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之镜:解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欲望机制(王鹤翔0411372 哲学指导老师:夏莹)【摘要】消费社会理论目前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关注问题。
本文从索绪尔的语言学入手,经过对拉康化的语言学梳理,详细分析了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欲望问题。
在消费社会中通过模范和系列的相互作用使得消费由对物的功能的使用和拥有变为了一种消费语言,而在系列能指链的形成过程中,随之产生了无限的欲望,从中便分析出消费异化的本质所在。
【关键字】欲望能指系列消费【正文】消费社会理论目前在学界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
1鲍德里亚也因较早的对这一理论给予了系统的论述而在社会学、哲学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他第一次在理论上对“消费社会”给予了一个界定:“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的社会——也就是与新型生产力的出现以及一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调解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特定社会化模式。
”2显然,在这一界定中,“消费”成为了“消费社会”之所以为消费社会的关键环节。
消费在其中不再仅仅是一种日常化的经济行为,它担当起了“社会驯化”的责任。
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消费为什么能够担当起这样一种责任?这一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在于“消费”的内涵及其作用在社会中发生的转变,鲍德里亚对于这种转变做出了这样一个明确的界定,消费:“1.不再是对物品功能的使用、拥有等等;1对消费社会的探讨在西方世界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除了鲍德里亚的一系列关于消费社会的论著之外,鲍德里亚的导师列斐夫尓在他的《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中提出了“受控消费的官僚社会”(the bureaucratic society of controlled consumption),消费已经作为社会基本运作方式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在此之前的德博尓(Guy Debord)在《景观社会》(Spectacle of Society)中所提出的“景观社会”可以看作是消费社会的前身,而在其同时,后现代主义大家鲍曼在《后现代道德及其缺憾》中也提出了“消费者合作社”的概念,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也将消费社会放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逻辑”中进行了探讨。
与此相关,法国学者巴塔耶(George Bataille)在《花费的观念》(the notion of expenditure)一文中提出的普遍经济学对消费所具有的新的文化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的界说。
布尔迪厄的《区隔》(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中也以消费为视角来探讨人在社会中的区分与地位。
除此之外之外,还有丹尼尓·米勒、蒂姆·爱德华兹、柯林·坎贝尓等等。
这些理论家在研究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遵从着某种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消费社会理论研究上的不同派别。
2.不再是个体或团体名望声誉的简单功能;3.而是沟通和交换的系统,是被持续发送、接收并重新创造的符号编码,是一种语言。
”3在此,消费由“物品功能的使用、拥有”转变为了一种“符号编码”,“一种语言”。
然而我们不得不要继续追问的是,消费的这种转变为什么能够导致一种“社会驯化”?换句话说,这种消费将如何操控人?对此,鲍德里亚在其诸多著作中为我们提供了相对零散的论述,在此,本文将以消费理论中的语言学倾向为入手点,以消费“欲望”的问题为核心,来发现、梳理这种消费异化的本质所在。
一首先,要理解鲍德里亚独具特色的消费理论,就要理解其特有的理论背景。
当然,其独特的理论背景中包含有众多方面,但语言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而在法国,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被称为当代思想之父4,可见他的影响是深远的。
索绪尔的语言学对后来的思想者(当然,包括鲍德里亚本人)最具影响力的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其一,是他对语言和言语进行了区分。
索绪尔说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作言语活动的其他一切表现的准则。
”5他认为语言本身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分类的原则,它是言说者交流时必须遵循的整体规则,语言只凭借社会成员间的契约而存在,语言具有同质性,言语则是异质的,言说是言语者对语言系统的应用,它受到语言结构整体制约,“从这种见解中就可以得出这种激进的结论:当个人言语时,不是主体在言语,我们只是按照语言结构的规则或语法进行新的结构组合。
”6这也意味着语言有可能成为一种对人的操控力量。
其二,语言是由符号组成的,符号则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两者构成一种意指关系。
能指与所指构成的符号就是一个表达过程,索绪尔认为:“我们建议保留用记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
”7所以,在3[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 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4约翰·斯特罗克编:《结构主义以来——自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渠东、李猛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导言”第7页5转引自《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马云龙著,东方出版社,第10页6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第22页他看来,语言这种符号不是事物与其名称的连接,而是概念与音响形象的一种结构性关系。
索绪尔的所指是语言符码中那个作为对象本质的观念意义的被指认成分,能指则是用来标识一定观念意义的意符成分,就是由音响形象构成的符旨。
语言符号就是能指和所指构成的,多斯认为“索绪尔的记号只关心所指(概念)与能指(声音意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指涉物一脚踢到门外。
”8指涉物就是真实事物本身。
从索绪尔的语言学开始,真实的指涉物就已经消失了,而剩下的只有能指和所指。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索绪尔的讨论中,并没有划分能指和所指的等级,而认为他们是一种任意性的关系,而这种任意关系就表现在作为一个内含复杂结构的功能系统,语言中的概念符号只是任意的、暂时的,同时也是变化的。
索绪尔的语言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更确切的说他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特别是经过拉康的进一步的发展和运用,语言学对于当下社会的分析与批判的能力逐渐清晰了起来。
毋庸置疑,拉康深受索绪尔的影响,但他也根本的颠倒和异质于索绪尔的符号结构的基本功能。
对于拉康来说,他所强调的是能指的优越性,所指只是能指的游戏。
拉康认为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能指而非符号,关系性的能指之间构成能指之网,它体现了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状态,即“象征域”,所以象征域的集中代表就是能指。
这种脱离了所指的飘浮能指的相互关联构成了语言本质的象征性。
所以也有人认为“拉康的能指已经不再仅仅是索绪尔那个所指(概念)之下的音响和影像,而已经转喻为词语在具体言语中可能性的衍生意义。
”9在拉康看来,语言的本质就是符号化的象征性,就是用别的东西代替真实的存在,所以他说语言杀死了存在,它是一种改装,而在它背后却空无一物。
拉康对能指的这种改造直接引发的后果是真实主体的消失。
每一个主体都是被能指所包围的,即在语言的询唤中形成的。
拉康通过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观察和分析指出了这一过程,这就是他著名的“镜像理论”。
拉康指出,6个月左右,婴儿已可以在镜子中看见自己之外的一个先行的影像,一个自己身体之外的“另一个”与自己身体行动同步的影像。
拉康将这个过程称为“双重镜像认同”:“一8转引自《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著,商务印书馆,第162页是孩子对自己肉体统一性的想象性认同;二是从小他者那里获得的自我认同。
”10主体在成功误认镜中之像他者为“我”时,已经无意识地杀死了自己,拉康称自己对主体误认和错位的第一阶段为想象域。
而由能指所构筑的象征域是想象域的深化。
换言之,众人每一次语言上的指认都是对主体的一次询唤,主体在各种关系的询唤中构成意识主体。
“如果说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本质是每个人在其现实性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在拉康这里,人的本质则成了每个人在象征域中符号(能指)询唤关系的总和。
”这种主体显然是一个伪自我。
那真正的自我到哪里去了呢?拉康曾形象地说:“自我,是一种像洋葱一样被做成的对象,拨开它,你就会发现构成它的连续认同。
”11自我是一个空,可以说它开端于镜像,镜像是“连续认同”的底层,以后的生活中,自我通过一系列与想象域的对象的认同,逐渐获得一种身份或同一,而象征域中飘浮的能指则将这种镜像的“连续认同”延续了下去。
“拉康说:‘每个世纪的能指都是这样,都是一个不表示任何东西的能指。
能指越是什么都不表示,它就越是不可破坏。
’……正是这种无意义的、不可破坏的能指决定了主体;能指对主体的影响构成了无意识,因此也构成了精神分析的全部领域。
”12所以拉康说语言是存在的杀戮者,确切地说是能指杀死了存在。
经过拉康所改造的语言学是拉康用来进行其精神分析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拉康的整个理论中,“欲望”作为人的一种主观意识趋向是他最为关注的诸多主题之一。
拉康提出了需要、要求和欲望的三元逻辑。
拉康的需要与弗洛伊德的本能接近,“一旦获得对象,需要则得到满足。
所以说,作为无言的物性的具象,需要中的‘我要’的出现和满足都是稍纵即逝的。
”13婴儿哭喊表达需要,不仅要具体的如吃喝等的需要,而且需要母爱,即要求一个不在场的在场的无。
镜子阶段前,婴儿在无自我意识的条件下哭喊表达需要是一种本能,镜子阶段后,但在获得语言前,尽管是一个想象的自我,婴儿仍以哭喊表达需要。
拉康认为从需要到要求的转变正是伴随着个体获得语言而发生的。
人注定要获得语言并用语言来表达,也就是以“要求”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
“正因为语言自身的象征性是10转引自《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著,商务印书馆,第134页11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第7页12马云龙:《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东方出版社,第19页在‘他者的位置上产生出来的’,所以,大写的他者必然要夺取真实的需要对象。
拉康直接指认到:所谓要求,就是用语言这个骗人的东西表达出来的需要。
”14象征性语言杀死了存在,个体通过语言来呈现自己的需要时,其具体需要已为异化的要求所代替。
拉康说欲望产生于要求之外,“欲望是要求中无法化约为需求的东西,从要求中减去需求,就得到了欲望。
”15在作为异化的要求减去本真的需要,剩下的只是不是我要的东西也成为我要的东西,拉康认为这一东西是他者之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欲望是象征性语言的产物,人的欲望就是大写他者的欲望,这是为什么呢?“欲望之所以可以是他者的,是因为主体欠缺的存在其实是他者的操作;他者的存在将填补他自己的有限,重新恢复因为象征秩序而被粉碎的充裕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