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肢骨折的功能锻炼

下肢骨折的功能锻炼

下肢骨折的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应自骨折复位固定后开始,至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到最大程度为止。

功能锻炼强度应根据骨折愈合及肌肉恢复的程度而循序渐进,必须加强重要关节的功能锻炼,不能忽视相邻的关节。

以主动练习为宜,被动练习为辅,严禁反复强力地被动关节活动。

增强有利骨折修复的活动,避免不利于骨折的活动。

一般来说下肢骨折以后三个月以内不允许患肢负重,除非在医生直接指导下的康复治疗。

功能锻炼需要毅力,因为总是伴随一些痛苦,锻炼常有酸胀感,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能过度,一般不应当有显著疼痛。

骨折后进行功能锻炼是治疗的一部分,可促使患肢尽快恢复正常功能,但功能锻炼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按一定的方法循序进行,四肢骨折病人在做了内、外固定后,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对预防骨折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功能锻炼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骨折早期,伤后1—2周此期患肢肿胀、疼痛明显,骨折端不稳定,
容易发生再移位。

所以,此阶段功能锻炼主要是在骨折邻近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使肌肉收缩和舒张以锻炼患肢肌肉,防止废用性萎缩。

骨折后功能锻炼的原则是:与骨折部位相邻的上下关节暂不活动,而身体其他各部位均应进行功能锻炼。

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消肿,防止肌肉萎缩,预防关节僵硬。

例如股骨及小腿骨折后的锻炼方法是绷紧、收缩和放松股四头肌(大腿肌肉);同时进行踝关节背屈及足趾屈伸活动,每日各100次左右。

要注意,骨折邻近上、下关节不能活动。

禁忌做患肢强力牵伸,以防引起局部再次出血和骨折移位。

此期功能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肿胀消失。

●第二阶段:骨折中期,伤后3—8周此时患肢肿胀已基本消退,疼痛明显减轻,
骨折端已经有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断端趋于稳定。

此期的锻炼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还应该在健肢帮助下,逐渐活动骨折的上、下关节,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

伤后6~8周,骨折部有足够的骨痂时,可以加大运动幅度和力量,肌肉锻炼也应加强。

如进行下肢直腿抬高、膝关节屈伸,以避免关节僵硬。

此时,可扶拐下地练习行走(患肢负重要小),但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短渐长,强度由弱渐强。

不利于骨折稳定的剧烈活动须限制。

●第三阶段:骨折后期,伤后9—13周此时外固定已解除,通过前两个阶段的锻
炼,关节活动范围已逐渐接近正常。

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各关节活动迅速恢复至正常范围,肢体肌力接近正常。

所以,应进行全面的肌肉和关节活动,加大活动量和活动范围,直到患肢得到最后的功能恢复。

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多需要手术治疗。

术后的功能锻炼是否及时,正确,直接影响骨折的康复及预后。

一:术后8周。

1,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髋膝关节屈伸练习,髋关节内收外旋练习,注意屈髋角度逐渐增加,但应小于90度,保持术侧髋关节外展位。

2,知道下床方法,即先移至健侧床边,健腿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患肢外展屈髋小于45度,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腿离床并使足部着地,再扶住助行器站立。

3,上床时按相反顺序进行。

4周后根据功能恢复情况,也可扶双拐下地练习步行,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患侧先下。

二:术后8周至3个月。

重点训练髋关节伸展,直腿抬高和单腿平衡练习。

每日10-15次,每次1-2分钟,直至患肢能单腿站立。

术后使用双拐6周后改用单拐4周。

嘱患者活动量不能过大,坚持锻炼,方法正确,保持术侧髋关节外展位,屈髋小于90度。

三:3个月后。

如无疼痛,跛行,可弃拐长,可从事日常家务劳动。

做到三不:不盘腿,不负重,不侧卧。

四避免:避免重体力活动和奔跑等髋关节大范围剧烈活动的项目;避免在髋关节内收,内旋位时从坐位上站起;避免在双膝并拢双足分开的情况下,身体向术侧倾斜取物,接电话等;避免在不平整或光滑的路面上行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