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肾功能衰竭renalfailure
肾功能衰竭renalfailure
肾功能衰竭(Renal Failure)
主要内容: 1、急性肾功能衰竭 (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分类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3)急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变化 2、慢性肾功能衰竭 (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 (3)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变化 3、尿毒症
尿成分的变化:尿蛋白阳性、尿中出现红细胞、白 细胞、管型等。 发生机制:肾小球滤膜通透性增加以及脱落的坏死上皮细 胞。
(2)电解质代谢紊乱: 高钾血症: 是少尿期致死的原因。 发生机制:少尿及肾小管损伤排钾减少;组织损伤释
放钾;酸中毒致钾分布异常。 低钠血症:少尿、水潴留。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
(注意与低渗性脱水的比较)发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 衰竭等。临床治疗时注意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否则会加重 低钠血症。
(三)肾后性因素: 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尿路结石、肿瘤(前
列腺肿瘤、宫颈癌等压迫尿路)。
三、发病机制:
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较多, 不同原因的发病机制不完全相同。
以下主要介绍急性肾小管坏死的 发病机制。
(一)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减少是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主要机制。 正常人肾血流灌注压高、血流量大(1200ml/分)
能量不足细胞水肿、同时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一方面损伤 线粒体加重能量代谢障碍,另一方面促进氧自由基的生成 加重组织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引起管腔狭窄、 肾血流进一步减少加重肾小管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 管腔狭窄,肾小球囊内压增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三)肾血管内凝血: 持续缺血缺氧、感染、组织损伤等均可激活凝血
(2)肾毒物: 包括以下几类。重金属类,如汞、砷、铅、锑、
铜、铋、铀等。这类重金属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与多种酶 的巯基、羟基、氨基结合,影响酶的活性。药物类,如磺 胺药、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等。这类药物也是 干扰酶活性,与DNA核苷酸成分结合、结构改变,功能受 影响。磺胺药引起的过敏反应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其结晶 阻塞肾小管。生物性毒物类,包括蛇毒、毒蕈、生鱼胆、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这类毒物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 后,其分解产物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机物类:如四氯 化碳、四氯乙烯、乙二醇、甲醇等可引起肾小管坏死。
过程,引发血管内凝血,加重肾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因 缺血坏死、同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四)原尿回漏: 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肾小管基底膜缺损,原
尿漏入肾小管周围间质;同时引起肾小管周围间质水肿, 压迫肾小管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五)肾小管阻塞: 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及磺胺结晶等阻塞肾小管管腔,
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高镁血症: 血镁升高达3mmol/L。正常值0.75~1.25mmol/L。 发生机制:肾脏排镁减少、组织破坏细胞内镁释放。 影响:心动过缓、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嗜睡。
(3)氮质血症: 肾脏泌尿功能降低,不能有效排出尿素、尿酸、肌
正常肾功能
1、泌尿功能:排出体 内代谢废物。
2、维持内环境恒定 功能:包括水、电解 质、酸碱平衡的调节 等。
3、内分泌功能:分 泌肾素、前列腺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以 及维生素D3的活化
入球小动脉
收缩
近球细胞
致密斑
出球小动脉 舒张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一、定义:
2、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占急性
肾功能衰竭病人的45~75%。
(1)持续肾缺血: 各种休克的晚期,肾缺血时间过长。实验证明肾
缺血时间少于2小时,恢复肾血流后肾功能可完全恢复 (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肾缺血时间超过2小时,肾小管 损伤;肾缺血时间超过3小时,肾小管损伤需要2~3周才 能恢复;肾缺血时间超过4小时,肾小管损伤难于恢复 (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于50~100ml。 发生机制:肾血流减少、肾内DIC、肾小管阻塞、原尿回 漏。
低比重尿:尿比重在1.010~1.012之间(正常值为 1.003~1.030)。 发生机制:肾小管重吸收、浓缩尿功能障碍。
尿钠含量升高:是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临床特征之一。 尿钠含量高于40mmol/L。正常值<20mmol/L。 发生机制: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尿钠重吸收减少。
肾脏的急性、实质性损伤,肾脏泌尿功能急剧
下降,引起氮质血症、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一种
综合征。
二、病因:
(一)肾前性因素:
1、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血流减少:休克早期、急性心 力衰竭等。
2、高血压晚期:肾小动脉玻璃样变,肾血管腔狭窄, 肾血流减少。
(二)肾性因素:
1、肾小球、肾间质病变: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 炎、急性肾盂肾炎、节结性多动脉炎等。
四、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分类:
根据发病初期尿量的变化可分为少尿型和非 少尿型两类。
(一)少尿型: 根据病程中尿量的变化分为少尿期、多尿期
和恢复期。 1、少尿期: 从发病的12~24小时开始,病情轻者持续3~
5日,病情重者持续2~3周。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 差。
(1)尿的变化: 少尿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24小时尿量少
肾血克等)
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 肾毒物作用 mTAL损伤
儿茶酚胺 肾血管收缩
肾小管缺血坏死
近曲小管受损 肾血流减少
主动重吸收 Cl-和被动重 吸收Na+减少
重吸收 Na+减少
入球小动脉压力降低 GFR
致密斑原尿Na+
(二)肾组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损伤: 肾缺血、肾组织细胞代谢障碍,能量生成减少。因
以维持肾小球滤过率,保证肾功能的实现。 各种原因(休克)刺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 滤过率降低;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因缺血或肾毒物作用坏 死,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原尿中钠离子减少,流经致密 斑的钠离子增多,刺激肾素分泌增加,通过肾素-血管紧 张素系统作用,肾血管进一步收缩。当入球小动脉压力低 于40~60mmHg时,无原尿形成(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同时 发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因缺血而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