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三联小学徐桂莲
【摘要】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可以说,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

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培养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1】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

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创设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喜爱阅读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必须营造阅读氛围。

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让孩子孕育在浓浓的书香中。

其次,我不禁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利用节日建议家长带孩子买书,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生日礼物。

在班里设置一个图书角。

激发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

高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看猜谜、科技、名人传奇、歇后语、寓言等之类的书。

鲁迅曾说过:“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

”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尽所能激起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兴趣。

其次,教师可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

例如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老师可以充分结合文中优美、流畅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和精美、生动的动态画面,再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范读,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

二、适当辅以阅读方法
自主阅读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加以引导,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

高年级的学生对阅读基本上已经有一定个思路。

一般我是这样要求(1)熟读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

(4)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谈感受。

(5)最后让学生谈谈学了这片文章后得到什么启示?如在教学《山中访友》这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画上记号。

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抓好精读课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学生必须围绕这个主题来掌握知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

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三、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培养阅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快乐,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地去学习,去探索。

学生只有对读书感兴趣,才会在阅读方面有最好的收获。

在学校,教师每周定两节早读课,指导学生进行晨诵,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与收获。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谈体会,精读品味。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主要通过介绍鲁迅先生的四件事来赞颂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在这儿,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在这四件事中你们喜欢那件?为什么?有些学生喜欢笑谈“碰壁”,有的喜欢“救助车夫”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并谈谈体会。

(一)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突出主体。

新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要求读通、熟读,精读课文还要求读出感情,有些篇目还要求背诵。

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读书,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书中培养语感,在读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把朗读过程渗透阅读中来。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和体会,在朗读中重音、停顿、语气等都会有差异。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评议过程,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评读的步骤为:指名读—评读—带着理解读。

实践证明:评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评议中能抓住关键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评读能真正做到以读代讲,突出主体
四、读中感悟,巩固阅读兴趣
“悟”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归宿。

它强调以读为本,学生通过多读、熟读,参与到各种实践中,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实现由"感"到"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时,让学生先多读几遍课文,总结出最后一头战象的品质,并在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随后反复阅读。

这样,就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战象的怀旧、善良、英勇、坚强的精神。

通过这种"读--感受--读--悟"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会学生理解地读,边读边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学生读书往往像和尚念经一样,虽然眼睛看着书,口在念,但心却不在课文里。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另一方面与教师为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有关。

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理解地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草丛的村落》一文中,作者描绘的草丛的村落是怎样的?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1)草丛的村落指的是什么?(2)在草丛的村落中你看到了哪些“村民”?他们在干什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

六、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2)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我”对哪几件事印象较深刻?为什么?(3)读了课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三、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关于课外阅读的意义,众说纷纭。

“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扩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等。

新课程改革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也就有个更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开辟“课外阅读”这片绿洲。

让孩子尽情徜徉于激情和人文的课外阅读中,孩子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

七、加强读写结合训练
徐特立先生说:【2】“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

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仿写、改写、缩写等训练。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读写说的过程中更好的感知了课文,理解了课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八、在阅读中学会合作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意识和进取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必须做到三个落实:即学习内容要落实、研讨问题要落实、学习时间要落实。

具体操作步骤;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落实每个小组的学习内容;布置各小组自学讨论的问题;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习讨论、交流;选派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大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效率地再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学习后气氛相当活跃、和谐。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的活动过程。

我们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参考文献】
【1】方幼红加强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03(12)【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育家徐特立先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