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与方法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
1 朗读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1正确。
正确即指在朗读过程中不丢字、不添字、不把字词读颠倒、不读错字音等。
要做到正确,就必须在朗读时全神贯注,看清每一个字,特别是一些形近字和多音字。
形近字易混淆,如“折”和“拆”、“既”和“即”等。
多音字应按词义定音,如“重”字,在“再重复一遍”中应读“chóng”,在“重心偏移”中则应读“zhòng”。
平进可通过组词、搭配、选字填空等方式加强训练,准确朗读。
1.2流利。
流利指朗读是不结结巴巴,不吞吞吐吐,语气连贯、通畅、自然。
要做到读得流利,首先应把句子中的每个词语读得紧凑,并一口气读出句子来,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如“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其次要注意不读破句子,如不能把“我/从中/学到/不少的/东西”读成“我/从/中学/到/不少的/东西”;再次,不能重复或反复地读某个词语或句子,一步三回头。
重复读是朗读能力差的学生的一种通病。
1.3有感情。
朗读时能不能做到有感情,是检验学生朗读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也是鉴别我们对文章内容理解深浅的重要标准。
只有在停顿、语调、重音、速度上处理得当了,朗读才能有感情。
1.3.1 停顿。
读句、读段时要有一定的间歇,这种间歇就叫停顿。
停顿得好,停顿得准确,可以调节语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停顿有三种:①根据标点符号停顿;②读句子时按词语之间的间隔习惯而进行的自然停顿;③为了表达欢乐、悲痛、喜爱、愤怒等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而作的停顿。
1.3.2 语调。
不同的感情要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感情表达需要,采用相应的语调准确的朗读:叙述一件普通的事情,以平缓、自然的语调朗读;表示疑问、惊讶心情的句子,语调要高;表示请求、劝告的句子,语调要低。
1.3.3 重音。
句子中某些比较强调的关键的词语,朗读时往往读得较重一些,这叫做“重音”。
朗读时重读、轻读处理得好,把句子中要强调的词语读出重音来,就能更准确地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1.3.4 速度。
朗读时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不利于思考和理解,不利于表达真情实感。
朗读用怎样的速度取决于文章的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
即使是同一篇文章,由于内容的变换、情节的发展,朗读的速度也要有所不同。
2 实现朗读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2.1阅读教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要从“教”向“学”重点转移,由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心理差异的制约。
因此,在指导阅读教学中只有同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等相适应,才能“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问题,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想象能力。
他们在阅读中主动地思考问题,充分地发挥想象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还未自觉掌握阅读方法,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知觉的无意识性和随意性占主要地位,机械识记能力和模仿性强,以形象思维为主。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直观性、形象性。
先从基本抓起,从最简单、最容易掌握的阅读方法入手,借助文中的插图进行指导。
如《一只小羊羔》这文中,我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和阅读文中句子,从阅读中积极参与讨论;交流领悟出“巴特是一个爱护集体财产积极送回他人财物的好孩子,”同时教育学生学习巴特的好品质。
2.2朗读课文与背诵课文相结合。
朗读课文与背诵课文是把书面语言转化成为口头语言的一种方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利手段。
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要求学生会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阅读能力。
因此,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丰富词汇,增强语感,学会文中句式,进而把文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形成精炼、准确、流利的说话习惯。
背诵课文能对课文有深刻的了解。
在讲解课文同时提倡学生独立见解,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在阅读中采用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分组读、全体读等等。
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要求背正确,流利,有感情。
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鼓励提高民族素质,启发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描绘的情境,使之做到朗读和背诵起来自然、生动、流利、正确,有感情。
”
2.3复述课文与强化训练相结合。
复述课文与强化训练就是在已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
复述课文与强化训练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要下雨了》这篇课文通过复述课文和强化训练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以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有连惯性的、较长时间的说话训练能力,复述课文与强化训练都有相同之处,它们的目的都是由读书向练习过渡。
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在教完课文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深入体会。
我一般以学生有感情读或表演读,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境地,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熏陶,以完成教育意旨。
例如:我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我抓住人们等待盼望总理灵车到来时焦急而又耐心的心理,以及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将全文贯穿在一个“情”字中,使学生体验到人们送别总理时的无比沉痛的心情。
我要求学生带着文中人物的沉痛心情去感情朗读课文,达到了情感交融的境地,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了朗读训练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强朗读训练的同时,要防止为了朗读而与课文教学相脱离的现象。
朗读要与教学目的相关联,为完成教学目的的服务,与理解课文内容
相结合,为理解课文减轻难度,加深透明度,使朗读与课文的情感紧密相关,以求达到情感表达的一致性,真正做到读中理解课文,感知课文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朗读训练过程是一种能力培养的过程。
朗读能力中,包括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反应速度。
高质量的朗读反映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朗读训练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应依次进行,循序渐进;停顿的处理、语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应有机地结合,做到有轻重缓急之分,抑扬顿挫。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