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文”“言”琴瑟和鸣“人”“文”和谐共振——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小学语文,我们通常接触的是现代白话文,可是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夜春风,吹得“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吹来了高段语文一项崭新的教学内容——文言文。

“文”,“文言文”顾名思义即文章,也指书面语言;“言”即写、表述。

那么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在经历了上百、上千年的大浪淘沙之后,留给我们后人的佳作。

它的出现,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机会,带来了新的舞台。

可是,文言文作为一项崭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也让教师们经历了一场前所末有的挑战:如何正确把握文言文教学目标,如何寻求文言文教学策略,使之合理、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以达到教学的事半功倍的作用,我认为,合理处理文本与生本的关系,讲究教学策略,让“文”和“ 言”琴瑟和鸣,“文”与学生和谐共振,使文言文教学成为一块欣欣向荣的语文教学湿地。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简析记得钱梦龙先生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争议》中说过一句话:“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片“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

的确,文言文教学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块软肋。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见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我把它们归纳为以下三种现状。

现象一:任意拔高,苦不堪言。

教师把小学文言文和初中文言文教学混为一谈,把小学生当做中学生教。

在课堂中,不从学生实际和课程理念出发,操之过急,任意拔高,如过分地强调文言文中的语法、写作特点,过分地进行拓展等,使学生苦不堪言,从而导致学生在接触文言文的初始就失去了对它的好感,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象二:形式单一,索然寡味。

教师缺乏教学的手段及灵动,有的形式单调,采用师问生答,有的在教学中采用一板一眼的教学流程:如新课伊始,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接着师生逐词逐句共议,然后人文提炼,说说读懂了什么,最后读读背背。

这样的课堂形式单一,学生何来的期待,何来的兴趣,长此以往,也把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期待给消失殆尽。

现象三:走马观花,轻“描”淡“写”。

教师认识不够清楚,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是一种调剂,于是教学时带着学生走马观花,不痛不痒挠几下就草草了事。

如学习《学弈》一文时,有一位学生把“惟弈秋之,为听”读成了“惟弈秋,之为听”,教师虽给这位学生做了纠正,但为何要读成“惟弈秋之,为听”却没做剖析,致使一部分学生直至下课还继续读错着。

显然,这位教师并未抓住教学契机,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二、正确归因,明确目标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共安排了三次:第十册《杨氏之子》、第十一册《伯牙绝弦》、第十二册《文言文两则》。

这体现着编者重视文言文的美好愿望,也适应新课程标准课总目标提到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体现出现代语文教学对文言文的重视。

但是,以上三种教学现状,却严重违背了新课程选编文言文的初衷。

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细细读来,《新课程标准》的确没有明确细致的目标及要求,连“文言文”这三个字也只字未现,只是把它和古诗词合在一起,称为“古诗文”,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直到第四学段(7—9年级)才有了对文言文教学的具体明确的目标:“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样,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在很多人看来,就成了一个难以琢磨的“盲点”,成了一块把握不定的“软肋”。

现象一就是由于教师把教学目标定得过高,试图拔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现象二由于教师没有正确解读目标,方法单调,以词解词,以文解文,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现象三则是教师教学目标把握得过低,无法达到编者选编的目的。

那么,该如何正确制定它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要认真透彻地遵循课标要求,一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游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为初中学习文学文作好铺垫;三是借助注释及教师的点拨,能理解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把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能正确停顿,朗读文言文。

3、初步懂得“之、者、其”等常见的文言词的意思及古文中特殊的通假字及古今意义不同的词用法、意思。

4、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所表述的故事,初步体会、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讲究策略,有效教学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也要讲究策略,以达到教学的事半功倍作用。

策略一:以“趣”为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牙牙学语的孩子特别喜欢自己走路,而学会了走路的孩子却希望家长抱着,因为他已产生了兴趣疲劳。

学习也一样,如果是硬性规定的,学生会感到有一种任务的压迫感——为了学习而学习;假如换一种方式,作为平时学习的一种调剂,他们就会欣然接受,学得兴趣盎然。

实践中,我就把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经线,贯穿文言文教学。

1、接触前——“随风潜入夜”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来自于古代的故事。

在正式学习文言文之前,就可作铺垫,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纪昌学射》《扁鹊治病》,这是第八册《寓言两册》中的两个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浅显易懂。

在学了《纪昌学射》后,我就抓住教学契机,把记录这个故事的文言文进行了拓展阅读,设计如下:1)、运用导语,激发阅读兴趣。

2)、大屏幕出示,自读短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学生看着屏幕,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3)“猜”读内容,寻找依据。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自认为最为出彩,我巧用“猜”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解读的欲望,学生有的说一句,有的说两句,气氛非常活跃。

4)、回归文本,借用文言。

此时,让学生再读教材中的文本,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替换。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交流起来。

此时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贪心太重,让学生一口吃成大胖子,只能本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感受古代语言奇妙的原则来进行。

在学习中,由于我就是秉着这一理念,学生十分轻松、快乐,不知不觉进入了我设置的温柔之“陷阱”——初步感知“文言”,认识了文言文,并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等到学完第二则寓言《扁鹊治病》时,学生主动提出,古文是怎么写《扁鹊治病》的,我乘兴追击,拿出记录《扁鹊治病》的一段文言,让他们阅读。

课后,学生还跑到我面前,叽叽喳喳地要求:“老师,《亡羊补牢》是怎样的,”“《滥竽充数》我们想读读~”……这下,我内心的窃喜是无以言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也。

“轻松、愉快”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学生怎么会排斥文言文呢,2、学“文”时——“春风花草香”《杨氏之子》是第一篇正式登堂亮相的文言文。

它的教学,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如何开好这“头一炮”,让这股“春风”拂来“文言”之香,我作了与常规教学不同的设计,下面选取几个环节作说明。

第一环节:在让学生第一次接触文本之前,教师作摇头晃脑状,吟诵《杨氏之子》全文,让学生猜测老师吟诵的文章主要讲什么,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理,纷纷表现出高涨的学习情绪。

第二环节:让学生打开书本自由读,但有要求:模仿教师刚才吟诵的节奏,读好这篇文章,于是学生又摇头晃脑地朗读起来,接着指名读,并及时纠正。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把握这篇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不读破句,为下面的正确理解文意作下铺垫,同时也顺应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第三环节:让学生体会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何不同。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是文言文,里面的很多词跟我们现代文章中词意思不一样,我们学习时可以借助下面的注释来读完它,接着让学生自学,理解内容。

学生通过这几个环节,明白了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节奏和声调,朗读时应依循特殊的停顿和声调来读,还知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

3、学“文”后——“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了“文言”之后,他是否真正理解了语言呢,我想,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表达,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例如《杨氏之子》的教学,在深入理解文本之后,我作了一个设计——拓展说话,评价人物:《杨氏之子》这个故事传开了,传到了你的耳朵里,你会怎么说,学生纷纷举手,我故意叫了一位基础比较差的一位学生。

当他回答“杨氏之子真聪明~”时,教室里立刻想起了“不对”“不对”的反对声,我立即又请了持反对意见的其中一位,他大声反驳:“古代的人是不会说很聪明的,他肯定会称赞道:‘此子果甚聪慧。

’”其他学生也忙不迭地点起了头,此时,无须用更多的语言来描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习得不是有“千树万树梨花开”架势,语言的运用不是水到渠成了吗,策略二:以“读”为纬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

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为纬,能达到学生理解文意,积累语言的目的。

《伯牙绝弦》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二篇文言文,我就采用“以读为纬”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教学。

1、初读——感受文美1)学生初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好课文。

2)检查指导,读好学生读得不美的的句子。

学习《伯牙绝弦》时,虽然有了前一册的铺垫和平时适时地补充,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学生来说,“文言”总是有些艰涩、难懂,尤其是“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这几处句子,是读的难点。

经过指正,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具有的音韵美:很多句子的末尾都压了“in”韵,读来朗朗上口;明白文本还具有节奏美:读时要适当停顿,读出节奏美。

2、自读——理解文意再读文本,借助注释,理解文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初解“绝弦”。

在学生再读课文之后,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再说说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依托注释解释是“伯牙断绝了琴弦”,此时可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白文言的理解并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以词解词,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变通理解为“伯牙不再弹琴了”。

3、品读——领悟文境1)品读伯牙对友谊的忠贞:A、文中哪句话也写伯牙伯牙不再弹琴了,学生交流找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B、你读出了什么,抓住重点词语感受伯牙的决绝。

C、伯牙为什么要绝弦,课文到底怎样来描写伯牙绝弦这件事,请同学自读课文,说说伯牙绝弦的原因。

学生有的读,有的批注……几分钟结束,学生交流,回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