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号”产量的影响初探贾晴晴 董洋阳 朱新春 汤剑平 刘章生 王雅凤 (上海市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611)由于松江区水稻主栽品种多为晚熟品种,收获期偏晚,造成小麦播种期推迟,所以小麦栽培中,很多农民盲目增加播种量和氮肥用量,以达到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
本试验以“扬麦16号”为试材,研究了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探索了适宜松江区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扬麦16号”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达到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小麦品种“扬麦16号”,肥料为复合肥(N、P2O5、K2O含量均为15%)、尿素。
1.2 试验时间和地点试验于2011年11月~2012年6月设在松江区泖港镇科技农场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土质为青紫泥,土壤肥力中等,pH6.68,有机质含量3.24%,水解氮174.25 mg/kg,有效磷4.82 mg/kg,速效钾96.64 mg/kg。
前茬作物为水稻,播种期11月4日,播种方式为撒播后机器开沟覆土。
1.3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播种量(A)为主区,设12.5、15 kg/667 m2 2个水平;氮肥用量(B)为裂区,设纯氮15、20、25 kg/667 m2 3个水平。
试验共设6个处理(见表1),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小区周围设保护行。
氮肥运筹比例均为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基肥于播种前施用,壮蘖肥于5叶期施用,拔节肥于叶龄余数2.5叶时施用,孕穗肥于叶龄余数1.2叶时施用。
磷(P2O5)、钾(K2O)肥用量均为5 kg/667 m2,运筹比例均为基肥∶拔节肥为5∶5。
病虫草害管理措施与当地农业生产管理相同。
1.4 考察项目于各节气考察田间逐期茎蘖数,成熟期考察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实割产量,并在实验室测定株高、穗长、穗下节间等指标。
2 结果与分析2.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由图1可看出,整个生育期的茎蘖数整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高峰苗出现在“惊蛰”前后,但本试验两种播种量的茎蘖动态变化稍有不同:播种量12.5 kg/667m2处理表现为“单峰”趋势,播种量15 kg/667 m2处理则表现为“双峰”趋势。
“大寒”节气后茎蘖数稍有减少,可能是因为播种量大,造成基本苗过多,影响冬前麦苗根系生长,越冬期有麦苗受冻害死亡。
“立春”后进入春发阶段,茎蘖数快速增加,在“惊蛰”时达到峰值,然后无效分蘖消亡,茎蘖数再度减少。
图1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茎蘖动态的影响由表2可看出,相同氮肥用量条件下,茎蘖数表现为播种量15 kg/667 m2处理高于播种量12.5 kg/667 m2处理;相同播种量条件下,随氮肥用量增加,“高峰苗”前茎蘖数随之增加,“高峰苗”后茎蘖数则随之减少,说明增加氮肥用量,生育前期可促进分蘖生成,生育后期由于群体过大,则会加快小分蘖消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茎蘖成穗率。
2.2 对“扬麦16”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由表3、4可看出,相同氮肥用量条件下,随播种量增加,———————收稿日期:2012-12-10摘 要:为研究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特以播种量为主区、氮肥用量为裂区进行了二因素裂区试验,探索了“扬麦16号”适宜的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技术,以期为“扬麦16号”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结果表明,播种量对“扬麦16号”产量形成影响不显著,而氮肥用量对产量形成有显著影响;在直播常规栽培中,在松江区适宜播种期内(10月底~11月上旬)播种,以常规播种量12.5 k g/667 m 2、氮肥用量20kg/667 m 2较为适宜,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若因水稻收割期、天气等原因,播种期推迟至11月底以后,可适当增加播种量至15 kg/667 m 2、氮肥用量控制在15~20 kg/667 m 2,以弥补迟播所造成的出苗率低、基本苗不足、分蘖少等不利影响。
关键词:扬麦16号;播种量;氮肥用量;产量播种量(A)(kg/667 m2)12.515氮肥用量(B)(kg/667 m2)152025152025编号A1B1A1B2A1B3A2B1A2B2A2B3表1 播种量、氮肥用量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高峰苗、穗数、株高、穗长、穗下节间均表现为增大趋势,而穗粒数、千粒重、茎蘖成穗率均表现为降低趋势。
播种量12.5kg/667 m2时,随氮肥用量增加,株高、茎蘖成穗率、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播种量15 kg/667 m2时,随氮肥用量增加,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
实割测产表明,播种量15 kg/667 m2、氮肥用量15 kg/667 m2处理产量最高,为386.27 kg/667 m2,其次为播种量12.5 kg/667 m2、氮肥用量20 kg/667 m2处理,为374.16kg/667 m2,但这两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表3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注: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由表5可知,播种量对株高、穗长、千粒重和实际产量播种量(kg/667 m2)12.515氮肥用量(kg/667 m2)152025152025穗数(万穗/667 m2)30.031.832.433.634.233.0穗粒数(粒/穗)37.437.736.536.736.135.7千粒重(g)40.7a41.0a39.3ab40.5ab39.0ab38.2b理论产量(kg/667 m2)456.71cd491.75ab464.24c499.61a482.47b449.62d实际产量(kg/667 m2)361.58b374.16ab360.26b386.27a372.05ab341.04c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而氮肥用量对株高、穗下节间、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氮肥用量对小麦高产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播种量的影响则相对较小,特别是对实产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所以在常规栽培中,不必通过增加播种量来实现高产,而应在常规播种量12.5 kg/667 m2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施用氮肥,力保足穗、大穗来实现高产。
表5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株型和产量影响的统计分析(F值)注:*为显著性差异,**为极显著性差异。
3 结论与讨论影响小麦产量形成的因素很多,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式、肥料运筹、田间管理措施和气候等均会对小麦产量造成影响,根据松江区自身气候资源条件和本地水稻收获时间,本区小麦适宜播种期在10月底~11月上旬。
本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小,盲目增加播种量,会造成小麦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多,茎蘖成穗率低,容易发生病虫害,增加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不高。
所以,在松江区小麦直播常规栽培中,在适宜播种期内(10月底~11月上旬)播种,以播种量12.5 kg/667 m2、氮肥用量20kg/667 m2较为适宜,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若因水稻收割期、天气等原因,播种期推迟到11月底后,可增加播种量至15 kg/667 m2、氮肥用量控制在15~20 kg/667 m2,以减弱因迟播所造成的出苗率低、基本苗不足、分蘖少等不利影响。
播种量(kg/667 m2)12.515氮肥用量(kg/667 m2)152025152025株高(cm)83.2b83.0b85.7ab83.0b90.0a88.3a穗长(cm)8.2b8.6ab8.8ab8.5b9.3a8.8ab穗下节间(cm)29.5c31.3bc31.0bc31.1bc32.5ab35.0a高峰苗(万苗/667 m2)77.078.881.587.394.193.2成穗率(%)38.9640.3639.7838.4936.3435.43总粒数(粒/穗)40.941.439.740.039.139.4实粒数(粒/穗)37.437.736.536.736.135.7结实率(%)91.4791.1991.8491.7792.4290.53表4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植株性状的影响项目播种量(A)氮肥用量(B)A×B株高7.617.23*5.21*穗长9.953.851.18穗下节间11.49*5.95*1.87千粒重49.964.270.84理论产量36.03*23.70**24.90**实际产量0.1315.38**10.80**播种量(kg/667 m2)12.515氮肥用量(kg/667 m2)152025152025大雪20.421.021.625.228.228.8冬至29.436.036.041.446.847.4小寒40.844.445.049.252.853.4大寒57.658.263.667.870.877.4立春63.664.267.867.269.672.6雨水67.267.270.276.877.482.2惊蛰77.078.881.587.394.193.2清明35.434.834.239.638.437.8不同节气的茎蘖数(万苗/667 m2)春分44.442.642.049.849.248.6表2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茎蘖动态的影响-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