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供热发展“十三五”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1.1 “十二五”工作回顾1.1.1 供热现状(1)供热面积截至2015年底,集中供热面积3.73亿平方米, 集中供热普及率91%。
表1-1 现状供热面积及集中供热普及率统计表(2)现状热源1、全市共有热电厂12座,总容量11113兆瓦,总供热能力1.32亿平方米,总供热面积1.14亿平方米。
表1-2 现状热电厂汇总2、全市有燃煤锅炉房共132座,总供热面积1.32亿平方米;燃气锅炉房142座,总供热面积1.12亿平方米。
3、全市可再生及其它清洁能源供热面积1500万平方米。
4、现状热源结构。
天津市燃煤锅炉房供热面积占全部供热面积的35%,热电联产供热面积占全部供热面积的31%,燃气、可再生能源及其它清洁能源供热面积占全部供热面积的34%。
1.1.2 “十二五”主要成效(1)集中供热普及率稳步提高。
截至2015年底,天津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73亿平方米,比“十一五”末期(2.52亿平方米)增长0.48倍。
全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1%,比“十一五”(85.2%)提高5.8个百分点。
(2)热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截至2015年底,天津市燃煤锅炉供热比重占全市供热面积的35%,比“十一五”(68%)降低33个百分点;热电联产占31%,比“十一五”(28%)提高3个百分点;燃气、可再生及其它清洁能源比重占34%,比“十一五”(4%)提高30个百分点。
表1-3 热源结构对比表(3)燃煤锅炉房改燃和并网成效突出。
截至2015年底,我市累计改燃并网212座锅炉房,共计511台锅炉,改造供热面积1.29亿平方米。
(4)启动可再生能源供热综合能源站建设工作。
“十二五”期间我市启动了可再生能源供热站建设工作。
目前已开工建设20座能源站,总服务面积468.6万平方米。
(5)供热能耗明显降低。
2015年底,我市建筑供热平均标准煤耗为15.78公斤标煤/平方米,比“十一五”(22.15)末降低能耗29%。
(6)热计量试点面积扩大。
天津市从2001年起开始筹划供热计量收费改革工作,初步建立了供热计量收费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体系。
“十一五”末供热计量收费试点面积约3000万平方米,仅占全市集中供热面积的11.9%,“十二五”期间加大了供热计量试验力度,“十二五”末全市热计量收费试点面积达到11100万平方米,占全市集中供热总面积的29.8%,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
1.1.3 “十二五”发展情况总结(1)热电联产供热比例未达到“十二五”目标。
“十二五”末,热电联产供热比重占31%,未达到“十二五”目标(大于50%)。
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受政策、审批及建设速度等因素影响,热电厂建设缓慢。
(2)可再生能源供热比例未达到“十二五”目标。
“十二五”末,可再生能源供热比重占4%,未达到“十二五”目标(大于10%)。
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资源的限制、开发建设单位节能意识的欠缺、自建项目的激励政策尚不完善、利用可再生能源机制不健全等因素。
(3)供热计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热计量收费面积达到11100万平方米。
(4)供热能耗明显降低,建筑供热平均标准煤耗15.8公斤/平方米。
表1-4 天津市供热“十二五“发展情况总结1.1.4 存在问题(1)热电厂建设速度需进一步提高。
新建热电厂建设周期较长,不能及时为周边新建建筑供暖,还需要建设临时锅炉房来过渡,造成热源建设滞后。
现状热电厂存在改造潜力,热电厂供热能力没有充分发挥。
(2)集中供热发展不均衡。
主城区、滨海新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较高,达到了90%以上,远郊五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还较低,仅为76.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点,大部分地区仍需依靠分散小锅炉供热,供热能耗较高,污染较重。
(3)系统能效有待提高。
热电厂调峰没有完成,供热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区域锅炉房运行和管理还存在进一步节能空间;供热计量普及率较低。
(4)可再生能源供热比例低。
天津市可再生能源供热条件优越,而现状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仅占总供热面积的4%,未能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现状可再生能源利用潜力开发不足,其利用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5)供热系统能效和安全供热有待提升部分供热管网老化,影响供热安全和供热效率;供热系统运行及管理存在节能潜力,供热系统应急和监管平台尚未建成。
1.2 城市概况1.2.1 地理位置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地理坐标:北纬38°34′~40°15′,东经116°34′~118°04′。
北依燕山,东临渤海,隔海与日本、朝鲜半岛相望,在东北亚经济区中居于中心位置,是东北亚地区通往欧亚的“大陆桥”铁路运输距离最近的起点。
天津市处于京、津、唐地区的南部,环渤海地区中心,东北亚地区经济发达的中枢部位。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天津历史上就一直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华北、西北等广大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并逐渐成为蒙古和中亚内陆国家进出太平洋的重要出海口。
天津市交通条件优越,已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交通网络。
境内有京哈、津沪、京九、津蓟、大秦等国家铁路干线通往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等地区。
公路网四通八达,京津塘高速公路将北京、天津连成一个整体,京福、京唐、山广等国道与多条市级公路构成对外交通的骨架。
1.2.2 自然资源条件(1)地形地貌天津市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可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海岸带和滩涂等。
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海拔高程平均在2~10米之间。
全市只有北部有部分山区,属燕山山脉,最高峰为蓟州区和兴隆县交界处的九山顶,海拔1078.5米。
(2)地质特征天津市工程地质条件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变差,地耐力在8.7~26.6吨/平方米之间,一般为15~19吨/平方米。
沿山地带、河流冲积扇面的上部和中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市区、滨海地区以及河滩等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中心城区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第四纪底界埋深400米左右,为河流相、湖沼相和海相沉积,岩性主要为粘性土与粉砂、细砂互层,沿海地区浅部埋藏有淤泥质土。
天津市处于京、津、唐地震多发区,断裂不同期数量繁多,分布错综复杂,主要活动断裂带有十余条,其中有宝坻断裂带、蓟运河断裂带、天津北断裂带、海河断裂带和大城断裂带等。
天津市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汉沽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其他地区为7度区,其中大港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其余12个辖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3)气候天津市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面对太平洋,季风环流影响显著,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受蒙古冷高气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多偏南风。
天津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有明显由陆到海的过渡特点:四季明显,长短不一;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少雪。
第二章“十三五”发展目标2.1 “十三五”面临的形势要求2.1.1 “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实现“一基地三区”定位,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
(1)建设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经济发达之都。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体经济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和城市国际化程度达到新水平,综合实力和城市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5%。
(2)建设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创新创业之都。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更加完善,创新人才大量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全国前列。
(3)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绿色宜居之都。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空气质量、水质达标率显著提高,林木绿化率大幅提升。
(4)建设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的魅力人文之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崇德尊法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5)建设共有共享、安全安定的和谐幸福之都。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生产生活安全有序,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保持同步,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1.2 发展要求(1)低碳减排要求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和建设“美丽天津”的要求,加大可再生能源及燃气供热比重,减少燃煤消耗,防治大气污染。
(2)供热需求刚性增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市供热需求仍呈刚性增长趋势。
(3)天然气稳定供气压力增大天然气在冬季供热中的使用比重增加,将进一步扩大天然气用量的冬夏峰谷差异,天然气冬季气源保障和价格逐步成为制约供热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规划范围及年限规划范围为天津市城镇建设区域,包括主城区(中心城区、环外部分)、滨海新区和远郊五区三个部分。
其中:主城区、滨海新区规划范围为区域内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采暖用热。
远郊五区规划范围仅包括城区和镇区范围内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采暖用热。
规划年限:2016~2020年。
2.3 规划依据(1)《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2)《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3)《天津市供热规划(2014-2020年)》;(4)《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5)《天津市地热资源规划(2016-2020年)》;(6)其它相关规划。
2.4 规划原则(1)调整热源结构、节约能源、改善环境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热电联产,提高清洁能源供热比例。
按照《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实施既有燃煤供热锅炉改燃或并网。
不再新扩建燃煤供热锅炉房,新建建筑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热电联产或燃气供热:其中新建住宅优先采用地热,新建公建有供冷、供热需求的,优先采用浅层地热能和燃气作为冷、热源。
(2)安全、可靠、先进性原则利用科学、成熟的方法进行负荷需求预测,保障热负荷预测准确性。
合理加大供热设施建设规模,在满足负荷需求基础上,适度超前,提高供热保障能力。
合理规划现有和新建热源,保障天津市供热需求,采用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安全可靠。
(3)可实施性原则对于影响规划方案实施的热源布点、管网走向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4)经济性原则减少重复建设,打破现有行政区、功能区的界限。
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网布局,提高热源和管网的运行效益。
2.5 供热“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构建以热电联产为主,多种能源形式为辅的集中供热格局,积极推广和探索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将低能耗、低污染和高效能的供热系统覆盖全市主要城镇建成区,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