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清照《词论》关于苏轼的错误论断

李清照《词论》关于苏轼的错误论断

李清照《词论》于苏轼的错误论断
李清照在《词论》中这样说道“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

”意为: 苏东坡等词虽长短其句, 可由于不协音律( 也即不能歌唱) , 故仍只能属于诗的范围, 不能算是词。


那么李清照关于苏轼的评价是否正确呢?咱们就首先从她对苏轼批评的最尖锐的问题即“不协音律”来看。

那么也就要去探讨一下李清照关于词的本质的重要论断“词别是一家”到底是否完全正确。

“词别是一家”的主要内容就是以词是否能合乐可歌作为词区别于诗的本质特征。

然而对此,笔者却本就颇有微词,我们都知道我国古代可以合乐的不仅只有词,先秦的《诗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唐代的声诗、元代散曲、历代民歌都皆可歌, 但均没有因可歌而称它们为词, 因此笔者认为合乐可歌是不能作为词的本质特征的。

那么也就是说李清照认为苏轼的词不是词的观点显然就是错的。

诚然,是否合乐仍是词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词论》关于苏轼的论点还是有其正确性的。

那么苏轼的词是否就正的不合乐呢?
清代有位词学评论家王又华, 在他的《古今词论》一书中引毛稚黄语说:“《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
离人泪’, 调则当是‘点’字断句, 意则当是‘花’字断句。

文自为文, 歌自为歌, 然歌不碍文,文不碍歌, 是坡公雄才自放处。

”这“文自为文, 歌自为歌, 然歌不碍文, 文不碍歌”说明苏东坡因感情的抒发, 内容的需要, 在改变词调的组合时, 已经巧妙地解决了可诵与可歌之间的矛盾, 做到了两无妨碍。

后来清邹祗谟在他的《远志斋词衷》一书中, 又进一步揭示了苏东坡在改变词调的组合时如何做到不影响可歌的奥秘, 这奥秘就是:“有两句合作一句, 一句分作两句者, 字数不差, 妙在歌者上下纵横所协。

此自确论。

但子瞻填长调多用此法, 他人即不尔。

”实际上东坡不仅注意“字数不差”, 有时也稍稍增减字数, 但不像柳永有时增减甚多, 故仍便于歌者!“上下纵横所协”,因而不影响词的可歌。

苏词是可歌的, 这可从大量的苏词小序与文献资料中得证。

以下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一、苏词小序( 包括书信) :
1、东坡《与鲜于子骏书》: 近却颇作小词, 虽无柳七郎风味, 亦自是一家。

呵呵。

数日前, 猎於郊外, 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 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 吹笛击鼓以为节, 颇壮观也。

4、东坡《杂书琴曲十二首赠陈季常》其十二云:“琴曲有《瑶池燕》, 其词既不甚佳, 而声亦呜咽。

或改其词作《闺怨》云:“飞花成阵春心困……”此曲奇妙, 季常勿妄以与人。


5、东坡《浣溪沙》( 西塞山前白鹭飞) 小序: 元真子《渔父》词极清丽, 恨其曲度不传, 故加数语, 令以《浣溪沙》歌之。

二、文献资料
2、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子瞻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 夜归, 江面际天, 风露浩然, 有当其意, 乃作歌辞, 所谓“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者, 与客大歌数阕而散。

”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辞, 挂冠江边, 拿舟长啸而去矣。

三、苏轼的词作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

这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造。

上举几例已足以说明苏词一般均是可歌的,所以李清照关于苏轼的“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的;论断是错误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