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课件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课件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17
药物外渗的预防
• 1.提高穿刺成功率,妥善固定导管 • 2.了解药物性质,医护患共同选择合适的输液通路,减少钢针使
用 • 3.患者教育:告知患者保护静脉的重要性及外渗后所产生的后果,
输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 时报告。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18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5
• 0级根:据没有IN症S状的标准,药物渗出/外渗分为5级
•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无 疼痛
•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2.5-1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 伴有疼痛
•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 15cm,皮肤发凉, 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3
法律法规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 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4
概念
• 药物渗出: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 以外的周围组织。
• 药物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 外的周围组织。
对局部解剖不清楚, 穿刺位置不当
查看患者不到位,发 现药物外渗不及时
对深静脉导管 的排斥性!
保护血管的重 要性!
对药物知识掌 握不全面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16
药物外渗的后果
• 轻者:局部渗出区域的皮肤红斑、肿胀、皮下硬结及轻中度疼痛 • 重者:可出现组织坏死、经久难愈的溃疡,恢复期可因瘢痕挛缩
致功能障碍,甚至手术截肢
正常范围:240-340mOsm/L药物渗透压越高,对静脉刺激越大
外周静脉短导管:少于6天,持续发疱剂输注,胃肠外营养, 渗透浓度>900 mOsm/L 的液体不应应用
中长度导管:1-4周,避免连续发疱剂输注,胃肠外营养, 渗透浓度>900 mOsm/L 的液体不宜应用
2016
INS 标准
中心静脉导管:1周以上,病情不稳定、间歇化疗、血 流动力学监测,外周穿刺失败,对药物的性质没有限制
b.虽然针尖端在血管内,但是由于输入液引 起的静脉收缩或导致尖端对血管壁的刺激,产 生了向后的压力,使得输入液从置管时留下的 针眼处渗漏。
c.高渗性或其他性质的输入液刺激血管壁,引起 液体的扩散从而造成外渗。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7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 1.患者因素 • 2.药物因素 • 3.护士因素
•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 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直径 >15cm,循环障碍,中 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的液体 渗出都属于4级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6
药物外渗病理生理变化
a.针尖端刺破血管壁,导致输入液体进入血 管周围组织。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1
主要内容
• 药物外渗、渗出的定义 • 药物外渗的原因 • 药物外渗的预防 • 药物外渗的处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2
•静脉输液是防病治病、抢救生命的重要给药途径
•输液外渗在临床上时有出现,不仅给病人带来了肉体上的痛苦, 还给病人带来精神上的创伤,还会恶化医患关系,护理部也将输液 外渗列为护理不良事件之一,及时观察和处理输液外渗,是保障病 人安全、提高医患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
注射部位:有文献报道各穿刺部位外渗发生率:大隐静脉(踝部)>头静脉 (手腕)>贵要静脉(肘部)> 颈外静脉
胡爱菊;张书玲;寇玉坤 .静脉留置针液体外渗相关药因物外素渗分的预析防.和处中理国0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46-1479
药物因素
PH 值
时间
渗透压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10
药名
PH
药名
左氧氟沙星
4.0
美罗培南
多巴酚丁胺
2.5
氯化钾
多巴胺
2.5-4.5
更昔洛韦
万古霉素
2.5-4.5
头孢哌酮
PH
4.5-6.5 4.0-8.0
11.0 3.0-5.5
药名
依替米星 氟康唑 头孢曲松钠
吗啡
PH
4.0-5.0 4.8
4.5-6.5 2.5-6.0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12
药渗透物压表渗示透液体压中小颗粒的数量,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13
常用药物的渗透压
药物名称
渗透压mosm/L
TPN(全胃肠外营养)
1400
甘露醇
1098
5%碳酸氢钠
1190
50%葡萄糖
2526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14
输注时间
• 药物外渗发生率与输液时间成正比:
• 即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
• 表1:不同输液时间与液体外渗发生率的关系[例(%)]
药物与液体的PH值
PH值:7.35-7.45 PH<7.0,为酸性 PH<4.1,为强酸性 PH>9.0,为强碱性 PH6.0-8.0,对血管内膜刺激性小 PH<4.1,在无充分血流情况下,静脉内膜组织发生明显改变 PH>8.0,使内膜粗糙后,容易形成血栓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11
常用药物的PH值
药物外渗的预防、脆性大,血流速度慢,局部药物浓度相对高,刺激作用增强 小儿 血管细小、壁薄,容易受药物的化学刺激,两者均可引起炎性介质释放,致 血管损伤
昏迷、休克、酸中毒、烧伤、肺心病:微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 癌症:使用化疗药,血管闭塞、脆性增加 糖尿病:糖、脂肪障碍,致外周血管病变
药物外渗的预防
• 4.加强巡视,2016版INS 标准41提到: • 中心血管通路装置和中等长度静脉导管至少每天检查一次 • 外周静脉短导管至少每4小时检查一次 • 对于危重症/麻醉后镇静患者或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应每1-2小时
检查一次 • 新生儿/儿童患者应每小时检查一次 • 进行发疱剂药物输液时检查频率应更高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19
容易引起外渗的常用药物
1.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 2.高渗性溶液:20%甘露醇、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碳酸氢钠、
输液时间
例数
外渗例数
发生率(%)
≤24h
241
1
0.41
~48h
452
4
0.88
~71h
510
9
1.76
≥72h
441
15
3.40
李蔚蓝;罗秀娟 .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致液体外渗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2):265-267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0
15
护士因素
医生因素
技术不过硬,缺 乏临床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