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殷墟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殷墟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殷墟的文化价值和意义【2006-12-15 09:05:51】一、殷墟的范围与布局殷墟遗址位于太行山林虑山系以东安阳盆地与华北平原接汇带的洹河二级台地上,地处东经114°18′,北纬36°7′。

行政区划属河南省安阳市。

殷墟范围: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6公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

洹北商城时期,洹北商城及其附近地带是殷墟的核心。

殷墟文化第一期时,洹北商城一带已被放弃(原因不明)。

小屯成为都邑的中心,建起了若干宫殿和宗庙。

居民点分布在宫殿宗庙区的外围。

殷墟文化第二期时,宫殿宗庙区的西、南两面修筑了一道深壕,进一步完善了殷墟的都城体系。

手工业生产进入新的繁荣期。

殷墟文化第三、四期时,深壕环绕的小屯及其附近继续发挥都城宫殿宗庙区的核心作用。

殷墟规模经过不断扩展,总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以上。

二、殷墟的自然与聚落环境殷墟所在的安阳盆地,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其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由130米逐渐降至80米左右。

发源于太行山区的洹河(又名安阳河)自盆地西南流入,先北行,再折而东行,最终注入卫水。

盆地西接太行山山区,南北两侧是海拔200米左右的低丘,东部与华北平原相接。

商代安阳地区的地貌环境,与现代相比有着较大差别。

就地势而言,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更为显著。

其时黄河在安阳东部自南向北流经。

漳河在殷墟以北约20公里处自西向东流经。

殷墟南部还有淇水。

上述三条河流与洹河一道,构成安阳地区的主要水系。

殷代安阳地区的气候,与现在相比偏于温暖和湿润。

据研究,当时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约高摄氏2℃左右。

一月份气温比现在高摄氏3℃-5℃。

三、殷墟的发现与发掘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刻辞,并推论这些甲骨刻辞可能是商代文字。

甲骨的出土地点最初被人隐瞒。

直到1908年,古文字学家罗振玉才派人查明甲骨实为安阳小屯所出。

这是殷墟遗址第一次被学术界所知。

1928年10月,学术界首次组织了对殷墟的发掘。

自此以后,除抗日战争期间外,殷墟发掘基本没有中断。

迄今已清理出商代的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多处居民点和墓地。

1999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殷墟保护范围的东北部,发现一座面积达4.7平方公里的城址,城内另有宫殿宗庙一类的建筑。

该城址现已被定名为洹北商城。

四、殷墟的分期与年代殷墟文化遗存是长时间堆积而成的。

比较通行的意见是:将殷墟文化定义为商代晚期文化,分为四期。

而将新近发现的洹北商城定义为商代中期文化,分两期。

由此,殷墟(含洹北商城)的古遗存与商王世系的关系是:洹北商城一、二期:绝对年代约当商王河?甲至小乙时期。

殷墟文化第一期:绝对年代约在武丁早期。

殷墟文化第二期:约当武丁晚期至祖庚、祖甲时期。

殷墟文化第三期:约当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期。

殷墟文化第四期:约当帝乙、帝辛时期。

五、殷墟遗址的主要文化遗迹(一)、宫殿与宗庙洹北商城的宫殿宗庙区(中商时期)位于洹北商城南北中轴线的南段,其范围南北约500米,东西不少于200米。

宫殿宗庙区中有宏大的夯土建筑。

其中经过发掘的一号建筑基址,是一座面宽达170余米、进深约90米的四合院,也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遗址。

小屯宫殿宗庙区(晚商时期)总面积70万平方米以上。

其东、北两面有洹河环绕,西、南以深壕与外面相隔,通过在河或壕沟的窄处设桥与外界交通,形成一相对封闭的格局。

该区域内探明夯土建筑基址百余处。

公开发表考古资料的有54处,其中53处系上世纪30年代发掘。

此53座基址自北而南被划分为甲、乙、丙三组。

据发掘者推测,甲组“可能是住人的”,年代最早;乙组“可能为宗庙”,年代次之;丙组“颇似坛的形式”,年代最晚。

(二)、居址现有的考古工作表明,洹北商城时期,至少城址的西北部和北部有比较密集的居民点分布。

晚商时期,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小屯宫殿宗庙区的外围。

各居民点大小不一。

各个居民点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例如小屯西地(殷代壕沟以外)的发掘显示,殷墟文化第二期时,该遗址尚处于创建阶段。

至三、四期时,居址进入兴盛时期,遗迹的分布范围明显向西、向南扩展,文化堆积增厚,遗存丰富。

居民点的发现和研究也表明,晚商时期的社会结构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宗族结构”。

(三)、手工业作坊1、铸铜作坊四处铸铜作坊分别分布于苗圃北地、孝民屯村西地、薛家庄和小屯村东北地。

苗圃北地铸铜作坊位于小屯宫殿宗庙区的东南约1公里许,是现已发现的殷墟最大的铸铜作坊,范围在1万平方米以上,是一处长期使用的大型铸铜作坊遗址。

该遗址分为居住区与生产区两部分。

生产区位置偏东,发现的遗迹和遗物皆与铸铜生产有关。

包括制模、制范、浇铸用的场地或房舍遗迹,熔炉遗迹,各式陶范及制范的工具等。

2、制骨作坊目前殷墟可以确认是制骨作坊有两处,即大司空村制骨作坊和北辛庄制骨作坊。

大司空村制骨作坊面积约1380平方米。

创自殷墟文化第二期,兴盛并沿用至第四期。

遗址中发现大量骨笄。

北辛庄制骨作坊发现一批贮存有骨料的坑和制骨用的工具。

骨料以牛骨和猪骨居多,部分取自马、羊、狗等动物。

还发现有青铜锯、钻、刀以及石钻、磨石等小型工具。

3、其它手工业作坊殷墟多年来一直没有发现较大规模的陶器作坊,仅零星清理过几座陶窑。

殷代制玉业十分发达。

小屯北地F10和F11两座房址可能与制玉有关。

这两座房址出土了一批石料和较多的长方形磨石残块,还发现部分玉石雕刻品。

(四)、墓葬1、王陵区的墓葬殷墟王陵区是商王朝时期诸王死后的埋葬地,是中国境内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最完整的王陵陵园。

其范围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

位置在洹河北岸今安阳市侯家庄村北,与同时期的宫殿宗庙区隔河相望。

1934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王陵遗址进行过多次发掘。

发现带墓道的商代大墓14座,祭祀坑数千座。

大墓分为东、西两区。

西区有四墓道大墓7座,单墓道大墓1座和未完成大墓1座。

东区有四墓道大墓1座,双墓道大墓3座和单墓道大墓1座。

通常认为四墓道大墓系商王王陵,双墓道大墓和单墓道大墓可能与商王配偶有关。

所有大墓都曾经被盗掘,文物所剩不多。

但劫余之物精美华贵,反映了高度发达的商代物质文明。

陵区内的祭祀坑绝大部分是人祭坑,坑中埋葬的主要是男性青壮年。

每坑数人至十余人不等。

总数达万人以上。

表明3000余年前的商代社会盛行残忍的祭祀之风。

王陵区还发现一部分陪葬墓。

这些墓葬通常位于大墓的旁侧或附近,通常有棺有椁,甚至有包括铜礼器在内的随葬品,有的还有殉人,但规模远逊于大墓。

死者身份有别于祭祀坑中的人牲,可能与大墓墓主有从属关系。

2、族墓地与族众墓通常所说的族墓地,是指商代宗族系统中,相当于姓族或宗氏以下分族一级的墓地,有时也称为氏族墓地。

各氏族墓地中,又有各家族(分族的分支,通常是几代人组成的包含若干核心家庭的大家庭)墓地的存在。

个别向氏族发展的家庭的家族也可能单独形成墓地。

殷墟族墓地的分布随着殷墟范围的不断扩大而扩展。

现已发掘的墓葬总数已达7000座以上。

族墓地中的墓葬没有真正的四墓道大墓,但有时可见双墓道大墓和单墓道大墓。

这些墓葬的墓主人可能为各族的“族尹”(族长),有的可能还在王室中担任一定职位。

3、奴隶墓殷墟居址中有时会发现一些埋有人架的灰坑和少量零散分布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埋入这些坑穴中的人架一般不见有棺。

个别以席裹身。

普遍没有随葬品。

这种草率的葬法反映了死者生前社会地位低下。

其墓主人很可能是就《左传》提到的“类丑”,也即奴隶。

4、瓮棺葬殷墟的族墓地极少发现儿童墓,相反却常常在居住区发现儿童的瓮棺墓葬。

所谓瓮棺,即以实用陶器装敛尸骨埋藏。

最常见的瓮棺是绳纹陶罐,有时也用瓮、盆、鬲、簋、壶等。

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部分俯身葬。

通常不见随葬品。

从发掘情况看,殷墟瓮棺葬所埋儿童多为非正常死亡的。

他们被埋在房址的夯基中或门道下,可能与修建房屋过程中的“奠基”或“安门”仪式有关。

(五)、祭祀遗存殷墟发现的祭祀坑,总数近3000座。

除车马坑较大外,大部分是面积2平方米以下的小型长方坑或方坑。

比较集中地发现祭祀坑的地点有:小屯宫殿宗庙区内的宗庙建筑(学术界普遍认为乙七基址为宗庙建筑)前;一些规格较高的建筑基址内;各族墓地中的大墓附近;王陵区。

其中王陵区的祭祀坑最为密集,总数在2500座以上,现已清理1487座(该统计数字包括一部分陪葬坑)。

主要集中于王陵区东区大墓的西部、南部和西南部。

多是长2米许、宽1米许的长方形坑,小部分为边长0.6~1.5米左右的方形坑。

两种坑都作有规律的密集排列。

这些密集排列的坑均可分成不同的组。

有的一排一组,有的数排一组。

同一组坑可能属于同一次祭祀活动。

祭祀坑的内容以人祭坑为主,也有少数兽祭坑和器祭坑。

最多时一组坑埋人数百名,通常为几十人或百人左右。

细分之下,人祭坑还能分辨分为全躯葬、头躯分离葬、无头躯体葬、无体人头葬4种。

以无头躯体葬最多。

埋入的死者有的系活埋、有的系砍杀后埋入。

多是青壮年男性,只有少数年龄在20~35岁之间的女性和6~10岁左右的儿童。

一般的祭祀坑都无随葬品。

仅少数坑(主要是全躯葬坑)例外。

兽祭坑内的动物包括马、犬、象、羊、猪、猴、鸟。

以马坑最常见。

埋马数量通常是一坑2~6匹,但多者可达30余匹。

六、殷墟遗址的文化遗物(一)、陶器陶器是殷墟最常见的文化遗物。

历年出土的陶器可复原者在10000件以上。

包括炊器、盛食器、盛贮器、酒器、杂器、明器等。

除普通的粘土陶器外,殷墟还出土有部分白陶、硬陶及釉陶(原始陶)。

有迹象表明,大部分硬陶可能自长江中游一带输入,釉陶可能也来自南方。

(二)、铜器(含铅器、金器)殷墟是出土商代铜器最多的遗址,总数约6000件。

其中大宗为兵器,容器约占其中的六分之一。

此外还有工具、车马器以及其它杂器。

举世皆知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妇好三联?等。

殷墟铜器绝大部分是用铜铅、铜锡、铜铅锡为主成份铸造的青铜合金。

只有极少数纯铜制品。

铜器的铸造方法是块范法。

铅器多见于殷墟第三、四期墓葬中。

以戈最为常见。

金制品最多见的是金叶。

(三)、玉器殷墟历年出土的玉器大约2600余件。

玉器原料以新疆和田玉为主,另有部分南阳玉和岫岩玉。

殷墟玉器涉及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器仪仗、装饰器、玩赏品五类。

多数玉器的色泽呈绿色、黄褐然、白色或棕绿色。

其次为灰色或黄色。

只有极少数黑玉。

殷代制玉已经有了一套从选料、开料、造型、钻孔到琢纹、抛光的完整工序。

玉器造型往往圆雕、浮雕并举,刻镂兼施。

勾彻挤压、细钻精磨。

其余还有:石器、骨器、牙器、蚌器、竹木器、漆器、皮革制品、编织品和车马坑。

七、殷墟遗址出土的汉文字殷墟出土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铜器铭文、陶文以及玉石器上的文字数种。

其中甲骨文占绝大部分。

据统计,迄今殷墟已出土甲骨卜辞约15万片,记有单字5000个左右。

其中约有1500个已为学术界识读。

甲骨文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等多方面,是研究殷代社会的珍贵资料。

相关主题