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1、《黄梅戏艺术》读本坚持“普及推广、雅俗共赏”的理念,共分“香飘百年”、“艺海泛舟”、“群星璀璨”、“含英咀华”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香飘百年
2、怀宁县面积1276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人口69万。
2002年,县政府驻地由石牌迁往高河。
3、据不完全统计,从明末开始,先后流播到石牌地区较有名的声腔,有江西的弋阳腔、苏州的昆山腔、甘陕的秦腔、池州的青阳腔、湖北的采茶调、皖北的花鼓灯等。
经民间艺人的吸收、加工、发展和创新,终于使怀宁成为“京剧之父”徽剧的发源地,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
4、五大剧种: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黄梅戏。
5、怀宁享有“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
6、“无石不成班”里的“石”就是指石牌。
7、2008和2011年,怀宁县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黄梅戏)之乡”。
因此,怀宁县是名副其实的“戏曲之乡”。
8、乾隆五十五年(1790)秋天,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四大徽班进京献艺。
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其中三庆班由出生于怀宁的高朗亭率领,因此,高朗亭也被称为“徽班进京第一人”。
9、黄梅戏名称的出现,最早见于1952年11月15日的上海《大公报》,其前称为黄梅调。
10、牛灯戏是怀宁民间一种戏曲演唱形式,专演唐代名将尉迟恭的故事,在怀宁县洪铺镇、清河乡一带最为流行。
11、夫子戏最初因专演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的故事而得名,始创于明正德年间。
夫子戏的唱腔是“乐佛腔”。
12、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是黄梅戏发展的第一个春天,严凤英和王少舫是这一时期的优秀演员代表,随着众多优秀剧目的不断推出,国内外观众逐渐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使其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
13、1960年,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出席了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被授予“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出席会议的代表胡乡帮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4、《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并称为“黄梅戏三部曲”。
15、《人民日报》对怀宁黄梅戏的认定是1961年10月15日。
16、十年浩劫的文革结束后,黄梅戏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17、1997年,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清装剧《邓石如传奇》,荣获安徽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00年,由邓新生创作的黄梅戏故事片《山乡情悠悠》,荣获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
2000年,县剧团历时105天,将大型现代黄梅戏《孔繁森》,从长江唱到了黄河,从大别山唱到了太行山。
2011年,改制后的县剧团演出的大型黄梅戏《独秀山下的女人》,在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上喜摘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女主演刘丽华凭借在剧中扮演秀妹的精彩演出,获得优秀表演奖。
2013年,该剧还获得了安徽省第
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18、2005年12月,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在京联合举办“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座谈会”,怀宁县石牌镇新声黄梅戏剧团作为安徽省民间班社的唯一代表,光荣地出席了此次座谈会并作经验交流发言;该团团长王才根同时受到国家文化部嘉奖。
19、班社固定所得靠“戏金”,临时所得靠“打彩”。
20、黄梅戏班社尊三圣公为祖师爷。
第二单元艺海泛舟
21、黄梅戏剧目在清末时积累十分丰富,习称“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
22、黄梅戏最早的表演形式是独角戏,随后有了二小戏、三小戏。
23、黄梅戏的题材十分广泛,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反映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矛盾和斗争的题材;二是赞颂清官为民请命和平反冤狱的题材;三是反映忠臣与奸党及社会黑恶势力斗争的题材;四是揭露封建伦理道德造成社会悲剧的题材;五是歌颂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的题材;六是歌颂劳动人民勤劳俭朴传统美德和追求幸福生活的题材;七是赞颂人贫志高的有志之士和自强不息向上者的题材;八是反映皇帝和道僧的题材。
黄梅戏传统剧目的题材,显示了黄梅戏在剧本创作上的非凡成就。
24、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
25、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负责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
三打,即只需三人打锣鼓(实际要打五件打击乐器:鼓、大锣、小锣、云板、夹手);七唱即七个角色:老生、老旦、正生、正旦、小生、小旦、捞杂(小丑);
26、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手,指各种手势动作;眼,指各种眼神表情;身,指各种身段工架;步,指各种形式的台步;法,则总指上述几种表演技术的规程和法则。
27、黄梅戏的唱腔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28、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彩腔,也称打彩调。
主调,又称正腔,系黄梅戏中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常用于大段叙述和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
29、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
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式和十字句式。
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
30、黄梅戏语言的特点可以用轻快、平易、幽默、风采四个词来进行概括。
31、对白是剧本中角色间相互的对话,也是戏曲台词的主要形式;独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独自说出的台词,是把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思想直接倾诉给观众的一种艺术手段;旁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说给观众听,而假设不为同台其他人物听见的台词。
32、一台锣鼓半台戏,可见打击乐器在戏曲中的重要位置。
打击乐在带动全局、贯穿全剧、统一节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3、黄梅戏传统打击乐的主要锣鼓点有:凤点头、十三锤、火攻锣、冲天炮、达锤、走锤、花腔锣等大类。
第三单元群星璀璨
34、“南程北丁”中的“程”指程积善,“丁”指丁永泉。
丁永泉享有“黄梅戏有功之臣”的美誉。
丁永泉曾说:“不要光讲究戏演得好,戏好不如德好。
”“要艰辛地学,不要把祖师爷的饭碗在你手上砸了。
”
35、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
36、黄梅戏早期的旦角都由男子扮演,怀宁县石牌镇中洲的潘贤梅是第一位唱戏的女演员。
37、京剧界三贤: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
38、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
严凤英,桐城罗岭镇人,曾扮演过《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珍、《牛郎织女》中的织女,以及现代戏《丰收之后》的赵五婶。
39、忠厚善良活董永——王少舫
40、黄梅戏七岁红——潘璟琍。
在《女驸马》中,她饰演公主一角。
41、黄梅戏坛常青树——黄新德
42、德艺双馨艺术家——韩再芬
43、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吴亚玲、袁枚、杨俊
44、黄梅戏音乐创作权威——时白林
45、杨月楼因善演猴戏得外号“美猴王”。
46、刘云程三次获得国家级戏剧文学大奖——中国曹禺剧本奖
47、杨小楼——武生宗师,京剧南下的首倡者
48、陈精耕的三样宝贝:纸、笔、录音机
49、寂寞程生——程演生,他撰写的《国剧概论》、《皖优谱》等戏曲论著,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50、托天转——张光友,曾任“全福堂”班主,严凤英就是由他发现,并扶持登上舞台的。
第四单元含英咀华(略)
谜语:
儿童相见不相识——小生
赤橙黄绿青蓝紫——彩排
大清早——老旦
单相表——独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独白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情
霞光万丈日初升——彩旦
蓓蕾绽放迎朝阳——花旦
逾花甲始得子——老生
两只蝴蝶结——对花
非凡人组合——《天仙配》
一老一少同化妆——大乔小乔
一季度——《春》
颠鸾倒凤——《女驸马》
桧——《西楼会》
我也曾打马御街前——陈登科
画船依旧不见君——王少舫
姑苏到海南——吴琼
严冬梅花二度开——韩再芬
千里逢君子——马兰
生旦丑——三角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大路不走走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