料、环境友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等高性能新材料。
(5)高技术产业一体化布局 充分发挥武汉市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的研发优势和龙头、基地与总部的作
光电子信息产业链。突破性地发展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形成较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2)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
整合东湖、庙山、葛店三个开发区及南湖高新农业区的生物医药研发与产业资源,在环东湖地 区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3)光机电一体化 重点发展高性能数控系统及加工设备。大力发展精密成型、快速原型、虚
5
工业发展总体目标
到2020年,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 为主体,工业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特色鲜明、运行高效 、布局合理的工业化水平较高地区,并成为我国中西部工 业总量和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工业发展具体目标
1、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
• (4)有色冶金产业链。
以炼铜工业为例,上游产业为有色金属采选、粗炼及精炼,下游产业包括矿石中伴生组分(如金、银及 硫、铁等)的回收,对粗炼过程中烟气产生的二氧化硫进行回收加工,对铜材进行深加工(板、带、箔)等 。
• (5)石油化工产业链。
上游产业为石油开采、运输及炼油,下游产业为对乙烯、丙烯、丁烯等多种基本有机化工原 料的精深加工,作为发展精细化工、医药、纺织、轮胎及塑料制品的原料。
2、纺织服装业
(1)纺织工业。发展方向为:一方面要加快技改步伐,淘汰落后生产力,广泛采用先进的气流 纺和喷气织机,提高棉纺织加工及印染后整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纺织工业向仙桃、孝感、 黄冈、天门等产棉区及优势企业集中,形成集聚效应。
(2)服装业。在重点建设武汉及仙桃两个服装基地的同时,搞好黄石、潜江、天门、孝感、鄂 州、黄冈等地服装企业的改扩建和产品提升。
PPT 素材: /sucai/ PPT 图表: /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 课件: /ke 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美术课件:/kejian/me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i/ 生物课件:/kejian/she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i/
部将武汉市作为国家电动汽车试点示范城市的政策优势,依托东风、电动汽车公司,加快电动 汽车的产业化进程。 (2)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一是要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建立与整车生产相适应的大型零部件生产企业,重 点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关键汽车零部件。二是按照比较优势和专业分工的原则,在武汉周边八 市建立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与武汉汽车产业相配套。三是鼓励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兼并重组、 收购、参股、联营方式,实行跨地区“强一强”联合。 (3)船舶工业
规模与发展。武汉城市经济圈工业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显示出了作为湖北工业核心增长级 的良好发展势头。
比重与地位。武汉城市经济圈以其特有的区位优势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奠定了在全省工 业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
企业集中度高
B
总量比重大 C
经济效益贡献突出
1+8
武 汉 城 市 圈 铁 路 网
用,重点推广: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周边的“总部模式”,研发在武汉、产业 基地在周边的“孵化模式”,营销在武汉、产品在周边的“店厂模式”,注册 在武汉、生产在周边的“分家模式”,以及生产主体在武汉、辅助产品在周边 的“产业链模式”。
2、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业
(1)汽车制造业 重点发展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新材料的安全、廉价、环保、实用、高效的轿车;发挥科技
武汉1+8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Wuhan Metropolitan Area),又称武汉"1+8"城市圈、“大武汉都会圈”,是指以中部 最大城市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 市所组成的城市群。武汉为城市圈中心城市,黄石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基本情况
14%。
2、工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3年的 71907元提高到2010年9万元
和2020年的12万元。
3、工业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到2010年销售收入50亿和 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企业
集团分别达20家和7家。
4、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2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
12%,2020年达18%。
重点发展水污染及大气污染防治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成套设备,以及噪声防 治与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形成环保设备系列化、规模化生产能力。
工业重点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1、化学工业
(1)石油化工。“十一五”期间,规划在武汉建设80万吨乙烯工程。延伸乙烯产业链,重点发 展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塑料)及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及有机化工原料的深加工。以石油化工为 龙头,将下游产业(三大合成材料)及相关的医药、精细化工布局在鄂州、黄石、黄冈、孝感、 仙桃等地,形成4~5个有一定规模的石化产业集群。 (2)盐化工。今后在对孝感、潜江、天门盐矿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同时,搞好现有纯碱、烧 碱企业改扩建,大力开发氯甲烷、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氯化PVC等深加工系列产品。
发挥武汉市船舶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建成为全国中小型特种船舶设计制 造、船舶配套和船舶出口基地。其中依托武昌船厂,发展挖泥船、公务执法船等港口作业工程 船;依托青山船厂,发展不锈钢化学船、油船及其他液体货物船等特种出口船舶。
3、冶金工业
(1)钢铁工业 发挥武汉城市圈钢铁工业产业基础好(2004年钢产量1340万吨)、产业集中度高
• (10)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
该产业链结合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上游为优质农副产品生产、收购,下游为农副产品的深 加工和销售等。项目,生产纸张及纸板等,可带动印刷、包装等下游产业的发展。
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 1、高技术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 依托“武汉•中国光谷”,大力发展光显示、光存储、汽车电子、金融电子,形成比较完整的
4、装备制造业
(1)成套设备制造 一要优先发展面向全国市场的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电站锅炉、新型汽轮发电机、热
电联产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重型与超重型数控机床等;对主要面向湖北省内市场的 冶金及水泥设备、锻压机械、纺织机械、机床、造纸机械及粮食机械等,亦应满足需要 。二要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和光机电一机化技术,加快对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提升产 品档次。三是装备制造业布局,武汉重点发展电气机械、机床及通用机械制造,周边地 市则以专用设备制造为主。 (2)环保设备制造
• (8)造纸及包装产业链。
上游产业为营造速生丰产林(杨树或竹林),作为制浆、造纸的原料,通过林纸一体化
• (9)建材及建筑业产业链。
上游产业为非金属矿(石灰石、石膏石、高岭土等)的开采,作为生产水泥、石材的原料, 可带动水泥制品、预制构件、新型墙体和装饰材料,以及建筑业、房屋装修业等下游产业的发展 。
产业集群
高新产业
光纤、光电子设备、通信设 备、计算机、医药
优势能源
冶金、电力、石化、建材等 行业
机械制造
汽车、重型装备等重型制造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