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
鲍德里亚:我在《物体系》一书中包含了对明显 事实、物质、现实和使用价值的客体的评论。在 那里,客体被作为符号对待,不过,它依然是饱 含意义的符号。在这里,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相互 作用:一个是虚幻的逻辑,主要指向心理分析— —其辨别、预测、超验的整个想象领域,在客体 和环境层面上运作的权力和性,以及与房子/车子 构成的轴心相吻合的特权;另一个是有差异的社 会逻辑原理,它是根据社会学来做区分,而其本 身是源于人类学(交往是作为符号、区分、地位 和威信的产物)。
以家具摆设为例
现代时期: 家具的庄严宏伟感消失了,占据着大量空间 的宏伟家具让位于能摆在房角的小家具,家具本 身不再总是占据着空间,使自己总处于“在场” 状态,而是变得可以消隐、伸缩,变得更具有机 动性、变换性和适时性。风格与结构的变化,使 家具的意旨功能发生了变化。当物以功能而不是 意义突现时,功能不调的物也就不必要留于家中, 家具不再作为道德感的载体而存在,而是突现了 自身的功能,同时,人不再经由这些物的中介紧 紧地与家庭系在一起。
拟象理论
拟象理论—从历史序列的角度为后现代文化设定 一个坐标系。 拟象三序列—拟像的三个序列与价值规律的突变 相匹配,自文艺复兴以来依次递进: 1、仿造:是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 时期的主导模式;遵循“自然价值规律” 2、生产:是工业时代的主导模式;遵循“市 场价值规律” 3、仿真:是被代码所主宰的当前时代的主导 模式;遵循“结构价值规律”。
(3)技术享受与消费不民主
技术对生态的破坏应当由那些享受技术的 来承担。但是恰恰相反。 与人造物质的丰富相对应的是自然权利的 匮乏。 是谁剥夺了人类的自然权利,又在重新分 配这些权利? 争夺“新鲜空气权”意味着不平等的社会 的再分配。
4、媒介批判
在当代社会,媒介吞噬着一切,这才是媒 介的精华所在。媒介本身的内爆,即媒介 与事实的边界已经不再存在,媒介与事实 已经合而为一了,最终起作用的,只是符 码,正是符码使媒介与现实的区分已经不 再重要了,媒介变成了复制现实的基础。 在这里,重要的不再是内容,而是媒介的 形式运转过程,正如在商品交换中重要的 不再是商品的物质性,而是商品必须能被 交换的形式体系所吸收。
以家具摆设为例
古典时期: 物和家具的功能首先不在于其客观的功用性, 而在于它的象征意义,即这种摆置体现的是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道德取向。人与物的关系紧 密相联,家具摆设的紧密性与封闭性,与家庭生 活的内在性和以父权为中心的情感性相对应,使 房子与家具具有深度感,这就使家居本身具有象 征作用,在空间中体现了家庭团体的情感关系及 永续存在。在这种摆置中,体现了古典时期的意 识形态与文化观念,这个时期的物具有相应的风 格与象征意义。
以家具摆设为例
以家具摆设为例
以家具摆设为例
走向功能化的时代
物的功能化构成了一个物体关系世界,这个世界 不再以拟人性的道德来规定自己的本质,而是构 成一个功能化的场域,这个场域构成了个人实现 自己的舞台,实际上是人按照物体体系的要求实 现着功能化的出场。 在传统社会中,物体构成了人的延伸器官,人是 通过自己的手工劳作与物发生关联,而在物体系 世界中,具有个人特色的手工劳动同质化为操控 按钮的过程,这是人与物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2)消费主义的对环境的压力
盲目的求新,求异,求变化,最大限度的 刺激消费,是“现代工业文明”悲剧的根 源。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了 无法弥补的遗憾。 唯一我们能做的,是人类对自己的所作所 为更加敏感,更加人性,更加道德。
人类能否再过简朴的生活?
资本市场利益的驱动
利益驱使的设计 能获得到最大利益的设计 市场需要什么就设计什么, 业主的利益与使用者的利益的区别 出于经济利益,业主强迫设计者违反设计 伦理
因此,对现代消费社会的分析,就必然深入 到符号学中,在通过生产逻辑加以分析的同时, 也要通过对符号内在运转过程来揭示消费。只有 在这个分析逻辑中,消费才能作为一种主动的结 构真实地呈现出来,即消费本身构成了一种意义 领域,这个意义领域成为吸引着人们消费的“黑 洞”,使人忘情地被吞没于其中,但在表层上, 正是“我”主动进入的过程。这正是法兰克福学 派没有深入分析的问题,也是鲍德里亚分析消费 社会时具有创意的部分。
义社会的内在逻辑
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为了消费品,不仅 是物品,而且包括人的身体、心理、观念, 甚至还有弗洛伊徳所谓的自然性欲。 消费品的普遍存在,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提供着合法性的依据。 消费的“个性化”,使个人患上了消费 “强迫症”,只有将自己的一切都置于消 费之中,人们才能获得安宁感与实在感。
《消费社会》
后现代主义思潮代表人物之一: 鲍德里亚(博得里拉Jean Baudrillard )简介
一、成长历程及著作
Jean Baudrillard ,1929 – 2007,法国人。 体制内的反叛者、体制外的边缘人,身份繁复得 几乎无法定位。 我们可以说,他是社会学家、结构主义符号学家、 马克思主义或超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可以说,他 是解构主义者、后现代学者、传媒学家、哲学家 和摄影家 。 他的影响从1996年起被称为“鲍德里亚效应”。 当代“最重要和最具煽动性的作者” 。
把物虚化,抽象为一种形式符号,这是当 代大众文化的第一级运作层面,而在深层 上,大众文化运作是将符号变成物,使物 成为符号的复制品。因此,从符号学来分 析的话,必须将活生生的历史实践之物转 化为符号,然后从这种符号中分析大众文 化的编码过程,或者说,就是要实现从 物—符号到符号—物的转变过程。
3、《消费社会》:消费构成了资本主
传统政治经济学:消费从属于生产的过程,消费 就是对物品的需要与满足。 物体系时代:成为消费对象的物品,必须是物体 系中的物品,物体系就像语言结构一样,规定着 个别物体的意义与功能,也就是说物品必须具有 一个外在于它并作为意义指涉的关系结构,物品 本身被组织为表达这个意义体系的要素,因而物 品的消费不再是因为它首先具有物质性特征,而 是因为它是一种符号—物,被消费的是人与物品 的关系结构本身,这种关系已延伸到了历史、传 播与文化关系的所有层面,而且最后所有的关系 理念都成了消费品。
将符号学运用到消费社会的批判性分析中 虽然消费受生产逻辑支配,但在资本主义社 会中,消费本身已经构成了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 自组织领域,在这个自组织领域中,一切物品都 变成了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物品,也就是说,物 品的原始功能性层面让位于物品的符号文化层面。 “物品在其客观功能领域以及其外延领域之中是 占有不可替代地位的,然而在内涵领域里,它便 只有符号价值,就变成可以多多少少被随心所欲 的替换的了”。
三、鲍德里亚思想的特征
符号象征交换理论是鲍德里亚思想的根本 。 从物到仿真,再到命定之物的研究是鲍德里 亚思想发展的主线。 理解鲍德里亚的理论,必须要和当今高科技 的发展联系起来。 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 思想独特,风格怪异和极端化的思维 。
四、鲍德里亚的思想谱系
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 之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展开对消费 社会的批判分析,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有《物体 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二阶段: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思潮, 此时的鲍德里亚可是说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这 一阶段的作品有《生产之镜》与《象征交换与死 亡》; 第三阶段:同一切现有思潮决裂,最后同现实本 身决裂,走向了物体支配一切的阶段,这构成了 鲍德里亚后来的主要论题。
1、符号价值
符 号
符号
在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中,语言是由符号 构成的,而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两者 构成一种意指关系。 所指指的是“概念”。如“马”这个概念。 能指指的是“声音形式”。声音形式不是 实际的声音,因为声音是物理的东西。声 音形式是听者对声音的心里印象,是他的 感觉所印证的给定他的东西。
消费物的社会身份
对消费的分析不能依据于使用价值的分析,而必 须从交换价值与符号区分的意义功能出发,消费 本身不仅是一个需要的满足问题,而是一个社会 与文化问题。 比如摆阔性的消费。这种消费在外表上形同于原 始社会的象征交换,即不以经济为计算原则,甚 至是一种浪费,但这种消费展示体现着主人的地 位与名望,如华丽装饰的仆人就象征着主人高贵 的地位和社会特权,并且表明这种特权具有合法 性。物体不在其有用的功能性中消费自己,而是 表现为特权的符号意义。
左 :遗作《为何一切还未消失》 中:《鲍德里亚的诱惑》, “解毒”关于鲍德里亚的误会 。 右:《我们是……?》,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年度 “无限”大奖
《物体系》(1968年)——博士论文 《消费社会》(1970)——代表作 《生产之镜》(1975年) 《象征交换与死亡》(1976年) 《忘掉福柯》(1977年) 《拟像与仿真》(1981年)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81) 《美国》(1982年) 《致命的策略》(1983) 《海湾战争未曾发生》 (1991) 《幻觉的终结》(1992年) 《完美的罪行》(1995年)
在消费社会中,不能只看到物质的丰富性,而必 须看到任何消费都是由符号组织起来的身分区分, 是其“绝对的特权”决定、导向着政治与经济权 力领域,消费建立在对符号与人的操控上。但这 是一种隐性的操控,而其显性层面的平等与民主 的幻觉,使下层人士产生了对消费社会的认同, 而下层人士却认为,这是真实主体需要的满足。 因此,对身分区分与符号编码消费的批判,就必 须要对“真实的需要”这一假定进行深层的反思。
这个功能化的世界不再意味着物品本质的实现, 依赖于它和真实世界及人的需要间的准确关系。 物体的功能性在普遍的符号体制中,成为游戏、 排列组合、计算中的一个元素;人的功能化也使 人成为物的符号组合中的一个元素。 “我们寄居在一个物体的星球,我们像蜗牛一样, 生活于被物的功能化构成的世界中,在我们认为 自己实现个性的同时,我们永远也无法脱掉这个 沉重的壳。”
消费社会的双重逻辑分析
在今天,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本身构成了生产体系 的替代性体系,消费在今天已成为主导性逻辑。 “在这里,我们会合了马克思所分析的商品形式 逻辑:就好像需要、感情、文化、知识、人自身 所有的力量,都在生产体制中被整合为商品,也 被物质化为生产力,以便出售,今天所有的欲望、 计划、要求、所有的激情和所有的关系,都抽象 化(或物质化)为符号和商品,以便被购买和消 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