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藏介:国家财富记忆传承

藏介:国家财富记忆传承

国家财富记忆传承该藏品为《国家财富记忆传承》,是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收录的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有价票证大全。

其中包括外汇兑换券壹圆一张、伍角连号券五张、壹角连号券五张,国库券壹圆一张、拾圆两张、伍圆三张,全国各省份粮票三十三张,共计有价票券五十张。

该藏品保存极佳,有完备的收藏证书和鉴定证书,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经济,价值珍贵。

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从此,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启动了一场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宏伟目标的新的伟大长征。

改革开放的历程波澜壮阔、改革开放的成就令人鼓舞,改革开放的经验极其宝贵。

在那个时期,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凭证,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

外汇券、国库券、粮票均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见证。

随着时间流逝那个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当时的一些金融凭证成为我们对过去岁月的美好寄托,成为一种历史印记,这些金融凭证总会在不经意间勾起人们对尘封往事的追忆,勾起一段段流金岁月的美丽故事,勾起人们无限感慨与怀旧情绪从这些有价票证的特点和属性看,外汇券、国库券、粮票都有着与其第一、二、三版纸币相同的集藏价值,而其发行机构是具有极高权威性的国家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

这些有价票证存世稀少,未来上升空间很大。

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

粮票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

那时候,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

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

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其实凭票供应不是中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因为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

中国取消粮票后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中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政府、机关等单位。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

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另外,有些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公粮票,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也是靠粮票、布票等票、证过日子的计划经济时代。

最早实行凭票证供应的就是粮食。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自然无法做到敞开供应。

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

1953 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 年8 月25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 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紧接着,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

1960 年,国家进入了节粮度荒时期,城市居民的粮食定量进行压缩,副食品供应严重不足。

以前曾经凭票供应的商品,也无货供应。

到1961 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 种。

在那个时期,吃饭要粮票,吸烟要烟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连一分钱买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

票证发放虽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盖所有商品。

因此,在票证之外,又发了各种购货本,如粮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等。

至于购买工业品,国家还发放了工业券。

到商店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需要交一定数量的工业券。

大件、贵重的商品,又有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等。

与票证时代相配合的,还有严格的户籍管理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

农村人不可能像今天一样自由进城打工,因为每月定量供给的粮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没有城里人的身份,就拿不到这些票证,因此农民离开了土地,根本就无法生存。

不仅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迁移,同样由于粮食关系的束缚而相当麻烦。

当时的粮票分为全国通用和地方流动两种。

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中华大地都有效。

出差的人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

经济发展的转机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

到1983 年,由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的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

1984 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

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在36年后的今天看来,取消票证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在当时,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冒了非常大的风险。

不仅仅是趟了政策的雷区,而且牵动城市最敏感的神经,造成了深圳市民的恐慌。

那个年代,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按户籍人口定量供应。

深圳经济特区初期也是实行这种制度,当时群众买米要凭户口本或粮票,定量很低。

特区成立几个月后,人口由办特区前的两万余人一下膨胀到几十万人,大量的建筑工人和其他人员进来了,粮食定量不够,有的人还没有粮票,只好到自由市场购入高价粮。

因为粮票,当时不少人被逼回内地。

1984 年11 月,深圳市召开会议,研究取消粮食凭证定量供应问题。

会议认为,全国农村进行改革后,粮食已经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粮食供应已经没有那么紧张,又由于国家赋予经济特区在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试,因此深圳可以大胆地实行改革。

办法是让国营粮食部门多储备一些粮食,取消粮票,提高价格,敞开供应。

如果发现周围地区大量抢购,再提高粮价和研究其他对策。

新政策还没实施,消息传开后,过惯了"票日子"的深圳人大为恐慌,纷纷到粮站排队购买粮油。

几十年来凭票买粮的习惯一旦被打破,会不会出现没有粮食可以买,大家又要饿肚皮的情况?事实证明,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食凭证供应制度后,并没有发生什么风波。

用一位市民的话说,"没想到取消粮票后不但不会买不到粮食,而且买东西还特别方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挑选不同的质量!"就在深圳市取消粮票的第二年,即1985 年,国家又取消了长达30 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基本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1991 年5 月,广东、海南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

1992 年4 月1 日,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改革。

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

粮价放开后,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显著增长。

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位于河北邯郸涉县城西北索堡镇弹音村,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边区政府于1941年7月18日成立,1942年2月,从涉县靳家会村迁此,1945年迁往涉县下温村,同年12月迁至武安县下柏树龙泉村。

管理全边区的政务,对边区施政、颁发命令纲领,制定实施方法、规程及特别地区之单行法规。

杨秀峰、薄一波、戎伍胜任正副主席,下设秘书处、财政厅、交通厅、教育厅、税务总局、军区司令部、高等法院等。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作出了重组根据地和成立新的中央局的战略大调整,8月20日,宣布成立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与抗战时期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同驻河北省涉县,后迁至邯郸市。

刘伯承、邓小平在邯郸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成功地进行了陇海、定陶等一系列战役。

为野战军南征、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里召开了华北财经会议,刘邓大军南征会议。

这里还是《人民日报》诞生地和《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印刷地。

1948年9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撤销。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为一独立的四合院,由正房、北屋、戏台和西耳房组成。

1948年6月11日,徐向前、周士第指挥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8纵队、13纵队和太行、太岳、北岳、晋绥军区部队及地方武装6万余人,向驻守晋中平川以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绥为首的13万阎军发起攻击,晋中战役开始。

7月21日,历时40天的晋中战役结束,晋中全境获得解放。

整个战役中,晋中各县支前民工达16.75万人,调集牲口9.8万头,大车1.44万辆,运送柴草210万公斤。

7月22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相当于省级的太原区,下辖3个专区,分别统领榆次、太谷、平遥、祁县等20个县。

粮票是特定的历史文物,富有广泛的文化内涵,它具有历史性、知识性、文化性。

号称票证收藏"中国第一票"的粮票,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公粮票是中国票证收藏中的一朵奇葩。

解放战争时期公粮票诞生于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具有印量少、使用时间短、流通地域窄等特点。

中国发行国库券的历史不长,只有50多年的历史。

1950年国家发行了最早的国家债券"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单位定名为"分",第一期公债总额为1亿分,于1月5日开始发行,公债年息5厘。

第二期因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停止发行。

公债票面分为:一分、十分、一百分、五百分四种。

1950年公债的发行拉开了中国发行国库券的序幕。

早期公债的发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支援解放战争,迅速统一全国,以利于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经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的重要金融措施。

此后中央财政部于1954年至1958年之间又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到了1958年这个特殊的年代,国家的经济秩序由于"大跃进"、"浮夸风"被打乱,国债被迫暂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