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唐 朝 美 女 图
带 胡 子 的 菩 萨
克 孜 尔 石 窟 遗 存
新疆库车
第四讲统一帝国辉煌与衰落——秦 汉
第一章秦的建立与覆亡
第一节 皇帝制度的确立
“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史记 秦始皇本纪) 功兼三皇(一说天皇、地皇、人皇;一说轩辕 德包五帝(一说 称皇帝,自称“朕”;称始皇帝,二世、三世、乃至 万世。 传国之宝——周的神器是鼎(战国时,楚“问鼎中 原”,既表示有取代周天子之意),秦没得到,始皇 帝遂以玉玺代之;采用五德说神化皇权,战国末年齐 人邹衍创立,五行相克,土、木、斤、金、火终始循 环周是火德,水能克火,故代周,服色尚黑,数尚六。 以命为制,以令为诏。
4. 控制和削弱地方势力 1)徙诸郡豪富12万户于咸阳,“居重驭轻”。 2)毁天下都邑的城壁(关塞、堡垒、长城), 撤其防备,收缴六国和民间的兵器销之,铸成 钟 和12个各重千石(一石30斤,重量单位和 容积单位)的铜人(金人,当时称铜为金), 置于咸阳宫中(12金人,12万户豪富,车轨六 尺,六尺为步,六马之乘,36郡,48郡,都是 六的倍数)。
秦咸阳宫
伐无道 诛暴秦
田余庆 秦汉魏晋史探微
亡秦必楚
参考书目
1、吕思勉:《秦汉史》 开明书店1947年。 2、何兹全:《秦汉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5年。 3、劳干: 《秦汉史》 台北 中华文化出版 事业委员会1960年。 4、翦伯赞:《秦汉史》
第五讲
魏晋南北朝
赫连勃勃“蒸土筑城”
第二节 盛世的辉煌——汉武帝
(前140——前87)50余年 文景之治已打好基础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 两个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1)限制相权,形成中朝 2)加强监察 设十三州部刺史 ——地方郡国守相 司隶校尉——京师百官、三辅(京兆、冯翊、扶 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和弘农七郡。
2.秦二世变本加厉 1)杀宗室、功臣,任用佞臣赵高 指鹿为马 2)人殉 3)继续修阿旁宫 4)赋敛无度 征发徭役、兵役。“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 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资财犹未赡其欲”。收 “泰半之赋”(三分之二),“发闾左之戍”
3.陈胜吴广起义 口号:伐无道,诛暴秦。王侯将相宁有种 乎? 农民、戍卒、六国旧贵族等
3)法律的完善 约法三章已不能适应统治需要,萧何在秦 律基础上增加《九章律》
2.文景之治 1)文帝,高祖子 萧规曹随 发展农业 改革选举 减轻、赋税徭役 省刑罚 (淳于意,名医,被告庸医治死人,官府判处 “肉刑”,他感叹只有5个女儿,没有儿子,小 女儿缇萦到长安上书文帝,反对肉刑,于是文 帝感动,宣布废除。 2)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解决同姓诸侯王问题, 晁错建议“众建诸侯少其力”,打着“清君侧” 反叛。
5. 修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驰道,屡 次巡游天下。 6.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主张分封,以古非今,议论秦始皇。 收缴和销毁民间书籍。
7.开疆拓界 1)统一岭南 百越,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 开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征民50万戍守,在 50 越地设闽中、南海、象、桂林四郡。开通西南 夷 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区。开5尺道。 2)对匈奴的战争 派蒙恬北击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复河南 (河套一带)之地,驻守阴山一线。
参考书目
1、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3、唐长孺:《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1955年。 4、唐长孺:《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1959。 5、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中华书局 1963年。
第二章西汉——中国封建社会第一 个鼎盛时期
(前206刘邦建汉——24新莽亡) 特点: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奠定疆域 奠 定制度 世系:高祖 惠帝 吕后 文帝、景帝 武帝 昭帝 宣 帝 元帝 成帝 平帝 哀帝 主要焦点:人物评价 农民战争 社会性质 前期:三大矛盾 武帝以后:三大矛盾 王莽改制的评价与争论
第一节 前期稳定帝国的各项措施与 文景之治
指导思想: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崇尚黄老之学 1.刘邦 1)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问题 “自天子不能具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民无盖藏”。 减少修筑、用兵(军队复员),招徕流亡,减轻租税(十 税一,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免等),重农抑商,抑制兼 并,鼓励发展人口 2)诸侯王问题 汉高祖消灭异姓王,封同姓王 楚王韩信 梁王彭越 淮南王英布 赵王张敖 韩王信 燕王 臧荼 长沙王吴芮 实际又留下隐患。
综合性参考书目
林甘泉等:《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 (1929─1979)》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三联书店 1979年7月版 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史论》 人民出版社1979年。 白钢:《中国封建间会长期延续问题论战的由 来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历史研究:《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举要》 齐鲁书社1983年。
4.楚汉战争
项羽,旧楚名将项燕之孙,在吴县(今苏州) 与其叔叔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率8000子弟 兵渡江北上,不久,在巨鹿(今河北平乡)与 秦军主力决战,渡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 九战九捷,名声大震,成为诸路义军的领袖, 后坑杀秦军降卒20万人于殷墟(河南安阳)。 刘邦,沛县(河南?山东?)亭长,(传说 “高祖斩白蛇起义”,汉崇火德,以火克 水?),响应起义,投入项梁军中。后奉命西 击秦。直捣咸阳,推翻秦朝。
第二节 巩固统一的措施
1.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带有家族贵族制的色彩 2. 郡县制 不实行分封制,贵族、功臣“衣食租税”,地方主官 由中央任免。 3.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1)二等,上等为黄金,以盎(20两活4两)为单位, 下等为铜币,圆形,重半两,,是有“半两”二字。 秦半两 2)文字,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其实民间仍流行隶 书。 3)商鞅升
战争转为刘项之争,因刘邦曾被项羽封为汉王, 而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故称楚汉之争(棋盘上 的楚河汉界)。鸿门宴 先入关者为关中王,刘邦先入关,被项羽打发到 汉中,三分关中。分封18个诸侯王。烧秦宫室, 18 阿旁宫大火延烧三月(三天?),分割天下。 约法三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约定以鸿沟为界,,但六刘邦乘胜追击,陔下 (安徽 ?)之围,四面楚歌,乌江(今安徽和 县东北)自刎,霸王别姬。
3)打击和削弱地方分据势力 主父偃——推恩令, 酎金——借机削夺爵位 左官律: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附益 法:限制士人与诸侯王交游 任用酷吏——打击豪强 4)确立察举制,兴办太学——培养和选拔 官吏
2、财经: 1)盐铁官营——国家垄断盐铁之利 2)算缗告缗——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3)均输平准 均输——调剂各地物资,国家经营,赚取差价。 平准——调剂物资作为平抑物价之用 抑制商人的投机倒把。 4)改革币制 币制混乱,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统一铸“五铢钱”,文 如其值,又称“上林三官钱”, 由上林三官(钟官、技 巧、辨铜)铸造。是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改革(量名钱)。 此后,稳定使用了几百年,到唐开始“通宝”“元宝”体 系(不依据货币本身的重量定名)。
第三节 秦末农民战争与秦的灭亡
秦、西晋、隋属于三个短命王朝,秦和隋之后 都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大帝国汉和唐,它们似乎 是一个过渡期。 1 1。秦的暴政 1)严刑酷法 户籍管理,什伍法 ,5家为伍,10家为什,实 行连坐法,奖励举报(告奸)。一人犯法,罪 及三族。“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盐铁论 刑 德)。“囹圄成市,赭衣塞路”。
2)大兴土木 修宫殿,70万人,如阿房宫 修骊山墓:225平方里,内外二城,一深穴内注满铜浆, 始皇棺椁放在冷却的铜浆上。陵内建有精巧的宫殿,内设 百官位次,宫外,有人工造的高山林木、九州地理、充满 水银的人造百川、江、河、大海。墓内顶部,有根据天象 绘制的日月星辰。陵园外,发掘出大型兵马俑,占地两万 多平方米。用人力70多万。 修长城,用30万人 修驰道 戍岭南:50万人 修各地行宫
修筑长城 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 筑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东到辽东郡碣 石的万里长是明朝, 如把各国各朝修的都算上,全长有10万里 以上。
7. 开疆拓界 统一岭南 百越,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 开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征民50万戍守,在 50 越地设闽中、南海、象、桂林四郡。开通西南 夷 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区。开5尺道。 对匈奴的战争 派蒙恬北击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复河南 (河套一带)之地,驻守阴山一线。
统万城是匈奴大夏国的都城。407年赫连勃勃 称大夏天王,413年发岭北民众10万人“蒸土筑 城”,即把白石灰、白粘土搅拌注灌,类似今天 的浇铸法。历时六年完成。 425年赫连勃勃死, 427年北魏破统万。431年赫连定为吐谷浑俘虏, 夏亡。隋唐称统万为夏州。宋淳化五年废夏州旧 城,迁民于绥、银等州。统万城作为都城25年, 作为城市存在了600多年。此后逐渐被黄沙掩没。 清道光25年,陕西横山知县何炳勋在沙漠荒原中 找到了它。60年代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到靖边考 察,再次证实了它的存在。
一、夏
1、文献与考古 史记夏本纪 尚书 河南偃师二里头 山西夏县东下冯遗 址 夏存在与否的争论 2、新石器时代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显现 3、夏商周主要活动区(四个) 4、形成早期国家的标志 地域 公共权力 5、生产 青铜器 农业 奴隶制
三、西周
1、先世 图——世系表(大百科) 渭水支流 农业民族 东迁 2、西周的立国和发展 图— —西周黄河中下游图 3、社会结构和性质——井田制、分封制、宗法 制 社会性质的争论与公社形式的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