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分析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分析

64 JSXX07/20"/0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分析 

◎武汉大学孙靓雯 

武汉都市圈以武汉市为核心.包括以武汉市为圆心,半 径为1O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 黄冈.成宁 仙桃、潜江 天门等8个省辖城市。大冶等7个县级城市 和l 5个县。从城市圈内部结构体系看.为中心城市——城 市——城镇——集镇。中心城市有较高的空间集聚性。城 市圈发展水平处于雏形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超过10000元,人口密度超过300人每平方公里. 城市化水平低于40%。 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相对较好的资源条 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 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 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优势。但也存在各个城市问产业缺 乏明确的分工、联系不紧密、整体的竞争力较弱的问题。 如表l所示.2004年除武汉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 业外.其他城市均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说明现阶段 圈内城市经济多处于工业化初期.在第二产业内部,又多 

表1 2004年城市圈中九城市三次结构分布 三次产qk结构 E导产业 武议 5 46 49 钢铁、他T、建材、食赫、造 纸 黄石 9 54 37 捕食、辨截 妨织、机械、化 、暖药、轻r. 食最、屯子 冶金 郭州 23 52 05 孝寤 趴42 34 机电、食赫,建材、化1= 黄阿 25 45 30 建材、纺织、机械加工 成中 22 47 31 轻纺、机{j幢、建材、食品、运 输 仙桃 23 4I 36 纺规服犍、轻工、食品、医药 化1= 天门 I5 52 33 农产晶加l:、食品、纺织 潜旺 22 45 33 机械制墙、冶盘、;轾翁、石油 化_=I=、_盐化_=『=及联药化薰 数据来源: 《湖北统计年鉴2006},经过计算整理所得 以机电 纺织.食品、建材为主。各城市现状主导产业由 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结构多有雷同,重复建设严重。 对于区域产业分工及产业比较优势问题的研究。很多 学者都是通过对区域产业区位商的测算来进行比较分析得 出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唐磊、曾国平(2005)通过区位商 分析法.运用西南.西北地区的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 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行业产值,与全国水 平进行区位商测算,发现两个地区相对于全国水平在第一产 业及建筑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第三产业则发展落后; 并提出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注重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 转化;改造传统工业,发展地方特色;发展新型第三产业的 政策建议。 从表2可知,武汉城市圈九城市中.武汉的第三产业 区位商为】.18;k于1.表明武汉的第三产业具有较为突出的 比较优势.而其他八个城市第三产业的区位商都小于】. 不具比较优势;同时可以看到其他城市的优势产业大都集 中在第一产业,仅有四个城市即黄石.鄂州、咸宁和潜江 在第二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这也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分 工不明确.城市的职能特色不明.并在低水平上雷同。由 此表明武汉城市圈还只是区划意义上的城市圈.还不能称 其为城市经济圈.因为武汉目前还没有发挥出其“极核效 应”,没有带动各个城市发展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 由于数据不可得。本文仅对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进 行测算与分析,在对各城市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时。 从各产业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第一产业选择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选择工业。 如表3所示.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来看.武汉的农业 渔业的区位商分剐为1.O5、1.O2均大干 ,表明武汉在农业 和渔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黄冈 咸宁在农业和林业方面 探索.理念 口~js;OOVer、、

 均具有明显比较优势;鄂州 仙桃的渔业区位商为2.O5. 1.73.均大于1.表明这两个城市的渔业比较优势较为突 出;天门的农业区位商为1.04,比较优势突出.牧业同样 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潜江在牧渔业区位商均大于1。表明 该城市地区的牧渔业具有较为突出的比较优势。从这些数 据中可以发现.九个城市第一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农业和 渔业两个方面、林牧业的比较优势相对较弱,这表明大部 分城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雷同,这也表明各个城市产业分 工不明确。各城市的个性化特色不明 从表4中看出.仙桃和潜江的轻工业区位商分别为 2.01 1.0l,表明这两个城市轻工业具有比较突出的比较优 势;重工业方面.黄石、鄂州 潜江区位商分别为1.16、 1.12、1.11均大于1,表明重工业比较优势较为突出;另 外,还可以看到潜江的轻重工业区位商都大于1.说明潜江 工业整体优势比较突出。 从上述区位商测算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 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在产业总体上表现为专门化程度偏低, 缺乏有区域优势的产业链,各城市的产业分工不明确;产 业关联度明显偏低,表现为各个城市间的产业结构 优势 产业趋同,缺乏合理分工和互补。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 非绝对意义上的均衡发展,各地齐头并进.它是一个相对 的动态概念.强调地区互动,关联发展 总体协调。笔者 认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同样也需要协调发展.武汉更要 担当起“龙头”的责任.依托区域内的资源比较优势和产 业比较优势.科学明确各城市的产业分工,促进各城市产 业协作,确立“携手并进,错位发展”的思路。 

(一)以武汉为首。建立潜江 仙桃.天门农 业产业链 依托彼此相连优越的地理位置,建立潜江、仙桃、天 门农业产业链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从前面分析的表2 中可以看出.这三个城市第一产业区位商均大于1,具有较 为突出的EE较优势,同时,从表3中也可以看到,三个城市 在农、林、牧、渔业都分别具有相对突出的比较优势,易 于发展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且三地彼此相连,更能节 省生产成本.能够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 

(二)以武汉为首,建立黄石、鄂州、孝感重工 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链 从上述分析表4中我们可知,黄石、鄂州在第二产业及 重工业方面都具有很突出的比较优势,这也是因为黄石 鄂州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台金工业发达,所以可以重点 发展冶金、钢材、建材、汽车行业。虽然孝感的第二产业 和重工业的区位商都小于1,目前还不具备行业比较优势, 但是孝感目前的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同时,可以在 黄石和鄂州的带动下.逐渐形成重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 链。 

(三)建立潜江、仙桃、天门轻工业产业链 潜江.仙桃是我省棉花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可以建立 以轻工纺织 服装加工为主导的轻工业产业链,这样既可以 节约运输成本也可以节约技术成本.从表4中也可以看到。 两个城市的轻工业区位商都大干1,具有明显产业比较优 势,另外.从表4中可看到天门的轻工业区位商小于1.也就 是说目前天门在轻工业方面并不具备比较优势,但是。天门 是我国内地最大的产棉乡,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出发,应 该大力发展天门的以纺织为主导的轻工业.同时还促进了天 门的经济发展。 

(四)以武汉为龙头,带动八市第三产业的快速 发展 从表2中我们看到,九市中仅武汉的第三产业区位商 大干1.具有突出的产业比较优势.这也与武汉的金融业、 服务业以及教育业的贡献密不可分.但是城市圈作为一个 整体,单单发展一个城市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在全球经济 一体化及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局势下,第三产业的发展 显得尤为重要,武汉作为核心城市,应该充分发挥其“极 核”作用.带动各城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样其他八 市才能更好地作为武汉的支撑.建立更加成熟、更加现代 化的城市圈。 对于起着领跑“中部崛起”作用的武汉城市圈。进 

一步合理内部产业结构对于其今后发展有着极其关键的作 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借助良好发展时机,加速武汉及 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武汉城市圈会真正成为我国区域经济 的第四个增长极。骚 

表2九城市第三产业区位商 武汉市 黄石市 郭州市 孝感市 黄弼市 戚中市 仙桃市 天门市 潜江市 第一 O 42 0.71 1.o8 1.9l 2.04 1.8 1.g 1.76 1 25 北Lq 第一产 0 9 1.16 l_l2 0 g O.97 】01 O.88 0 g8 L1i 业l 0 前=产 l i8 0 gl 0 84 0.84 0 73 0 75 0.87 0.81 0.79 业i Q 数据来源: 《湖北统计年鉴2006},经过计算整理所得 

表5 九城市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区位商 武汉市 黄石市 鄂州市 孝赙市 黄pq市 碱中市 仙挑市 天门市 潜江市 农业 l o5 O 99 0 77 0.93 【_07 1.12 O.86 1.04 0.92 L0 林业 O 42 1.37 0.46 0.94 【.4 2 7 0.38 O l1 0 46 L0 牧北 0 94 1.03 仉9 l 23 0.94 O 77 O 9 I l2 I.Q 懒业 1.02 l l2 2.05 0 86 0.8 0 77 l 73 O.7丑 l_01 L0 

数据来源: 《湖北统计年鉴2006},经过计算整理所得 

表4九城市轻重工业区位商 武救市I黄石市 鄂州市 孝感市 黄1)c】市 戚中市 仙桃市 无『1市l潜江市 轻T业 0.73 1 0 36 O 59 O 83 O 46 0 88 2 O1 。59 l l。l L0 熏_1=业 0 89 l1,2l l l8 0 39 O.19 0 4l 0 2 0 2】I 1 13 m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06},经过计算整理所得 

JSXX07/2010 65 口-sIc=OVe 、 

探索.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