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准备时间缩短原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准备时间缩短原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准备时间缩短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准备时间缩短的原因分析。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PCI前的准备工作。

结果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室、心内科、介入科的密切配合工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前急诊科平均停留时间由2013年1月~6月35min缩短到2013年7月~12月25min。

结论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PCI 前的急诊停留时间,使其更早更快开通狭窄冠脉,营养缺血心肌,减低死亡率和并发症。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时间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急症之一,起病急,病情危重,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功能衰竭,严重时可引起患者死亡。

及时尽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达到开通狭窄冠脉,因此需要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室、心内科、介入科的密切配合工作,尽量减少急诊PCI准备时间,尽早恢复其血压供应,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发生[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6月,急诊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6例,经过急诊绿色通道、程序化护理路径顺利进行PCI治疗患者102例,年龄42~73岁,平均6
2.53岁,记录急诊平均停留时间35min。

2013年7月~12月,急诊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3例,经过急诊绿色通道、程序化护理路径顺利进行PCI治疗患者118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64.21岁,记录急诊平均停留时间25min。

1.2 诊断标准根据WHO的规定,所有269例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①超过30min的心前区闷痛,伴压榨感、出汗、濒死感,部分患者合并呕吐、腹痛等:②心电图呈特征性改变及动态演变:③肌钙蛋白及心肌酶升高,非ST段抬高患者该项标准诊断价值更大。

1.3抢救治疗方法
1.3.1院前急救接到“120”指挥中心电话后1min内携带抢救箱迅速出车,急救途中及时电话联系患者及家属,详细询问其病史、发病时间、目前状况。

安慰和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嘱患者绝对卧床。

到达现场后,立即给予监测生命体征,完善12导联心电图,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启动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左侧肢体),应用静脉留置针,确保给药途径的通畅,立即给予阿司匹林300㎎、氯吡格雷600㎎口服,雷尼替丁150口服、行碘过敏试验。

填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护理单,电话通知急诊科,迅速护送入院。

1.3.2院内抢救治疗急诊科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二个途径:①由本院120护送入院的患者,如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护理人员在护送途中确
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已经启动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急诊科护理人员通知值班医生、心内科医生、导管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通知急诊化验室抽血。

协助家属办理入院手續,心内科医生10min内到达急诊科,给予术前谈话及签字。

急诊科护理人员护送患者入导管室。

②外院120及家属自行护送患者到达急诊科的患者,立即完善18导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立即启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绿色通道及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实施先抢救后付费的绿色通道,给予心电监护、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拜阿司匹林300㎎、氯吡格雷600㎎、雷尼替丁150㎎口服,行碘过敏试验。

通知急诊化验室急查血。

协助家属办理入院手续,通知心内科、介入科做好接诊准备。

所有人员10min内到位,急诊科医护人员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护送患者到导管室。

1.4我院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我院急诊科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一条龙’的急诊程序,尽可能减少心肌梗死患者在检查、交费、转运、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时间的浪费,以最迅速的方式使患者在最短有效时间内得到治疗和护理。

在院前急救、急诊科、导管室、和心内科的通力合作下,形成心肌梗死患者绿色通道规范化护理路径。

我院急诊科护士快速并准确地完成对患者的评估,并在早期对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标准化、程序化照护,尽量减少时间延误;心内科医护人员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敏捷快速地做好急诊介入前的准备工作;导管室护士积极地配合急诊介入手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配合医生抢救。

尽量缩短发病到开通心肌梗死时间,提高心肌梗死治疗疗效。

我院的心肌梗死患者绿色通道规范化护理路径理顺了心肌梗死接诊和PIC前准备工作和各部门各环节的衔接,为心肌梗死患者尽快施行PIC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2 讨论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及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急性缺血所致,常见并发症是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

我国心肌梗死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心肌梗死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肌梗死死亡的患者中约50%在发病后1h内于院外猝死,死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恶性心律失常。

显然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至治疗存在时间延误。

其原因有:①患者就诊延迟;②院前转运、入院后诊断和治疗准备所需的时间过长,其中以患者就诊延迟所耽误时间最长。

因此心肌梗死院前急救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心肌梗死患者安全、迅速地转运到医院,以便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

快而有效的冠脉再灌注策略是心肌梗死抢救治疗的关键。

随着医学诊疗手段的不断提高,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包括PTCA和支架植入可挽救濒死的心肌,降低死亡率。

急诊PTCA能快速开通狭窄冠脉,营养缺血心肌,减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对院前急救、急诊科、心内科、介入科的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通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及程序化急救护理是急诊PTCA治疗的前提之一。

PCI是目前心肌梗死在发病6小时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完善而迅速的抢救流程。

程序化急救护理及配合绿色通道的开通,为心肌梗死患者争取到最佳的抢救时间,有条不紊的急救护理,减少了患者病情加重及死亡的几率;在运送途中,及时通知急诊科做好接收患者准备,确诊后立即通知心内科手术人员迅速到位,各部门默契配合,步步衔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机会和保障。

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规范化护理路径”的应用,体现出现代治疗心肌梗死的最新策略,它是多个科室密切、有效合作的体现,反映了多科室、多部门的协作能力,也是医院医疗、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和性体现。

参考文献:
[1]周小彤.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及PTCA的护理[J].2010,16(14)1007-1245.
[2]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1,29(12):7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