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预测与规划:名词解释1.1.预测:是在分析过去和现在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做出的推测。
1.2.教育预测:是指依据教育的发展规律,利用科学预测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的未来做出推测。
教育预测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推测未来教育发展变化的性质、结构特征及其时间规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育决策、规划和计划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和方案。
1.3.规划:是指制定一个组织的长远发展总目标和对实现总目标而采取措施做出决策的过程。
1.4.教育规划:是设计和安排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它是由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或学校遵照国家对教育部门提出的方针、政策和任务,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1.5.系统:是指为完成共同目标而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1.6.教育系统:是依据某种教育目标,具有一定教育功能,由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整体。
1.7.决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对多种行动方案做出选择决定的过程。
1.8.教育决策:是为了达到教育的某种目标,而对未来教育实践活动方案所作的选择。
1.9.发展:指事物或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由小变大,或由旧质转变为新质的变化过程。
1.10.计划: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未来时期的活动所作的安排。
1.11.教育计划: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对未来时期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目标实现的措施及其相关活动所作的安排。
2.1.人口的发展动态:指人口的增减或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迁移而引起的变动状态。
2.2.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口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的一门学科。
2.3.人口数:指一定时点和地理范围内人口的数量。
2.4.人口构成:根据人口分析的目的而进行的分组。
2.5.人口性别构成:指一定时点和地理范围内男、女构成的状况。
2.6.人口年龄构成:指某一地理范围内的人口在各年龄组的分布状况,一般用各年龄组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来反映。
2.7.出生率:一定时期某一范围内出生的人口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
2.8.死亡率:一定时期某一范围内死亡的人口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
2.9.迁移率:一定时期某一地区人口迁移变化程度的相对数指标。
2.10.迁入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迁入人数占平均总人口的百分比。
2.11.迁出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迁出人数占平均总人口的百分比。
2.12.总迁移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迁移人数占平均总人口的百分比。
2.13.净迁移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迁入与迁出人数的差额占平均总人口的百分比。
2.14.人口自然增减率:指年内自然增减人数与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的比值。
2.15.人口增减率:指一定时期内由于某一地区的人口增减和迁移而导致的人口数的增减与人口基数的比值。
2.16.毛入学率:是指不论年龄大小的在校学生人数与适龄总人口数之比。
即毛入学率一不论年龄大小的在校学生人数/适龄总人口数×100%,常用的毛入学率有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小学毛入学率、中学毛入学率和大学毛入学率。
2.17.学前教育毛入学率:是指不论年龄大小的入园注册人数占适龄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2.18.小学毛入学率:是指不论年龄大小的小学生注册人数占适龄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2.19.中学毛入学率:是指不论年龄大小的中学生注册人数占适龄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2.20.大学毛入学率:是指不论年龄大小的大学生注册人数占适龄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2.21.净入学率:又称适龄人口入学率,它是指适龄在校学生人数与适龄总人口数之比。
即净入学率一适龄在校学生人数/适龄总人口数×100%,最常用的净入学率有三种:总净入学率、各级学校净入学率、每一年龄入学率。
2.22.总净入学率:也称一般净入学率,它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校适龄学生总数与相应年龄组总人口数(一般为6~24岁)之比。
2.23.各级学校净入学率:是某一级学校适龄学生人数与相应年龄组总人口数之比。
它可以分为小学净入率、中学净入学率和大学净入学率等。
2.24.每一年龄入学率:是某一特定年龄在校学生数和这一年龄总人口数的比。
这一人口统计指标是教育预测与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因为它可以帮助教育预测与规划人员更加深入地估计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量与教育系统的容纳能力之间的差距。
2.25.复读率:是指复读学生人数占全体学生人数的比率。
即复读率=复读学生人数/全体学生人数×100%。
2.26.辍学率:是指中途退学的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比率。
即辍学率=中途退学的学生人数/学生总人数×100%。
2.27.成人识字率:是指15岁以上识字人数(估计数)占同年龄组人数的百分比。
2.28.受教育程度:是指25岁以上(包括25岁)完成或正在接受初等以上教育的人数占25岁以上人数的百分比。
2.29.经济结构:是指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每一产业又可以划分为各部门结构,每一部门还可以作进一步划分等。
经济结构决定着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金投入的配置,同时折射出劳动就业的结构和机会,也为确定教育结构提供了依据。
2.30.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物质的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的组织形式。
2.31.教育投资:是指将资金投入到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后备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以便获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32.教育效率:是指教育产出与教育投入相比较的结果。
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效率一教育产出/教育投入2.33.外部有效性:教育系统的外部有效性是反映教育系统能否成功地完成预期目标的质量指标。
2.34.内部效率:教育系统的内部效率是反映教育系统内部生产单位产品所用资源的指标。
2.35.外部生产性:教育系统的外部生产性是反映个体或社会从教育的输入中所获得的最终利益的指标。
2.36.收益率:教育系统的收益率是用来评估某级(类)教育给学生个体或社会带来经济收益的一种指标。
一般可以用通过教育给个体或社会带来的收益与受教育所付出的成本的比率来表示。
2.37.政治体制:是保证国家政治权利的形成和行使的各种组织制度、管理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2.38.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一特定时期内对政治行为、政治过程、政治体系乃至政治各个方面的认知和情感总和。
从层次结构来看,政治文化可以划分为统治政治文化和被统治政治文化。
统治政治文化是政治统治阶级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治理、政治关系的认知和情感,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尽力维持现存政治秩序的价值取向。
被统治政治文化是被统治阶级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治理、政治关系的认知和情感,其特征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1.延续性原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将不可避免发生某些变化,但是,只要其本质不发生改变,就必然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应该遵循的共同规律。
利用教育发展的本质性规律来预测教育未来的发展,就是教育预测的延续性原理。
3.2.相关性原理:教育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一样,都必然与其他一种或几种现象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这种依据教育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来预测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原理,就叫做教育预测的相关性原理。
3.3.相似性原理:教育现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一般不会有完全相同的状况,但是,当教育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内外条件基本相同时,则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也会非常相似。
3.4.教育预测的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要在教育预测的过程中,以现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看待教育的现状,既要充分肯定现实教育的成绩,又要正视现实教育存在的问题;既要预测将来教育的成功方面,也要预测教育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3.5.教育预测的反馈性原则:反馈性原则是指以教育预测对象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为预测的依据之一,结合当前形势的变化,对上一次的教育预测方案进行调整,以使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发展保持一致,达到修正或提高预测精确度的目的。
3.6.教育预测的辩证思维原则:辩证思维原则是指在进行教育预测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利用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三个基本规律,深入、仔细地分析教育预测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透过教育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种种表现抓住教育发展的本质联系,从中找出教育发展的趋势。
3.7.定性教育预测:又称直观判断教育预测,它是根据已知的教育发展规律,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未来教育的发展和变化做出定性判断和推测。
定性教育预测的特点是简便易行,但缺乏精确性。
3.8.定量教育预测:是根据教育发展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多种数量化分析工具,通过建立教育发展的数理化模型,来预测教育发展的数量特征和规律。
定量预测的特点是预测结论明确,但预测模型比较复杂,实际应用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比较多。
4.1.专家判断预测法:是利用专家个人或集体的知识、经验和推理判断能力,对教育发展的未来做出直觉性预测的一种方法。
它比较容易实施,而且节省人力、物力、财务和时间。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用不同形式的专家判断预测法。
常用的专家判断预测法有:专家个人预测法、专家协商预测法和头脑风暴预测法。
4.2.专家个人预测法:是根据专家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推理判断能力,对未来教育发展做出直觉预测的一种方法。
4.3.标准式口头咨询:是指在咨询前对咨询中准备提出的问题,提问的顺序、方式,以及记录形式都按一定的格式进行编排,咨询时依照事先设计的咨询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咨询。
4.4.非标准式口头咨询:是指在咨询前对咨询形式没有严格的限制,咨询中可以让专家比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预测意见。
4.5.半标准式口头咨询:是介于标准式口头咨询和非标准式口头咨询之间的一种口头咨询形式。
它的特点是部分咨询内容按固定的形式来进行咨询,而其余内容则采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来获取。
4.6.专家协商预测法:是将若干名专家集中在一起,共同探讨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预测教育前景的一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要避免专家个人预测法可能发生的片面性错误,通过让专家们面对面的交换意见,可以及时地对他们的见解加以协调,最终得出比较一致的教育预测结论。
4.7.头脑风暴法:是利用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获取大量预测信息的一种直觉性预测方法。
这种方法是美国人奥斯本于1939年创造的,他用“头脑风暴”这个词是想形容专家在会议上可以畅所欲言、无须顾忌什么。
因此,这种会议实际上是指参加会议的专家通过自由讨论问题、交流信息和启发思考,产生“思维共振”,从而提出更多、更全面、更具体的方案或建议。
这种方法是根据专家集体的创造能力大于每个专家单独创造能力总和的原理提出来的。
4.8.德尔菲预测法:是采用同时向多位专家发函征询预测意见,并经过多轮反馈而使预测意见趋于一致的预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